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一个自强,自信,自立的人

来源: 朱头山 2016-10-24 18:57:3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053 bytes)

弘一法师有句话: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这几句话,很容易理解。但,理解归理解,徜如果我们不能够以这些话,来指引我们的人生,那么这句话,就跟路边的涂鸦鸟语一样,没什么意义。

——先哲说,一切智慧只在你的心里。

要想让这几句话,在你身上获得价值,我们就必须先要弄清楚,识不足、威不足与信不足,都是什么意思,又是如何形成的。

网上有个姑娘发贴,叙述说:她小时候,跟妈妈去商场,买玩具。看到了布娃娃,喜欢的要命,就叫嚷说:我喜欢这个,我要这个。母亲说:这个不好,太容易坏了,旁边那个公仔更好玩。

她坚持:不,我不要公仔,就要这个娃娃。母亲:你根本不懂,买了娃娃,最多三两天热乎劲,就被你丢掉了。就买这个公仔了。她做最后挣扎:不要,我就要布娃娃……母亲怒了:你个熊孩子,再吵?再吵什么也不给你买了,以后也不带你出来玩了!

这个威胁极有效果,母亲赢了这一场。

接下来,姑娘又例举了几件事,从她小时候的穿着,衣饰,几乎每件事,都会和母亲形成冲突,而最后,赢家始终是母亲。她说:我感觉我在慢慢失去自我,就在母亲那一句句的:我是为你好之中。

上哪所中学,是母亲决定的。考哪家大学、选什么专业,都是母亲安排的。她已经不再跟母亲争执,反正说什么也没用,争执又有何意义?

快毕业了,恋爱了,爱上个憨头憨脑的男孩。母亲说:这个不行。她:我就是喜欢他……母亲:你根本不知道喜欢意味着什么,你比自己想象的更优秀,这个男孩憨蠢憨蠢的,根本不是你需要的人。

那就换一个吧。换了个脸蛋白白净净,心思玲珑的男孩。可母亲还是摇头:这个也不行,太精明了,一看就不是宜家的男人。这种男人,赚不到钱就让你吃苦,赚到钱就会在外边包养小三,你跟了他只会是悲剧收场。

姑娘说:当时只想哭。在母亲眼里,自家女儿真的是那么优秀?真的有无数男人来追你吗?母亲根本不知道,现在的男孩,比女孩漂亮,比女孩会打扮,最气人的是他们还跟女孩争男孩。母亲根本不知道这世界已非昨日,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梦呓之中。

就这样两年沉寂,姑娘始终是独自一人。两年过去,母亲终于急了:这次妈妈不干涉你了,这次真的尊重你的选择,甭管什么样的男人,只要是个男的、活的,妈妈都随你。

姑娘信了,但如此三番,最后还是没找到一个让妈妈满意的。姑娘说:当时我就崩溃了。姑娘说:我的一生,就如同一枚轻飘飘的影子,始终活在母亲的意志里。没有自我,只有无尽的迷惘,迷惘。与更多的迷惘。

 

 

我猜想,这个姑娘的境遇,并非是个例。

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先生,曾经说过,相比于欧洲发达国家的孩子,中国学生更显幼稚。而且陈教授还计算过,中国学生与发达国家的同龄生相比,心智发育落后四至五年。

心智年龄落后四到五年,这可不是小事。

想一想,当孩子们进入社会,20岁的成年人,却只有颗15、6岁的少年之心,这孩子的人生,要遭受多少委屈?更恼人的是,在这个社会上,对一个30岁的成年人,是要求于同龄责任的。但这个人只有着25岁的心智,可知他心里的压力有多大,痛苦有多深。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们,心智成长未能与身体发育同步呢?陈志武教授说:都怪教育。

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将赋予孩子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责任意识与人生目标——但,我们会发现,哪怕是在发达国家,绝大多数父母,也是懵懵懂懂的。

美剧《无齿之徒》,描述了一个狗血低智商阶层,这个阶层里的父亲,一味酗酒,根本不管孩子们的死活,孩子们即要照顾这个没出息的爹,还要与成长过程中的青春压力拼争。由于得不到有益的指导,这些孩子个个七扭八歪,干出无数让人目瞪口呆的怪奇之事……

总而言之,说中国孩子蠢萌,并不全面,米国才是世界第一蠢萌大国。

——但人家资源雄厚,蠢萌几年不碍事。咱们这边,生存压力异乎寻常的大,蠢萌就成为许多孩子刻意追求的幸福、而非美好的现实了。总之吧,发达国家那边,已经意识到许多家庭无力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这项工作,被推到了学校。

发达国家的教育,已经到达了人格教育的阶段,而我们这边,仍然是先验的假设,所有的孩子都是天资英武骨骼清奇,只需要给孩子们足够的专业知识输灌,就OVER了。

但,现实显然不能这么乐观。

人格教育有三个特点,开发智能、自主选择与适应性。

先说开发智能,美国有的学校,会有这样一堂怪奇课,老师要求学生,自己创建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有多大,体制是什么?人口有多少?物产有什么?文化风俗,又是什么样的——这些教育,鲜明的反映在美式的奇幻小说中,长大的孩子会把一个虚拟的国家,勾勒的绘声绘色,引人入胜。

而我们这边,许多人最无感的就是地理课。

地理课是与历史课同等重要的智商课——地理课赋予我们世界观的基本概念,形成一个完美的智力基座,而历史课则是人性的最优教程。但前者无感,后者也没起作用,这在客观上拖累了孩子们的心智成长。

回到文章开篇,弘一法师曰:识不足则虑。这个识,是指什么?

