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的回归与创新 ZT

来源: 霍人 2014-12-20 10:34:43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7338 bytes)

2014-12-20 吴丽玮 《三联生活周刊》


成都人是被眷顾的,有一套海纳百川的烹饪技艺,和一种与生俱来的精致生活主张。


 

“隐园”餐厅特色菜:自制的牛肉干
 
 
 
寻找真正的川菜
 
 
 
“最初认识川菜就是从大街小巷的沸腾鱼开始的,我到了成都,心想应该吃顿地道的沸腾鱼了吧,结果发现端上来的是一盆水煮鱼,做法就像水煮肉片。”侯真真是个地道北京姑娘,嫁到了成都,这才发现自己被北京的沸腾鱼误导了。成都人说的沸腾鱼,不是北方那种先把鱼汆水断生,再浇上炝着大量干辣椒、花椒的热油,端上来是满满一盆红辣椒热气腾腾的样子,而是先在热油中将红油、豆瓣酱炒香,再加水烧沸,最后才入鱼块,端出来满盆飘的是刀口辣椒、花椒和葱花,视觉上要更柔和一些。
 
 
 
“在成都待久了我才发现川菜根本不是我想象中那样,外地的川菜用辣椒是成都人的两倍,花椒是两倍半,味道都被严重夸张了,实际上川菜没有那么刺激,甚至辣也不是川菜的唯一属性。”于是侯真真在窄巷子里开了间名叫“隐园”的餐厅,她说,“川菜有很好的东西,但拿到外边都被曲解了,我就是想用实际行动来振兴真正的川菜。”
 
 
 
所以迫不及待地想在她的餐厅尝尝我们理解之外的正宗川菜。安排了一桌据说是侯真真亲自搭配过的筵席。“川菜内部也分流派,乐山宜宾一带是‘大河帮’,家常味;内江、自贡等地是‘盐帮’,以河鲜和重口见长;成都是‘蓉派川菜’,用料精细,集中了川中的官府菜和公馆菜,擅长做整套宴席。”
 
 
淮山烧鲍鱼
 
 
 
最先上来的是牛肉干和糊辣莲白卷两道凉菜。绛红色的牛肉干是昨天刚刚做好的,切成手指粗的小条,上面散乱地撒上芝麻,盘底淌出了些红油来。牛肉干吃起来是肉香加干辣椒的香辣味,将小米椒、朝天椒磨成辣椒粉,再用红油混合菜籽油炸并漫长地小火收汁。但繁琐的工序之后,牛肉干只有三天的保鲜期,时间再久就没有现在的干香度了。糊辣莲白卷看起来特别清淡,青翠的卷心菜叶包裹着花生芝麻辣椒碎,切成短卷堆叠起来,中间点缀着油炸的红辣椒,吃起来口感脆嫩。
 
 
 
席上还请来了餐厅的餐饮总监王开发,他原是老字号“荣乐园”的大厨。“荣乐园”是民国时成都老号,被誉为“川菜正宗”,以做筵席为饭店的特色,老板蓝光鉴是注重改革的一代名厨,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饭店里就可以同时开席几十桌,实行的原则是拆散原先繁缛的出餐程式,直接先上四碟配菜,跟着上八大主菜,再把鲍鱼、燕窝等菜肴精选上席,减少菜量,食甘精华,获得了食客极大的欢迎。王开发今年70多岁,是蓝光鉴的徒孙,80年代末“荣乐园”歇业后辗转在几个餐厅任职,是“荣乐园”培养的最后一代厨师。
 
 
 
侯真真请他来就是看中他对传统川菜的理解和掌控筵席的能力。“老的川菜筵席有‘四大柱’,头菜、鸭、鱼和甜菜,鸭和鱼现在都不稀奇了,但甜菜一直是川菜筵席上一定要有的。”王开发告诉我。接着上了道腰果鸭方,切成小豆腐块状平铺两排在盘子上,碾平的鸭肉做底,上面一层厚厚的蛋皮,顶上镶两颗腰果,吃起来咸中带甜。鸭子的口感本身就有弹性,再加上蛋皮的柔韧,腰果又脆,吃进嘴里特别有嚼劲,倒不像是菜了,一恍惚觉得是道点心。

