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國的教育模式和國際教育模式的比較 (對於施一公談中美教育的比較的補充說明)

来源: 戈壁灘 2018-05-13 00:15:0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5590 bytes)

                               有關中國的教育模式和國際教育模式的比較

                            (對於施一公談中美教育的比較的補充說明)

                                                          戈壁灘
                                 
(著者按:這是在2017年中國著名學者,清華大學付校長施一公的有關中美教育比較的不同點的訪談發表之後,在和友人討論時寫下的。現修改後正式發表於綱絡,希望能夠當做一些補充說明)

先转发施一公的一段讲话。

施一公,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曾获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等奖项。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清华大学副校长。2017年9月9日获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谈及中国教育,施一公说:“中国人因为教育模式比较单一,考试无论是怎么样,我们希望学生既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落后,所以我们的均值非常高,但是方差很小。”他认为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学生水平很高,但中国的科学技术还没有领先于世界,中国的基础研究还没有领先于世界。大家有的时候很纳闷,为什么都这样了,中国的科学技术还没有领先于世界,中国的基础研究还没有领先于世界?非常简单的道理在里面,不是我第一个提出来这个理论, 我认为是事实,我认为是相信这一点,就是均值和方差的关系。

我们中国人因为教育模式比较单一,考试无论是怎么样,我们希望学生既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落后,所以我们的均值非常高,但是方差很小,这反映在我们的大学教育、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当然也有个别掉队的。总体来说均值很高,方差很小。

美国的学校恰好不是这样的,他们是均值并不是很高,但是方差非常大。有的时候我在比较,比如比较清华大学和麻省理工。我个人认为,如果按照学生毕业生的平均水平,我怀疑我们本科生考试能力都超过MIT。如果每个学科本科生毕业的时候,比每个学科前五名,无论计算机、化学、生物、物理还是数学,我怀疑我们不占优势。我们的方差太小,均值非常高。我甚至几年前都认为,可能清华生命学院的平均毕业生,无论本科生还是博士生,可能已经很超前了。但是也有这个问题,跟我们的教育模式有关,我们太喜欢管,太喜欢按计划,太喜欢给一个框子框着学生。

现在改革效果,不去评价,因为这是教育问题,有些前沿省份开始分科,不选的科不去学了,进了大学以后,那些科的基础知识很差,这里面非常难做的。在一个社会在受教育机会比较少的情况下,人口比较众多,又受非常浓厚的东方文化影响,怎么样鼓励创新是一个社会性问题,不是一两个人、一个部门能解决的,需要一个社会的思考和整个文化的改变才能够实现。
——————————————————————————————————————————
(以下是我的文章)

對於施一公的觀點的商榷及國際教育情況補充說明。

現在國內的均值教育是必要的,對於給予學生打下堅實的數理化及生物等基礎課知識很重要。但是正是因為師道尊嚴、教學大綱、以及高考的統一考試,管制過死。對於老師及學生兩方面的的獨立思維和突破,都是有極大的負面作用。

正像大家所知道的,我們現在所尚未知道的科技知識太多了。這幾百年的發展也只不過已經了解了不到百分之十而已!所以怎麼樣在保持均值的基礎教育情況下,更多的鼓勵差方式的探索,讓佔百分之十以上的、善于更多思考的學生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是讓畢業生們能夠接受、及盡快趕上科技發展的世界水準的關鍵所在。

歐美等西方國家現行的教育制度,是一種公平競爭的制度。保障三分之二以上的大部分學生、擁有基礎知識以及熱練使用電腦等先進電子設備查詢的本領。以供給社會上對於普通畢業生的需要。但是又非常鼓勵和培養至少百分之十到三分之一的有興趣及善于探討的學生們,對于新科學的探索及創新的本領。以這樣的一部畢業生來從事及帶動新科學技術的研發。

