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谈美食:介绍三款宫廷小点心

来源: 康赛欧 2018-02-08 11:02:5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9070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康赛欧 ] 在 2018-02-22 10:36:45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作为北京人,赞美家乡的特色,是义不容辞的,不是有句歌词是这样唱的:谁不说俺家乡好。。。

红枣糕

要说啊,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新奇的食物都吃过了,要是放在从前,这普通的红枣糕也只有宫廷才能吃得到,现在家里只要有烤箱就能轻松完成了。

别小看这红枣糕哦,可是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了,经过慢慢地改良配方,这红枣糕现在里面的主要原料有红枣和红糖,加上牛奶和鸡蛋,营养别提多丰富了,如果不喜欢用泡打粉的,还可以用酵母代替,不过这发酵的事儿,可得要好好掌握了哦。

原料:枣干50克、牛奶50克、红糖20-40克、植物油50克、鸡蛋50克、低筋面粉100克、泡打粉3克

份量:5个

模具:长29.5厘米,宽17.3厘米,高4厘米,重113克,每个圆直径7.5厘米

做法:

1. 去核红枣干加少许的水用高压锅煮五分钟,煮好后,取出红枣用搅拌机搅拌成泥(多出的水不用)

2. 牛奶加入红糖搅拌均匀

3. 再加入油和鸡蛋

4. 再搅拌均匀

5. 低粉和泡打粉混合过筛后,倒入牛奶鸡蛋液中

6. 自上而下翻拌均匀后,加入红枣泥

7. 再翻拌均匀

8. 然后倒入模具中,烤箱175度预热,中层,烤20分钟左右,用牙签扎一下没有面糊即可出炉。

小贴士:

1. 因为用的是植物油,所以放凉后也相当好吃。

2. 面粉倒入液体中,不要转圈搅拌,翻拌即可

3. 我用的是买的现成的枣泥,就省了很多事 。

 

芸豆卷

芸豆卷是北京地区汉族的传统小点心,后流传入清宫。这款点心质地柔软细腻,内陷香甜爽口。据说慈禧在宫里听到小贩叫卖,便招到宫里品尝,她吃过之后赞不绝口,就命御膳房的厨子制作,成为宫廷小点。

主料: 白芸豆150克, 蜜红豆30克, 蜂蜜20克, 色拉油10克

1. 白芸豆,洗净泡水约两小时,皮会开始起皱

2. 此时外皮能很轻松的撕下来

3. 会有个别豆子的外皮沾得很紧,没关系,煮过之后还有过筛的过程

4. 加足够的水煮熟豆子,约需要半小时

5. 沥干水分,开始过筛

6. 这是过筛之后的豆馅。这个过程不能省略,不然影响口感

7. 凉后拌入蜂蜜和植物油,搅拌均匀

8. 寿司帘铺一层保鲜膜

9. 铺上一层豆馅,压实,整成长方形

10. 中间铺上蜜豆红

11. 以卷寿司的手法,卷起压紧

12. 切件,就可以食用了

小贴士:

这款点心的工艺并不难,但过程比较费时,口感确实不错,有时间的亲们值得一试哦。

小窝窝头

 窝窝头是玉米面中加入黄豆面等形成杂合面的蒸制品,在明清时叫窝窝,清末民初才开始叫窝窝头。“放着现成的和子饭不吃,偏要吃蒸酸菜窝窝头”,这是山西民间的一句习惯用语,意思是有好日子不去过,却偏要找着吃苦受穷受累。这句俗语也隐含着另一层意思,在古时的山西,小米、面条加蔬菜做成的“和子饭”是山西人餐桌上的上等饭食,而用粗粮做成的粗糙松散的“窝窝头”仅是果腹的食物,其美味是无法和“和子饭”相媲美。

然而,就是这山西人眼里最不起眼的窝窝头,曾经是大清国慈禧太后的救命粮。相传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占了大沽炮台;7月14日攻占天津,对天津实行军事殖民统治。随后这支兵力达两万人的侵略军,沿运河两岸向北京进逼。1900年8月14日,是北京历史上永远不能忘却的日子。这一天,由世界上八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英、美、德、意、日、法、俄、奥组成的侵华联军占领了北京城。那时,慈禧太后逃往西安,刚入境山西,就饥肠辘辘。此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看见有个叫贯世里的逃难者正在啃窝窝,慈禧就拿了吃起来,倍觉香甜。问何物,答:“玉茭子面做的窝窝”。慈禧说,此是进山西吃的第一口,就叫窝窝头吧,意思是个领头的食品(张寿臣《窝头论》)。慈禧到乔家大院时,乔致庸以八碗八碟接驾,最后一道主食,为其上了穷苦百姓吃的菜窝窝。《中国历代御膳大观》记载,慈禧回京后要吃窝头,御厨做了一个,老佛爷食不下咽,怒杀厨子。后来老厨师们精心研制,做成口感类似栗子粉的小窝头,慈禧吃得上口,说:“总算吃到当时的窝头了。”于是栗子面小窝头便成了皇宫御点,进而成为风靡北京城的宫廷小吃。据正宗的仿膳大厨讲,这栗子面小窝头中一丁点栗子都没有,不过是民间想像慈禧奢靡无度而产生的一种谣传。名字的真正起因,是为了适应皇家的精细饮食习惯,而将窝头做成只有栗子大小和口感的缘故。晋馆名品,北京仿膳饭庄、太原全晋会馆都有传承此技。

旧社会,穷苦百姓能吃上一顿窝头也属不易,有这么一幅对联“别家过年二上八下,我家贺岁九外一中”(《清末民国讽喻联集》),其中的二上八下,指包饺子,九外一中则是捏窝头的动作,是说过年人家吃饺子、自己吃窝头。穷人家平日里吃的多是“糠面窝窝”、“草籽窝窝”,还有的要掺杂野菜充饥。解放后经济恢复,窝头逐渐成了山西人的一日三餐主食。文革期间,周恩来三次访问山西昔阳县大寨村,和社员一起吃的就是玉米面窝头。再好的东西,也经不住天天吃,容易吃伤胃口。老百姓想办法变换花样,晋南就有了柿子窝头,从南到北也有了枣窝窝、菜窝窝。

玉米粉150克、黄豆粉100克、白糖30克、温水170克

历史资料来源于网络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当前帖子已经过期归档,不能加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