 
画家陈滞冬也是一位美食家
 
 
 
但这还是我们熟悉的川菜吗?好在上了道宫保鸡丁,唤起了我的亲切感。这是我在成都吃到最好的宫保鸡丁,入口微酸,带着浓重的葱姜蒜味,鸡块鲜嫩,花生豆香脆,咬起来又逐渐变甜,最后留些糊辣的余香才真的算过了嘴瘾。王开发说千万别小看了这道最常见的宫保鸡丁,最能体现一个厨师的手艺。“做川菜最大的特点是手法上的小煎小炒、干煸干爆,讲究做菜时‘一锅成菜’,两分油就是两分油,没有什么滑油、汆油之后重新换油烧的过程,成不成就这么一锅出来,没有回旋的余地。宫保鸡丁入口有三个层次的口感,少了不对,口感的顺序也不能乱,而这些复杂的东西靠的仅仅是厨师几分钟的工夫。”
 
 
 
又上了道众人皆爱的脆皮鱼,外脆里嫩,酸辣咸鲜味齐了。这道菜也成了王开发介绍川菜特点的鲜明范例。“川菜不是只有麻辣,而是百菜百味,味型多变。我们现在总结它至少有23种味道,外地人常听说的糖醋、鱼香、椒盐、糊辣,还有那些不太常见的烟香、陈皮、姜汁、香糟等等。除了味多,川菜的另一个特点是味厚,这主要靠盐的作用,脆皮鱼虽然吃起来是糖醋味,但没有盐,酸和甜就是飘的,这也是我们的糖醋和江浙人的糖醋的区别。”王开发说,脆皮鱼是道正宗的无国界料理,1980年“荣乐园”进军美国,在纽约联合国大厦对面开起了分店,王开发在那待了6年。他告诉我,当时所有调味料都从四川空运过去,做得也是原汁原味,但美国人依然特别爱吃。“这也不奇怪,川菜的特点就是味型多,如果你吃不了辣,可以选糖醋,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口味。”美国人尤爱脆皮鱼,“美国人在中国餐厅吃饭也要各点各的,五个美国人来,点五条脆皮鱼,即使一个人能吃完,也一定要让服务员把汤打包带走,觉得无比好吃”。
 
 
 
最后上来的是道羊肉火锅,是成都冬季筵席中的一道特色菜品。成都人冬天才吃羊肉,其中冬至那天必吃。四川最好的羊肉是简阳的黑山羊,个头不大,肉格外嫩,做火锅时要连皮带肉,有肥有瘦才行,这样涮完才会觉得鲜香脆嫩。羊肉也是刷新侯真真对川菜认识的重要食物。“说起涮羊肉,北方人在行啊,可我一试厨师长的羊肉,觉得不行,完全没有羊肉味,用北方人的自信要求他必须得改。结果我请了成都的朋友来试菜,大家都觉得这羊肉太膻,我才意识到我错了,四川人吃羊肉是需要没任何古怪味道的,这才让厨师长赶紧改回来。”为了让羊肉味道变淡,四川人的做法是提前把羊肉煮熟,用羊骨头熬出的一锅味道浓郁的高汤来烫,再在锅底里加葱、姜和陈皮,最后一次冲淡肉的膻味,吃起来反倒是比北方的羊肉火锅还要清淡些。当然会配上添了辣椒的蘸料,倒也不是成都人吃火锅时用的芝麻油打底,而是酱油、醋调好,淋些芫荽、葱末。除了羊肉,萝卜也是冬天必涮的,还能涮板栗、豌豆尖、棒菜等,也都是些成都冬天的时令菜。
 
 
 
辣味所占川菜比重不到30%,但看这一桌子菜,辣味所占比例更小,不知是不是侯真真故意要矫正我们的刻板印象,成都的传统筵席还真的是出人意料呢。

 
糊辣莲白卷
 
 
 
家常菜里的精美
 
 
 