有二個大家均知道的例子可以說明。

一個例子是對於過去傳統教育的分析和再認識。其實傳統的數學、物理、化學,以及進一步的生物、醫藥、醫學科學領域,就是人類從簡單的到複雜的科學,一步步的深入認識及探討。記得中學時,可能有一大部分學生均認為化學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其實到了大學後經過深入的學習與原子結構及分子結構相關的化學反應,才能真正了解到化學的深奧及原理。更不用說對於生物、藥學藥理,以及醫學甚至于心理學等等更復雜的學科的探討了。所以在這其中,小學、中學及大學的教育方針,就一定要兼顧既保障大部分學生的基礎教育,又要兼顧少部分學生的差值提高。這樣才能全面為社會需要所用。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美國的大學錄取標準,分別一般的二年大專。四年州立大學及一般的碩士學位研究生院。以及長春藤高水平的大學如哈佛大學、馬省理工學院、加州斯坦福大學外加博士研究生院等三種水準。這樣就是考慮及平衡了社會的一般需求,以及高科技發展的需求兩個方面。

對於哈佛大學等長春藤高水準的一流大學,其錄取標準,對於高中畢業的優秀成績,以及入大學考試的成績,即考查對於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只佔三分之二。其三分之一更重要及關鍵的是從考查中學畢業生的能力,包括體育、文藝,甚至更多的在某一個方面的特殊本領,特別是有關科技的小發明及創造。例如每年一度的對象是高中生的美國總統科技奬。以此來判斷入考生的對于新知識及科學的探索本領。來決定是否錄取。這樣的入學標準是和我們國內的高考狀元、一試定終身的作法大不相同。

另外一個例子,我們的從國內初來的進入國外著名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們。如施一公談話內容所指出的那樣,他們往往圴是理論基礎水平高,講到理論知識一套套。而且又附有夸夸其談的計算公式等等。但是遇到了在真實的科研實驗中的異常結果及問題,則常常是張口結舌,無從下手及判斷。尤其是遇到新的發現乃探索,往往因爲和學到的基礎理論有差異,所以往往都是持懷疑態度及反對的立場。白白喪失了新發现的機會。

這也是國內現行通同的規範教育的所帶來的缺欠!這也許就是現在由於北京大學林校長的一封道歉信函,所引起的中國大學的教育方針的議論,只是要培訓在基礎課時精通基礎理論。和在專業課中,僅僅了解及熟悉前人已經定論的,寫在專業領域專著中的內容。還是要培養學生的質疑和探討的精神,以全新的狀態去繼續寻找和發現此專業中最新的領域。即要大力支持和鼓勵,培養一部大學生脫穎而出。帶著質疑和探索的動力去進入進一步的研究生深造階段。

在這個問題上,從中國國內大學一般畢業的、有志於進一步進入研究生的優秀大學生。他們往往是憑借優秀的大學考試諸年考試及畢業成績單,外加僅僅是靠查詢專業文獻資料,外加教授給的簡單的實習性的研究課題,以並非十分復雑的實驗數據結果,而寫的訓練式的大學畢業論文。這樣來申請國內或是國外大學的研究生院。這樣培養的優秀的大學畢業生,當來到國際上的大學才會是出現上述所講的狀況。即拉平的高水平的均值教育下的大學畢業生,只能是屬於今後百分之九十的符合社會發展一般需求的群體。而只有極少的大學畢業生,如果能從科技的“乖乖生”,轉變為具有質疑及探索精神的態度,才可能進入只佔百分之十、或至少不到三分之一的優秀核心科技人才。

相比國外的大學專業課的教育制度,在經過前三年基礎課的學習之後,最後一年的大學畢業論文實驗,是直接根據志願,分?分發到研究生院的各個專業研究室。當然指導教授要參考前三年大學基礎課的成績,從中挑選自己較中意的候選大學生。由真實帶領博士學位課程及碩士課程的研究生指導教授,將做大學畢業論文的學生直接分到各個博士生當助手。邊學如果去做研究實驗,同時真正參與了博士生的課題研究一部分,真槍實彈地通過實驗,得到研究數據。並且列席研究室的討論會,甚至報告自己承擔的一部分的研究結果。而指導教授經過一年的時間的觀察及考驗,從數名來做畢業論文的未來的大學畢業生之中,挑選出真正具有探索及質疑研究能力的大學畢業生,接受為自己研究室的研究生。這樣的通過真槍實彈的課題實驗考察,而被選中的進入研究室的研究生們。則與只是靠著基礎理論課及專業課成績而來的一般中國留學生們,其研究及探索的能力要強得多。

