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篇外国散文 ,为什么影响了贾平凹

来源: yanlan 2016-11-10 11:09:1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3308 bytes)

这五篇外国散文 ,为什么影响了贾平凹

文/简书作者:马风

W

 

有一套系列丛书《一生的文学珍藏》,其中的外国散文读本,是贾平凹选编的《影响了我的五十篇散文》。翻开一读,犹如面前摆着一桌西餐盛筵,色香味扑面而来,可以尝尽美味佳肴。?

这五十篇,分成“事物的秩序”,“寂寞的心情”,“骄傲的人格”,“思虑的快乐”,“艺术的遗产”五个单元。我从中挑选出五篇,每个单元一篇,算是五盘菜点,以少代多,与各位一块分享。说不准,也许能窥探到贾平凹被它们影响的小秘密。?

1?

法国诗人弗朗西斯·蓬热,我不知道他有多高,猜想不会矮过一米七以下吧。可他屈下身子,写了篇《蜗牛》,把写作视点,放得很低,低到了在地面爬行的蜗牛身上。他没有一点高等动物的自得,傲慢,对这个小东西不歧视,不藐视,还格外热心的当成朋友,甚至知己。他成为蜗牛的代言人。?

“我如此紧紧地附着于地面、如此令人怜悯、如此缓慢、如此一往直前、如此有本事离开地面缩进我的家屋,我还有什么忧愁?任你把我踢到什么地方,我有把握在命运放逐我的土地上重新站立起来,重新附着于地面,而且在那儿找到我的饲料——泥土,这最普通的食粮。”?

动人的文字,与修饰雕琢之类的表面技巧无关。这样的述说,语气朴实,随意,简直和“泥土”一样平常,这才叫接地气。这是弱者的倾诉,却不卑怯,还有几分洋洋得意。也是强者的宣言,自尊自爱。两者看似矛盾,却又像水像乳一样,分不清彼此的融合在一起了。?

用第一人称,是蜗牛的自白,展现了小动物的心灵活动,真实,细微,可因为是自言自语,难免有一定的局限。为此,诗人再一次把叙述视角转换为第三人称,亲自出马,从客观角度,现身发声。?

“它同大自然如此亲密地黏附在一起,它如此亲切的享受大自然的恩宠,它是它所拥抱的土地和菜叶的朋友,它是天空的朋友。它骄傲地抬起头颅,和那双敏锐的眼珠:高贵,从容,睿智,自豪,自负,骄傲。”?

看看,诗人接二连三用了那么多赞美词,甚至有点过分和夸张,目的就是要披露一种情怀,博大宽容的人文情怀,与地球上的所有生存者,不论强弱尊卑,四海之内皆兄弟,亲密相处,同欢同乐,谱写出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激发出来的,是不折不扣的正能量。?

只从增长写作姿势的角度阅读,这篇不长的散文,会告诉我们什么是选材的独特,什么是人称的自然更换,什么是以小见大。?

2?

这是50篇文章中,最短小的一篇,却是感到最刺心窝,最压抑最沉重的一篇。作者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作家,风靡一时的著名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诞生在他的笔下,让读者对茨威格的名字不再陌生。?

选入这里的文章,题目是《绝命书》,让人惊惶恐怖的三个字,写于1942年2月22日,自杀离世那一天。?

如果为了保持人格品德节操的高尚纯净,与丑恶暴力进行坚决的抗争,最終主动选择自尽,比如“文革”时期的傅雷夫妇,对这样的行为,除了沉痛哀悼,完全可以理解接受。?

茨威格不是这样。纵观他的人生路程,尽管并不怎么顺风顺水,东漂西漂的,最后流亡到英国,加入了英国籍,仍旧无法安居,而于1941年浪迹到了巴西。但是,不管怎么说也没逼到无路可走的份上。能痛下决心,选择自杀的方式了结一生,而且与夫人一道撒手西去,这样的举动,太像个谜团,让人猜不透,没法寻找到答案。?

《绝命书》,留在人间的绝笔,按理说,应该是凄凄惨惨戚戚,含泪带血那样。这篇可不是。话语从容淡定,不动声色,好像暂时要去个什么地方 ,和邻居友人顺口打个招呼。?