巴蜀饮食源远流长。在秦汉的考古材料中,画像砖和画像石中很多幅反映庖厨、宴饮的画面,在文献材料中,如扬雄的《蜀都赋》中记录了蜀地饮食的丰富食材,江东的鲐鲍、陇西的牛羊,还有肥猪、麈麂、山鹤、春羔等等,甚至还有很多现在无法理解的物产,但反映出蜀地富裕人家的饮食原料已来自全国各地,集水陆之精华。左思的《三都赋》里也写道:“金?中坐,肴??四陈,觞以清o,鲜以紫鳞,羽爵竞执,丝竹乃发。”反映出汉代巴蜀地区的饮食已经达到了相当精美和讲究的程度。
 
 
 
常去“隐园”吃饭的画家陈滞冬也是位美食家。他父亲是民国时成都著名川剧园子三义宫的老板,住如是庵街几进院子的大宅,家境优越。他从小就会做菜,十几岁时就能一个人给全家像模像样地张罗出一桌菜来。“从小母亲就跟我说,‘三世为宦,穿衣吃饭’、‘治大国如烹小鲜’,要做一个‘调羹圣手’等等,教我怎么切菜、怎么洗菜。她也一样,虽然家里有厨师,但做菜都要亲力亲为。”陈滞冬家里最大的房间就是厨房,“有一间10平方米的小间,里面全是泡菜坛子。”重视饮食是成都人的传统。“都江堰创造了一个人为的下游环境,可以自流灌溉,这一点和苏杭很像,但又在内地,更加安定和富庶,所以成都人是很懂享乐的,讲究生活品质。”
 
 
 
他印象中小时候很少吃辣,更是觉得吃辣能够祛湿气的说法没有道理。“辣其实是从社会底层流行起来的。像重庆之所以出现了火锅,是因为抗战时自贡盐销量很大,要靠牛把盐运出来,牛很容易累死,牛皮留在川南,内脏就跟着盐运到了重庆码头,那时候牛杂已经有味了,需要大量的香料和花椒掩盖味道,所以就出现了牛杂火锅。”他们家做的饭就极为清淡,最经典的是一道开水白菜。“南朝时文惠太子问长期吃素的周J,什么菜最好吃,周J说,‘春韭秋菘’,他说的菘不是一般的白菜,是加了高汤的白菜心,味道比吃肉还美。”高汤用鸡或鱼来炖,把菌类用纱布包好吊在砂锅里,让菌吸掉汤里的油,这样反复多次,直到把汤里所有的油都去掉,让汤变得和水一样清亮,这时候才拿来煮白菜心,味道是难以想象的鲜美。“成都人特别重视做高汤。有钱人家里有好几个鼎锅,常年不熄火,锅里汤不断,不断地往里加鱼和肉,有些中间还要往里放药材。一般人家虽然没这么讲究,但一样是长期炖汤。”和高汤配的食材也颇费工夫。“小时候家里有了鱼翅,就把鱼翅放在坛子里用肉油浸着,坛口用泥巴封好。地上挖一个大坑,把一只只坛子一层层地放进去,坛子四周用锯末塞满,点火让它们慢慢烧起来,一直烧几个月鱼翅才能发好。发好的鱼翅用高汤来炖,味道也是极其美妙。”

 
宫保兔肉
 
 
 
即便是做些最日常的小菜也是一样的精细。比如做泡菜,“莴笋买回来去掉叶子,破成很薄的薄片,中间裹一片玫瑰花瓣后卷成卷,在小坛子里立起来放一层,加一层自贡的盐,一层一层叠满,顶上铺满谷草,最后倒过来放置,口上加水,每天一换”。做肉也非常讲究,“成都人以前吃肉很挑剔,只吃成都平原的小黑猪,肉又香又嫩。做肉丸子时要一边剁一边加水,水要一点点往里加,只有这样做出来的丸子才香。做红烧肉也很精心,锅里先反复炒黑色的豆瓣酱,直到炒干,再用红色的豆瓣酱炒到油色变红,这时再加水烧牛肉,里面一定要加核桃和红枣,最后做出来的是甜烧味。”
 