首先你对所居处的世界,洞悉了解,就如高水平的电子游戏玩家一样,脑子里有个清晰的外部世界图。你脑子里的地图有多大,你思维的运行空间就有多大。其次是你对人性的认知有多深,不习水性溺于水,不识人性,怎么在人类社会混?

地理课和历史课,都没起作用,结果孩子对外部世界无感,对人性无感。这就形同于婴幼儿面对世界,必然忧虑紧张,迷惘而困惑。

最近有条新闻,奥巴马的女儿,考上了哈佛。总统的女儿上哈佛,不是新闻。她宣布不上哈佛,才是新闻。新闻就是这样,奥巴马的女儿宣布,她要推迟一年入学——其实,大学就应该是这样,孩子有目标了,就赶紧来念。暂时没找到人生目标,那赶紧出门去找,学校这边给你保留学籍,什么时候找到目标,什么时候回来读——奥巴女宣布,她要先嗨一年,然后再去读书。

为什么要嗨这一年?就是让孩子拥有人生的选择权利。

——前面说到的那个女孩,她的母亲终其一生,牢牢的控制着她,不给她丝毫的选择权力。没有选择,就没有责任意识——谁的选择,谁来承担后果,这是常识。

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我们这边,相当数量的父母,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美国那边也一样。但,当美国的大学补位及时,适时填补了这个空缺之后,就有相当数量的孩子,避过了家庭教育不足所带的人生陷阱,通过各种选择性教育,滋生出责任意识,并最终把中国的同龄孩子,扔出到四至五年。

智力开发不足,必然是识不足则多虑。而缺乏责任意识,幼稚蠢萌,进入社会没人拿你当回事,就会威不足则多怒。

许多孩子怒了,吼叫道:你不懂我!

但你怒也没有用,威不足吗,再敢怒一脚踹出去,你有本事咬我呀。

人格教育中,最重要的是适应性。适应性,你能够顺利的融入这个社会,融入到一个团队,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人娴熟的合作。

比如说,有的美国课堂上,会专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要有爱心,要随时随地的帮助别人——但,老师和家长,同时又告诉你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与陌生人说话,你难道没注意到,这二者是相互矛盾的吗?

老实说,中国孩子,远比美国更需要这堂课——中国的许多成年人,在此二者之间,都表现得六神无主懵懂无状,遑论孩子了。

——这就是最典型的适应性教育,人性是充满了矛盾的,社会本身也是矛盾的。任何一面倒的观念或观点,终将会把人逼入死角。你茫然就是你不适应,你困惑就是你不适应,你逃避更是不适应。不适应,就会胡言妄语。就是弘一法师所言:信不足则多言。

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该信什么,犹如无头苍蝇,今天信与人为善,乐颠颠跑过去瞎帮忙,被人家当头一闷棍,转而就信人性之恶,又被竞争对手斥骂为心理阴暗。你说这可咋个办涅?

当我们明白了弘一法师的话,就可以寻找应用的技巧了。——这个社会,已经把他们能做的,全都做了,现在轮到我们自己了。最要紧的,是自我教育。

先检查一下自己的世界观吧,自己画张世界地图,假设你认为中美是敌对的,要打败米帝狗主义和野心狼,那也好办,画出米国那边,是谁在恨你,这人叫啥名?他为啥要恨你?你咋的招惹到他了,他为啥放着自家舒服日子不过,非要恨远隔重洋的你涅……修复我们的世界观,是完善我们智力的第一步。

然后再画张周边生态图,或者是人际关系图。画出你在哪里,周边有几个关键人物,这些人是怎样的?他们每天都在琢磨些什么?你现在的位置在哪里,是不是符合自己的预期?你期望的位置又在哪里?要到达那里,需要自己做些什么……这个过程必须做,这是夺回自我控制权的关键步骤。

画完这两张图,大概算是弥补了识不足和威不足的两个部分。

还剩下个信不足。这一步,算是我们留下来的作业题——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

你必须要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乐于助人你才会为自己赢得机会。但,在你帮助别人时,有可能遭遇到对方蹬鼻头上脸,还有可能遇到居心不良之人。如何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获得有效回报,避开风险呢?

问题总是抽象的,现实却是博弈态势的。把握自我与现实,能够依靠的,只有不甘于平庸甚至沉沦的自己。除此之外,一无所凭。而人生的真正快乐,或是幸福,也只能在思考过程中找到。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我是为你好》这种典型的中国式的家庭教育是值得修正。家长应该把培养孩子的自信放第一位。你们说呢? -喝白开水健康- 给 喝白开水健康 发送悄悄话 喝白开水健康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26/2016 postreply 10:44:3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