“在我自己的语言所通行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沦亡和我精神上的故乡欧洲业已自我毁灭之后,我再也没有地方可以从头开始重建我的生活了。”还有,“年过花甲,要想再一次开始全新的生活,这需要一种非凡的力量,而我的力量在无家可归的漫长流浪岁月中业已消耗殆尽。”?

正是这么三个“业已”,拧成一股绳,拉着茨威格走向不归之路。于是他坦然地说,“这样,我认为最好是及时地和以正当态度来结束这个生命。”?

对于任何人仅仅只有一次,父母赐予的血肉之躯,无比宝贵的“生命”,这样“结束”,真的是“及时”和“正当态度”吗?是不是过于冲动,有点轻率?做为围城之外的人,我在感叹惋惜之余,说不出什么,彻底无语了。?

短短一篇《绝命书》,倒是布满了深奥的玄机,如何生,如何死?紧紧关联着这个永恒的命题,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思考,皱起眉头用劲琢磨去吧。?

3?

《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美国的海伦·凯勒,一个从小就没了视觉和听觉的女生,却读完了两所大学,以顽强的生命力,书写出令世界震惊,感天动地的传奇。她有一颗坚硬博大的灵魂,是个精神上的强者,可在身体上,她有生理缺陷,是个弱者。?

这篇散文,倾吐的正是一个日夜被黑暗笼罩包围,并且被吞噬了的弱者,发自属于本能的渴望,乞求“光明”,而且只要短暂的“三天”,一点不过分,不贪婪。读了,不由得心间充满哀怜,还有酸楚,翻来覆去的不是个滋味。?

假如真有上帝,那么我相信许多人都会划上无数个十字,恳切请求救世主,一定得满足海伦的可怜要求,赏赐她三天光明吧,哪怕让自己失去三天,甚至三十天光明也行。?

海伦为假想中的“三天”,从第一天直到第三天,做了那么认真周到,一丝不苟的安排,寄托着多少细密的心思和情愫啊。?

“在第一天里,我将看看那些以他们的慈爱、温情和友谊使我的生命值得活下去的人。首先我一定要长久地打量我亲爱的老师安妮·沙莉文·梅西太太……我不但要细看她面部的轮廓,让它存留在我的记忆里,而且要研究她那张面孔,找出生动的证据,说明她在完成对我的教育这项艰苦的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温和与耐性。我要从她的眼里看见她性格的力量。”?

面对海伦的“看看”,我作为一个视力正常的人,感到十分羞愧,抬不起头。我也有值得尊敬的老师,可我却没有认真仔细的看他们“面部的轮廓”,更没有“研究”,一双眼睛好像白生白长了。海伦质问得好:“你们大部分有眼睛的人,对人家的面孔是不是经常只随意看到一点外部轮廓就放过去了呢?”?

所以她感叹:“啊!我如果有三天光明,我能看到多少东西啊!”?

这篇文章具有的震撼力量,突破了生理这个层面,直捣人们的精神心窝。用佛教徒的话说,让人醍醐灌顶,用俗话解释,就是恍然大悟。悟的是,对你所持有的东西,千万不要不当回事,一定要像看待宝贝那样珍惜。一旦失去,那可就后悔一辈子了。?

海伦的文字,具有女性作家的温柔细腻,又有残障人士独有的苦涩凄凉,融合成别具一格的美感,带来极大的阅读享受。?

?4?

《性与美》,夺人眼球,好像出自标题党之手,作者是英国的大卫·劳伦斯。他的代表作《儿子与情人》,《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都紧紧与情,与性捆绑在一起,被当成小黄书或者大黄书,拥有来自五湖四海近于天文数字的铁粉。?

这篇散文,正是他对自己最热衷最拿手的性爱主题的集中解说。由于语言犀利,深刻,透辟,已经接近了哲学高度。劈头一句,不是按照惯例,亮出自己的观点,而是绕了个大圈子,从反面切入:“遗憾的是,性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十分丑陋的字眼,丑陋得简直令人无法解释。”?

用“遗憾”,很有礼貌,却断然彻底的,否定了把“性”与“丑陋”划成等号的愚蠢和偏见。不必说,“丑陋”的对立面,恰恰是“美”。就是用这种方式,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命题,“性与美”。?

