日记:2016闽南故乡行(二十二)

来源: 吴友明 2017-03-11 06:13:18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5739 bytes)

大家都是老知青,都关注知青现状。我的看法是:我们现在回首知青岁月,要把眼光放远,不要纠结在那些有悔无悔的争论,也不要把眼光放在某个地方的知青。要讨论的问题很多,我只想指出一点。在上山下乡运动中,少数人下乡一两年就当上工人或者干部,不是依靠自己的努力,而是靠父母和靠山,或者出生好响当当。这和文革初期的“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如出一辙。半个世纪过去了,文革遗风还在,现在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平民儿混饭”的故事层出不穷。很多底层平民、农民工好像一辈子要“混饭”。当然,时代不同了,很多的平民也成为国家的精英了,他们经过奋斗,可以成为舞台精英,科技精英和文化知识精英,但很难成为政治精英,希望我们国家的政治精英也能出自平民。

10月2日(5)

来的客人还有我昨天在球馆里见到的白大哥、龙海乒乓球协会会长老谢,他们都是我临时邀请来的。龙海的老球友太多,只要是遇到的,我都会请他们来,没有遇到的只好下次啦。

白比我大哥小几届,在学校时候我大哥的球技可能好一些,但是现在可能体力不行了。白现在是天天打球,昨天还赤膊上阵,在石码要打赢他也是屈指可数,不过他现在也是七十几岁的人了,打球输赢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大家平平安安还活着,还能一起吃饭,希望能多吃几年饭,最好再吃五十年。我发现,中国的男人几乎都会打乒乓球,但打得好的人往往不是当官的和有钱人家,所以乒乓球友的友谊比较天长地久。小时候谁和我打过球,胜负如何,基本上还在脑海里。

龙海作家海迪和夏荷也来了。80年代初海迪和青禾,杨少衡一起被誉为福建小说的“三座大山”,这些年仍然笔耕不辍。席间,他把他的新书一套三本《思绪与皱褶》送给我,沉甸甸的,估计有近百万字。他说:“这是一生的心血,有不少是未发表的,留给身后的人看。”文人喜欢悲歌岁月,好像是交待遗嘱似的,但有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呢?文字的生命是永恒的,我相信这套书里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后人会记住你,你也不枉此生。现在文学不火了,但是喜欢文学的人还是风风火火。记得80年代初期龙海文化馆刚刚落成,石码小城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海迪每周末都在文化馆举办文学讲座,曾经请舒婷、唐敏等著名作家来讲演。我记得有一位老知青在下乡时受伤,双腿都断了,为了文学的爱好,每次讲座必到,是坐着一只有滑轮的小椅子,用两手推动轮子,一步一步摇走几条街,才到文化馆。海迪还为此为他举办了募捐,那种文学气氛非常令人怀念,是龙海一代知青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的一个缩影。

夏荷原名是陈莲根,66届初中毕业生,下过乡,当过中学老师,对龙海的文化遗产情有独钟,有不少重大发现,写过很多老石码的故事,是老石码的“女地保“。举个例子,她论证一张石码古塔老照片,用了整整二年时间才得出结论,她的研究成果深受专家的钦佩。她呼吁保护石码旧城,为保护石码文化尽其微薄之力。在龙海在线的微信,有很多文章是根据她写的石码故事编辑的。自从在8年前在网络认识了她之后,想了解石码老家的故事,就去找夏荷的博客,随便搜索“石码夏荷”,你就有看不完的石码故事。她家里还藏着很多乡愁的老酒,味道醇厚芬芳,价格免费,源源不断。

海迪和夏荷现在在龙海文化界还很活跃,近来都对龙海“月港”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九龙江口的月港是古代福建四大商港之一,从15世纪末期至17世纪,月港曾是“海舶鳞集,商贾成聚”的对外贸易商港,市井十分繁荣,是闽南的一大都会。明初,朝廷施行“海禁”,但月港由于天高皇帝远,所以施行不力,反而成了沿海对外经济贸易的中心。当时有许多诗篇赞美月港,其中有句云:“市镇繁华甲一方,古称月港小苏杭。”

有趣的是,海迪和夏荷对保护古城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对月港的看法不同,这很正常。但是就凭他们热爱家乡的古道热肠,就令人肃然起敬。我们这一代的知青,如果人人都像他们一样关心故乡的过去现在未来,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肯定会上一个新台阶。海迪和夏荷虽然和我相差千山万水,但是我觉得他们就在我身边,因为我们有共同语言,可以在微信很轻松聊天,沟通。他们在微信的发文,我一定会看。当你睡眼朦胧的时候打开微信,会把很多信息跳过,那些没有跳过的信息的作者,就是你的知音。如果有人觉得文学过时了,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尽管我这里所说的“文学“在某些人眼里不值一谈。

来的客人有100多人,大家沉浸在久别重逢的喜悦中,整个餐厅人声鼎沸,仿佛都喝了兴奋剂。那位为我们订座的朋友说,已经快12点了,不能再拖下去了,不要让场面失控。要开饭了,主人要讲几句话是不是?我以为是二哥讲,但是二哥承让弟弟讲,于是弟弟拿起话筒准备讲话,弟弟当知青时候可以自己一个人表演相声,现在就像节目主持人,大方自信文雅,别看只有几句开场白致辞,举手投足恰到好处。他一一介绍了我们七个兄弟姐妹、大嫂和表哥,每介绍一个,大家就热烈鼓掌。

吃饭了,我们兄弟姐妹在各个桌子给大家敬酒,都是意思意思,杯水之敬而已,不断有人干杯(虽然很多人的杯子是干的),拍照,场面非常热烈。

杯觥交错,大家尽性,微笑像啤酒的泡沫一样洋溢着,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不断有人离席到有台阶前台拍照,有同学会的,有朋友的,大家都有点老了,可能没有一见钟情的朋友,但是几度夕阳红的老友肯定很多的,大家心里都有很多喜悦,往往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者是在合照中看起来不经意的站位,其实都有很多故事,那份深情也许只有他们知道。

席间,大姐的一位同学丁松要一本《土楼岁月》,我对他说,你们那一桌子需要多少本?他去问了一下,他们说需要三本,我告诉班长,班长马上回家拿了三本书。但是三本书拿出来的时候,还是不够分。后来我才知道,大姐早就给她们同学每人一本了,大家就是想多要,大家喜欢也是鼓励,看来等以后再版了,我说谢谢大家的抬爱,其实我的文笔是业余水平,回去以后要好好读书做作业,希望能写出更好的文字和大家分享。

大家都是老知青,都关注知青现状。我的看法是:我们现在回首知青岁月,要把眼光放远,不要纠结在那些有悔无悔的争论,也不要把眼光放在某个地方的知青。要讨论的问题很多,我只想指出一点。在上山下乡运动中,少数人下乡一两年就当上工人或者干部,不是依靠自己的努力,而是靠父母和靠山,或者出生好响当当。这和文革初期的“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如出一辙。半个世纪过去了,文革遗风还在,现在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平民儿混饭”的故事层出不穷。很多底层平民、农民工好像一辈子要“混饭”。当然,时代不同了,很多的平民也成为国家的精英了,他们经过奋斗,可以成为舞台精英,科技精英和文化知识精英,但很难成为政治精英,希望我们国家的政治精英也能出自平民。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同意你的看法,知青年代很苦,但也练就了一代意志坚强的人!感恩吧! -喝白开水健康- 给 喝白开水健康 发送悄悄话 喝白开水健康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13/2017 postreply 10:16:58

是的!谢谢! -吴友明- 给 吴友明 发送悄悄话 吴友明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13/2017 postreply 23:40:4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