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高中的利与弊

来源: 2016-01-13 10:18:19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比尔盖兹多年前推动过取消高中。从单纯人才培养的角度,我深以之为然。实际执行起来又遥遥不可及。但是其中的一些利弊权衡,还是有意思思考一下的,对指导教育也不无参考。

我一向以为教育是应该一种广种薄收的模式。

第一波广种呢应该是学前到小学,尝试各种文体项目,然后逐渐缩小固定到自己合适的项目和程度上。成为终身生活的一种习惯风格和圈子。如果想进一步发展就在中学进一步努力,否则就是个维持。

第二波呢就是初中到高中阶段。尝试各种职业专业项目,或者说科学项目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项目,然后逐渐缩小固定到自己合适的项目和方向上。成为安身立命的一个基本支撑和生活的基本节拍。如果要深入发展就到大学,研究生,公司等等继续努力。

中小学校呢并不能很好地支持这个模式,不论公校私校。因为她不可能有足够的规模和细化(院系化)。理想的将来,也许可以有某种超级小学,每个年级几千人。不仅可以集中上一些基本的主干课程,比如数学阅读什么的,就是这些也可以按程度分班,而且可以分开上各种自己好奇的课程,比如滑雪,舞蹈,泥塑,捉虫,养鸟,等等等等。当然,管理这样的学校实在是太复杂了。所以现在学校只能目标大部分学生的基本知识教育。对于个别想出奇的学生家长,也就只有靠家庭自己在校外去解决。好在美国这方面的社会体系还算完整。

但是对于高一波的专业行业性教育,这方面的支撑就有点差。主要是这些方面的资源都多集中到了高校的初等教育院系。因而也对在探索人生中的中学生难以有效利用。中学生所能选择的范围受到很大地限制。AP课的起因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是下放资源和权力的意思。但是现在很大程度上给搞成了单一竞赛标准,真是有点违背初衷。就好像奥数本来是给数学爱好者的游戏,结果成了升学的噩梦。但更重要的是,即便AP的范围也仍然是很狭小的。这种先窄后广的模式,是不如先广后专的模式更合理,更能够选拔和培养人才。但是实际执行能力的限制,又不得不如此。也许教学管理技术进一步提高后,可以有所改进。当然技术问题解决后,人文习惯和固有利益的打破仍然需要时间。

但至少理论上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中学生能够直接上大学基础课会是什么情景。诚然有些共同的基础也还是要先打好的。但实际上就看现在的高中四年,其实最多也就是前两年还集中一些,后两年早就开始分道扬镳了。很多课外项目包括一些比较小众的难以在一个中学建立的项目,都可以登堂入室。家长学生少了寻找这班那班而不得的烦恼。大学生源的衔接性也提高,教育资源和时间的有效性也提高,皆大欢喜。高中的前一两年可以并入中学,后两年可以并入大学。其实本来高中这个名字就是个多余的加三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