 
 
不过现在很多老做法因为太复杂都已经消失了,“但成都人做菜还是精致的。你看去饭店吃饭,菜都没有过寸的,菜一长,吃相就很难看,小餐馆的厨师也知道要让顾客吃相优雅”。陈滞冬说他现在已经很少下厨,平时爱去各种餐馆里找老味道,他推荐我去一家叫“三缺一”的小餐馆吃烧什锦,“绝对是老味道,一点没变”。
 
 
 
“三缺一”是家看起来特别市井的餐馆。餐馆外墙是老民居的风格,灰砖墙套着一个小四合院,院子里摆着古朴的木桌子和竹编椅,室内环境也极为简单,白墙、大圆桌、透明灯罩里点一盏白炽灯泡,看起来就像街边的小苍蝇馆。“成都人注重吃,但并不会为了味道就放弃其他的诉求,他们也注重环境,既要亲切又要雅致。”餐馆老板杜兵说。
 
 
 
杜兵是成都人,但从小跟父母在拉萨长大,十几岁才又回来,一开始对成都还是有距离感的,但站在一个陌生人的角度能更客观地观察这座城市。刚回来时他跟着爷爷住在大杂院里,“虽然大家生活水平一般,但都想着法儿把小日子过美。比如谁家今天得了条黄鳝,那一定是要配上菜籽油,再上街买最好的蒜来做。一开始我觉得成都人小气,后来发现其实是会活,懂得分配资源,懂得把美好的东西组合起来让生活变得更好。所以我做餐厅也是这么想的,虽然是小场合,但也要尽量让每个地方都变得美好。”
 
 
 
他把几个餐厅起名为“转转会”、“打平伙”等等,“三缺一”是因为成都人爱凑一起,“转转会”是朋友轮流请客,“打平伙”是成都人说的AA制,一听就是吃家常菜的地方。在“三缺一”点了三个菜,烧什锦、回锅肉和麻婆豆腐。烧什锦是纯咸香味,丸子、酥肉、猪肚配莴笋、胡萝卜和香菇,猪肚、酥肉、莴笋和胡萝卜都是差不多长度,中间穿插着圆的丸子和香菇,配料的颜色也丰富,猪肚是鲜嫩的肉色,丸子是煎过的黄,素菜又是红、绿和黑,一道最日常的菜也精心设计过样式。其中酥肉最好吃,炸得恰到好处,配上莴笋和胡萝卜又能清口,也是因为汤好,让莴笋和胡萝卜这两种硬邦邦的蔬菜入了味。

 
“三缺一”餐厅里最地道的烧什锦
 
 
 
回锅肉用葱段和蒜苗点缀一番,回了锅的肉片颜色已经暗淡,葱段青青白白,增添了好气色。肉煮好再炒,用郫县豆瓣、甜面酱和酱油炒制,直到肉片干得微微卷曲,变成了灯盏窝状,就可以出锅。吃起来也是酱香味最浓厚,咸鲜微辣回甜,色香味俱全。
 
 
 
麻婆豆腐的颜色先声夺人,鲜红的一层油盖在白色的豆腐上,最上面撒一层厚厚的胡椒粉,撒把葱花,红红绿绿显得很有生命力。以油入锅,爆香蒜头,放进肉碎,再用豆瓣酱来拌,烹熟了,加白嫩的豆腐,加汤稍炖就成了。先迫不及待地喝一口汤,果然如陈滞冬所说,汤永远是川菜的重点,虽然作料重,但压不住汤本身的鲜美,而豆腐本身则是又黏口又软滑的。
 
 
 
去店里时已经接近打烊,师傅做完这几个菜后就收了灶。餐厅里陪伴的只剩几盏亮着黄光的灯泡,将我们的身影拖长在背后的白墙上,让人想起《深夜食堂》里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如果是一个加完班很疲惫的人,能在这里吃几道舒坦的家常菜,还是会觉得幸福吧。

 
冬季四川人常吃的豆汤豌豆尖
 
 
 
螃蟹宴与调味的技艺
 
 
 
