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VD,可以说无感(淡味?),但VD对人体作用/影响很大,不能说与任何性、经都无关,但又确实难以归经。

来源: 2020-08-29 20:46:35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五味是指中药的辛、酸、甘、苦、咸5种不同的药味。中药五味大多通过味觉反应而确定,但又不限于此,部分是根据药物临床功效的归类确定。…… ”

辛:发汗,解热,活血,调节肠胃道平滑肌,扩张血管,抗血栓,等等。

酸:止泻,止血,消炎,抗菌,等等。

甘:糖,蛋白等机体所需营养物,有“补”的功能。

苦:能泻,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止咳,平喘,等等。

咸:含钠钾钙镁等无机盐,碘。软坚、散结、润下、壮阳。

除以上属于五味的中药外,还有一些中药属于“淡味”,例如茯苓、猪苓等。无确切对应化学成分。

以上论述参见: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药药理学》, 主编 沈映君,陈长勋,2013年1月第5次印刷, p11。

据此,可以说按中医理论无法确定VD的性味归经,或许属于 “淡味”。淡味, 就是不属于五味,淡味的药理意义是什么,该书没有说,定义不清楚。VD的生理作用广泛复杂,作用是多方面的,经典理论难以对VD归经。我认为是古经典碰到新问题,经典失效了。

当一个中药的味觉与功能/成分不匹配时,如何性味归经?比如一味药味道酸,有补的功能,但没有止泻,止血,消炎,抗菌等功能。是算“甘”还是算“酸” ,该书没有讨论。我认为是由于作者站在实事求是的立场,在经典框架内的讨论难以进行。该书坦率承认,中药五味学说有局限性(p11)。这与那些认为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唯经典是从的立场大相径庭。那两位主编在教科书中实事求是的态度,我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