因此常見的情形是,在專業研究室的一週一度的專業課題討論會上,由一位博士生報告自己的研究進展及中途的新發現。其他研究室的低年博士生或是碩士生們紛紛争先發言質疑。即使是表態贊成的也要講清楚其中的原因。在本學術領域名氣再大的指導教授只是聽大家的意見,偶爾插入一句提問,但是並不表態。只是在會議結束,才會講幾句自己的幾點看法,但是並非總結姓的。這樣的民主公平的探索氣氛下,當然培養出來的都是科技界生龍活虎的、勇於探索及闖關的科技人才。

反觀一般剛剛從國內來到新大學畢業生,往往面對自己慕名而來的權利教授們,謹慎小心。在真實討論課題的內部研究會議上沈默寡言,做為一名聽眾插不上嘴。所能講出的也都是專業書本或是專業文獻上定論的知識。但是待到了第二年,經過一年的探索及質疑研究氣忿的熏陶,入風隨俗,也逐漸學會探索及質疑的學風。不再是顧及面子,而是將精力用於真實的思考及思索。而開始能夠逐漸提出有科技含量的質疑。

叧外國際上的大學有實力專業研究室,一般大多是實行“金字塔梯度”式的研究及教育培養方法。像是我已經發表的有關文章所介紹。由指導教授主持有金字塔頂端,下面亞洲及歐洲稍有不同,有或是美國沒有付教授或是助理教授。然後下屬僅數名博士後研究員,真正擔任領取研究基金的研究。再由博士後研究員帶領或指導三、四年研究年限的博士生研究,在數名博士生之下較多的只有兩年年限做研究及學習的碩士研究生,最底層則是只來一年做大學畢業論文的當年的大學畢業生。

另外一點,在年度的國內或是數年一度的國際專業會議上,發表課題專題會議報告的,均是博士生或是優秀的碩士研究生本人。而並非指導教授。面對満堂的本專業學術權威,做學術研究報告的博士、碩士學位研究生們毫無懼色。而且下面聽眾的學術權威們也都是聽得精精有味,以完全學術研究平等的探索的態度,去對待會議中提出的最新研究課題結果。

最後提一句國際學街界通行的博士學位審查標準。即此博士論文所做的研究,應該是在世界各地獨一無二的研究。所得出的研究成果及結論應該是任何專業人士都不知道的。在博士論文發表會上,做此博士學位論文報告的博士研究生,本人在報告會場就是所有與會專家及專業人員的“教師”。如果經過博士學位論文發表會,能夠證實這一點,不僅僅是要能夠通過博士學位審查員,即其他的權威們的質疑提問。而且也必須同時回應與會的專業人士的任何質疑。使得大家心服口服,等於上了一堂本專業當時最新的研究成果專業課。這樣才能成為本年度的博士。被授予博士學位。                

由此國際上這樣培養出來的博士們,在繼續從事博士後研究,或是就職在本專業的大學,研究所或是技術產業領域。自然而然也就合格進入當時一階段的属於百分之十以內的、尖端核心技術研發,或是更進一步的理論基礎研究的帶頭學者的領域。他們只是專注於本專業的最新領域的探索及開發,而不會甘心於只是復制的別人發表的科研成果。甚至更不會出現進口核心技術部件,而甘於“組裝”的境地。

以上就是國際上大致的從做大學畢業論文,到培養出具有真正探索精神的博士後研究員的一系列完整的規劃。應該做為施一公訪談的補充說明。供有興趣者參考。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