老房子餐厅的老板叫杨樵,江湖人称“老爹”,他本是建筑行业出身,1992年下海经商开了装饰公司,顺便开了家火锅店给创业的兄弟当食堂用,无心插柳的事没想到后来竟做成了主业。
 
 
 
“老爹”搞室内设计出身,所以总是想推陈出新,除了菜品,他当然比其他人更重视餐厅的就餐环境。他几乎给每一个包间都创作出一个主题,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和成都文化直接挂钩的,比如蜀锦、蜀绣、蜡染、漆器,或者木窗、石刻、芙蓉、竹海。最有意思的是他在金沙博物馆旁边开的一间,设计成一幢幢的茅草屋外观,巨大的斜插屋顶几乎落到了地面上来,显然是在向杜甫致敬。我们去的时候正好是银杏零落时,屋顶、树下、草坪上像撒满了碎金,显得极为优美。他的餐厅紧靠着金沙博物馆的遗址公园,于是把每一幢茅草屋都设计成和园林直接相通。推开落地玻璃门,高大灌木和矮树林组成的蜿蜒道路相互借景,形成一个层层叠叠、曲径通幽的世界,视野开阔,同时私密性也好。
 
 
 
“老爹”也是从小就会做菜,好像四川人都有厨艺的基因似的,但凡走出去开餐厅的,绝对要比外地人开的生意好。他说:“川菜能在全国盛行,主要是因为放大了它口味中刺激的一面,能够缓解压力,受年轻人的喜欢;另一方面,川菜也是平价的餐厅,你到全国去看,川菜馆没有特别高档的,因为川菜的原料都是日常的,高档食材本身就足够美味,川菜的特点是浓烈的调味,和高档食材并不搭。”
 
 
 
他自己也在好几个城市开了老房子系列餐厅,生意都不错的关键因素是不断地更新菜单,研发新菜。“我们有一个研发中心,有专职的大厨负责研发。每年会把各地餐厅的厨师长召集回总部两次,每次出一个命题,进行厨艺比武,最后优胜的几道菜会拿出来继续研发,做成产品。这样我们全国的菜单每年都能换三四次。”最近的一次比武刚结束,主题是小龙虾和螃蟹,厨师们各显其能做出了几十道菜,最后有9道菜入选新一季菜单。


老房子餐厅里几乎每个房间都以四川文化为主题精心设计
 
 
 
螃蟹应该是老房子餐厅的拿手菜,令“老爹”颇为得意的是全国各地风靡一时的香辣蟹最早就是出自老房子之手。“有一次我去西双版纳玩,发现那边有特别便宜的越南山螃蟹,成都的螃蟹要十几块一斤,那边8块就可以买一公斤。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大的商机,回来就组织团队开始研发。”“老爹”觉得这是老天赏给四川人的饭吃,“川菜不挑食材,而且平价的食材效果会更好,别的菜系不可能像川菜这样”。他的团队很快研制出了老房子餐厅曾经的招牌菜神仙蟹,加足作料先在锅里翻炒,火候足了连着作料一起包进锡纸里,外面糊上泥,放进蒸笼里蒸,上桌时候把壳一敲,螃蟹香得冒油。
 
 
 
川菜的日常做法都很容易和螃蟹嫁接上。在老房子还尝了其他几种。有宫保的,把鸡丁换成螃蟹大块,其他不变,出来是荔枝带糊辣味的;蛋黄?h越南蟹,外面一层香香的咸蛋黄皮,蟹肉还可配着旁边的锅巴一起吃;单用葱姜爆炒螃蟹也很好吃,蟹肉是花椒、胡椒加辣子的味,连蟹腿嘬起来都很过瘾。还有用青椒来炒的,翠绿配螃蟹的嫩红,上面还撒些花瓣配色,颜色最生动,青椒的香味借进了螃蟹里,吃起来也很别致。
 
 
 
