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的网络暴乱”

来源: 2007-05-23 10:21:08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344 bytes)

五一节期间,大洋彼岸网络社会上发生一起被认为值得纪念的事件。这起被称为网络暴动的事件缘起于一串16进制代码。



首先交代一下背景:09F911029D74E35BD84156C5635688C0这段16进制代码看上去毫无特别之处,但是却足以影响到影片公司数以亿计的收入。不久前,黑客宣布已经破译新一代DVD格式Blue-ray和HDDVD的加密技术。以上的那段代码就是破解加密技术中的钥匙。紧接着,有网友将该段代码提交到一个名叫DIGG的国外web2.0类型网站上。在短时间内,该条信息获得极高的点击,并排至网站首页。出于知识产权及商业利益等因素考虑,DIGG将该条信息删除掉了。

[ ]



风波由此而起。DIGG的做法引起网民强烈抗议,在短时间内,以上这组16进制密码迅速占领了DIGG网站,以致DIGG不得不暂时关闭网站。随后,DIGG管理层终于屈服,并称即使与大企业对抗,也不再删除与这条信息相关的内容。



在DIGG管理层“屈服”后,网民兴奋不已,因为在网民眼中这次“暴动”成功了。有网民称,这次暴动不仅体现出一贯以来网民相对弱势地位的改变,同时也体现出WEB2.0的核心意义。因此有网民甚至认为值得树碑纪念。



在此同时,另一个WEB2.0网站维基百科则选择全部关闭相关词条。维基百科的坚持与DIGG的妥协形成鲜明对比,同样是WEB2.0网站代表,两者截然不同的态度引发大量的讨论。作为以用户贡献内容为基础的网站,网民的态度成为决定其生死的基础。互联网用户尽管在这次事件中取胜,DIGG也取悦了用户,但这样的做法并不值得鼓励。



在游戏规则与客户需求相矛盾时,天秤应该偏向哪边?这取决于当事者的态度,维基百科选择前者,DIGG选择后者。网民通过暴动式的手段获得发言权之所以被看作是一次胜利是因为该事件体现出在WEB2.0特点,用户由被动到主动、由接受到发布这一过程正在被巩固。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知道使用手上的权力应该获得的是什么。是毫无节制地扰乱社会规则?是满足个人需求而破坏其他个体利益?



目前关于这起事件的讨论还在继续,DIGG的做法同样获得高票数支持,但是笔者认为,还是维基百科的做法更可取。网民通过所谓网络暴动手段取得的这一胜利其实是DIGG出色公关下取得的结果。在这场网络暴动中,DIGG和网民都胜利了,而最痛苦的莫过于新一代DVD格式的版权拥有者了。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