小说家离不开形象,写作饱含议论色彩的散文,也不缺乏形象。劳伦斯除了用孔雀 ,夜莺作为例子之外,还有“如果说直觉是叶,美是花,那么性就是根”。这个“根”的比喻很到位,但他可能觉得缺乏动感,于是来个提升,想到了熠熠闪耀的“火”。?

“性是什么,我们尚不理解,但性必定是某种火,因为它总是传达一种温暖,闪烁的感觉,而当这闪烁变成一片纯粹的光辉时,我们就获得了美感。”这么说,觉得意犹未尽,又向深处开掘,不遮不掩,直接爽快地道来,“真正的性感染力,是性之温暖和闪烁的传达。性之火在我们体内或蛰伏或燃烧,即使活到九十岁,它仍存在。”说得多么干脆利落,读的人会从字句中受到感染,体验到了烤人的温度,这可全仰仗一个“火”字。?

文章的结尾,劳伦斯继续延用“火”的比喻,使它发扬光大,转换出极强烈的燃烧能量,搅动得读者热血沸腾:“假使我们的文明教会了我们怎样让性感染力适当而微妙的流动,怎样保持性之火的纯粹和生机勃勃,让它以不同的力量和交流方式或闪烁、或发光、或熊熊燃烧,那么也许我们就能——我们就都能——终生生活在爱中”。?

出人意料的,热烈亢奋的话锋突然一转,变成低调,不见了火光,“然而,现在生活中却有那么多死灰。”这样的暗淡加冰冷的结论,正好呼应了开头的“遗憾”,流露出莫大的失望。看来,“性”与“美”的结合,没有平坦的捷径可走,必得经过一个艰苦的历程呢。?

5?

提到英国温斯顿·丘吉尔的大名,第一时间自然和首相官衔,和政治家纽结在一块。不过不能忘了,他也是个作家,50岁那年一不小心,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爆出冷门,让不少人大跌眼镜。?

他这篇题为《我与绘画的缘分》的散文,倒是写的有景有情,有滋有味,文采十足。40岁,他赋闲去了乡村。一个偶然机会,孩子们的玩具水彩,不知道触动了他的哪根神经,诱惑他兴致勃勃地立刻买了一整套油画器具,由此他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新鲜天地,与绘画结缘。?

“画笔扑通一声浸满松节油,继而扔进蓝色和白色颜料中,在我那块调色板上疯狂地搅拌起来,然后在吓得簌簌直抖的画布上恣肆汪洋地涂了好几笔蓝颜色。紧箍咒被打破了。我那病态的拘束烟消云散了。我抓起最大一支画笔,雄纠纠气昂昂地朝我的牺牲品扑了过去。打那以后,我再也不怕画布了。”?

一连串用了那么多极度夸张的词组,成语(也要归功于译者),读者并未觉得生硬,繁琐,而学画者那种由恐惧逆转为惊喜的心态,被描绘得如此细致逼真,活泼动人,不禁要来一番点赞。?

惊喜还从有限的画布,拓展到了无限的空间。“我一边散步,一边留心着叶子的色泽和特征,山峦那迷梦一样的紫色,冬天的枝干的绝妙的边线,以及遥远的地平线的暗白色的剪影。那时候,我便本能的认识了自己。”由此归纳出一个结论,“这种对自然景色观察力的提高,便是我从学画中得来的最大乐趣之一。”这“乐趣”,一定还有之二之三,之N。?

可以把这篇散文当成一篇启示录来读。既然能与绘画产生缘分,那么与音乐与品茶与坐禅,甚至与小猫小狗以及其它什么的,就都能产生缘分,都能带来惊喜和乐趣。关键在于,你得有机敏的发现,有积极参与的热情,敢于实践的勇气,还得有沉浸到思考领悟中的本事。?

丘吉尔是个好榜样。“缘分”并未使他成为一个画家,可他收获的,远远胜过了一个画家的身份。?

 

 

马风:简书原创作者。

 

 

「简书微信公众号所有文章均来自于简书 App 上用户原创内容」

版权所属,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大家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