川菜的百味主要靠的是丰富的调味料。侯真真三年前开隐园餐厅,只是单纯的投资人角色,找了专业的管理团队来经营,但她不满意那种为了迎合市场改变自己的做法,一年多以前开始亲自接手管理,这其中要细碎到调味料的选择和购买。“我就是要用最好的。郫县的豆瓣酱是我在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翻出来的,是郫县现在唯一的一家手工生产的作坊,每天的工作就是向游客展示这种传统手工艺。我找过去时人家都惊了,现在哪个饭店还花钱费工夫买大豆晾晒发酵的豆瓣酱。但真的不一样,我们回来实验,手工酿造出来味道更干净醇厚,鲜味也足。另外我们用的酱油是江油的,醋是保宁的,盐是自贡的,全是自己寻回来的老企业生产。”

 
腰果鸭方看起来特别不像外地人印象中的川菜
 
 
 
除了郫县豆瓣、永川豆豉、中坝酱油、保宁醋、正路花椒、泡红辣椒这川菜的六大调料外,蜀姜也是川味中不可缺少的。陈滞冬告诉我,四川的蜀姜历来被认为是最好的。“先秦时期,蜀姜就已经名闻天下了。《吕氏春秋》、《本草纲目》、《史记》里对此都有评价,干宝的《搜神记》里有个有趣的故事,东汉著名方士左慈会法术,与曹操一同吃饭时,先给曹操变出了鲈鱼,又按照曹操的要求从许昌瞬间跑到成都买来了蜀姜。葛洪的《神仙传》里也记载过,孙权得了条鲻鱼,打算做鱼脍,他对道士介象说,如果有蜀姜来做鱼脍就好了。介象施了法术,遣了一个士兵闭着眼骑着青竹竿直飞成都,在市场上买到蜀姜后再飞回南京。左慈的故事说明北方的姜不如蜀姜,介象的故事说明江南的姜也不如蜀姜。”
 
 
 
蜀姜的产地在宜宾、犍为等地,川菜中许多菜品都离不开姜,可以做成生姜、干姜、泡姜、姜汁或姜油等,四川人“好辛辣”,姜也是辛辣的一种,为川味贡献了一种姜汁味。成都大街小巷做蹄花的馆子都少不了用姜,把姜块去皮拍松,放在捣茸的容器里捣成姜茸,把蹄花焯净煮到软烂,撒上泡好的芸豆后,把姜茸和香油、醋、姜油、葱花、精盐一起调成姜汁,浇拌在蹄花上。姜降了蹄花的腥味,同时增加了鲜味,蹄花软糯,味道也十分浓郁。
 
 
 
川菜的“百味”全靠这些调味的相互组合,变出清、鲜、醇、浓等千差万别的口感和口味。清末的四川人傅崇矩在《成都通览》中记录了成都的菜肴和小吃共计1238种,食材哪里有那么多,都是靠调味塑造出的不同口感。他也记录了川菜中常用的十几种辣椒,包括红椒、牛角椒、七星椒、灯笼椒、大红袍、满天星等,至今仍是每个厨师手边的必备。川菜独有的“怪味”,所用的调料包括酱油、醋、香油、麻酱、白糖、芝麻、味精、红油、花椒、豆豉汁、花生米屑、醪糟汁、油酥豆瓣等,多得叫人吃惊,常用来做些凉拌菜,吃起来味道极其复杂,咸鲜又略带酸甜,又有麻辣、芝麻、花生和醪糟的芳香,也许是实在找不出恰当的名字,所以才取一“怪味”。


 
《三联生活周刊》
 
一 本 杂 志 和 他 倡 导 的 生 活
微博 |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 | lifeweek
官网 | 三联生活网

所有跟帖: 

好文!川菜里的炖菜和蒸菜很多也是很清淡可口的,不麻不辣不川菜还真是个误区~ -郝斯佳- 给 郝斯佳 发送悄悄话 郝斯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20/2014 postreply 10:59:51

对,我家老汉就是吃辣的不行。 -anonymous4- 给 anonymous4 发送悄悄话 anonymous4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20/2014 postreply 11:19:17

虽然吃不着,也读得津津有味 -扬之水- 给 扬之水 发送悄悄话 扬之水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20/2014 postreply 13:04:35

加跟帖:

当前帖子已经过期归档,不能加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