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江南 (一) 历史烟云看金陵

来源: 2014-09-21 07:50:09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烟花三月下江南
 
心目中的江南三月是唐诗宋词中的斜风细雨、烟柳画桥;是明清水墨山水中淡雅辽阔不绝如缕的乡愁;是文人墨客尽情挥洒的断桥相会、梁祝悲歌、红楼烟雨……。
莺飞草长,梅、李渐次怒放的阳春三月,卸下心头万般缠绕,毅然迈向了心仪已久的江南春色中,屏声静气、神闲气定地细细品味着诗词歌赋中的梦里江南……。
 
一、       历史烟云看金陵

金陵春梦中的南京,它裹挟着历史烟云的六朝古都走来;它演绎着民国首府的波诡云谲、风云变幻;南京更是母亲在金陵女大、小舅舅在“中央”音院就读过的城市,那里曾留下了他们学生时代青春浪漫的无尽回忆。聊起南京,透过历史的沧桑变化我们读出了曾经的民国首府在城市建制中的帝都风范。

总统府.江宁织造馆
 


       清晨,来到南京总统府大门前,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一代人,脑海里最先浮出的是“解放军占领南京”的那幅画面。此刻,站在承载着历史巨变的总统府前,眼前的青灰屋顶上就是解放军战士扯下青天白日旗,换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定格的地方,它代表着王朝的更迭,新生时代的从此崛起。而今,国共两党在“一个中国”共识基础上,开创了互利共赢的新一轮合作,总统府也由以往的政府办公场所不断恢复修缮,向民众揭开了民国首府的重重面纱……,



    从1840年走来的诸多历史遗迹,成为了民众游览观光解读中国近代史的好去处。顺着高大的廊柱、殿堂穿行,整个府邸官宅的建筑设计呈现中西合璧风格。从农耕时代起,繁荣富庶的鱼米之乡就担当起支撑古老帝国大厦经济命脉的使命,也就有了 生长在“江宁织造”的曹雪芹的红楼一梦,从两江总督府到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还有蒋家王朝的衰微出逃,这里多次成为中国政治、军事中枢、重大事件的策源地,从国民党政府办公楼群穿过,中山堂的院落里肃静异常,遥想当年,风云诡谲、烽烟滚滚,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怎会有片刻的安闲静寂,中山堂内长夜不熄的灯火映照的是一代伟人日理万机的身影。步入西厢的院落,眼前豁然开朗,紧蹙的心房骤然松弛下来,西花园内花石假山,鸟语花香;亭台楼榭,曲径通幽,尽显出中国江南园林的玲珑典雅,匠心独具,盈盈一池碧水仿佛一方宝镜镶嵌在雕梁画栋之间,水中泊一石舫,造型精
巧,乾隆南巡时赐扁“不系舟”,太平湖内清风摇荡,波随风动,船若徐行,人在画中,忘却了墙外曾经的刀光剑影,风云激荡。步入展室,从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题词开始,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幻在这里随着图片、文物一步步展现开来,边走边看,不断地补充着文革时期所学的“断了代”的历史课程,接续和完善了我对中国近代史认识上的盲区,收获颇丰。



出得总统府大门,穿过长江路宽阔大街,发现了一座风格独特的建筑展馆,题有《江南织造博物馆》,进得展馆方知中国的丝绸之路虽起始于我的大唐长安故乡,但路上那日夜不歇的驼铃马帮运送的丝锦彩缎、清花古瓷却产自于富庶繁荣的江南鱼米之乡。从江南织造独领了大清帝国皇帝大臣的龙袍臣服御制专利,见识了江南纺织缫丝技术在中国独占鳌头、统领风骚。由此也就演绎出了与江南织造有着不解之缘的红楼幻影,生长在大观园万千气象、繁华浮世、宦海沉浮中的曹雪芹笔下才有了金陵十二钗们凄婉悲欢、随波逐流的多舛命运;才有了宝哥哥与林妹妹的令人嗟叹唏嘘的旷世悲歌。陶醉在黛玉葬花不绝如缕的凄美柔美的越剧曲调中,顺着曲廊时而出得室外,隐身在烟雨蒙蒙、小桥流水的意境中,倚着廊柱,听声声雨打芭蕉;时而又置身在声、光、电环绕的全屏幕三维空间中,追踪着曹雪芹匆忙前行的人生步履。在高楼林立的钢筋水泥建筑森林间,竟大隐于市着一方独具一格的展览馆,我兴致斐然地寻找着展馆的设计者——吴良镛三个大字令我顿生景仰之情。吴老先生是继梁思成、林徽因之后终生致力于中国建筑教育学领域,秉承着中西交融,传承和保护史书一般的中国古建筑的教育家、建筑大师和画家。行走在别具一格的展览馆中,领略着吴良镛建筑大师着眼于“人居环境”的思考,享受着老先生“创造良好的,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的追求和情怀……。

耳目一新的南京首日游,循着历史的脚步迈入了现代的南京。

 
鸡鸣寺.中山景区.紫金山
 



       翌日清晨,与老友相携出游金陵,在风清物明、和风荡漾中登上了位于鸡笼山东麓山阜上的“古鸡鸣寺”,是康熙大帝南巡时题匾的古寺,该寺虽地处繁华闹市,避之于古刹禅院之上,流连于翠色浮空中的玲珑宝塔和飞檐峭壁下的宏伟佛堂大殿,心中不免会生发出超凡脱俗物我其外的幻觉来,转至南院的药师塔,那香火缭绕、诵经声声,是否从西晋鸡鸣禅院传来?信步度到了明城墙的老台门上,脚踩着明代斑驳的青砖碎瓦,倚着蜿蜒盘桓的城墙雉堞,钟灵毓秀的玄武湖尽收眼底。耳畔,古刹梵音袅袅,眼前,六朝玄武波光粼粼:“千里鸟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老先生的诗词意境尽现眼前……。是朋友的细语提醒,唤回了沉醉中的“画中人”,让我记起了还需前行的路程。

车行至钟山风景区,如入久违的原始森林一般,巍巍钟山,翠柏环绕,浓荫绿树中掩映着两百多处名胜古迹。记得还是少年时代的我在抄家流散出来的书中读到“中山陵是中华民国国父,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曾过目难忘。初识中山陵影像来源于母亲的老照片,那是半个世纪前就读于金陵女大的母亲在祭堂前辽阔的台阶上留下的青葱倩影,画面中空旷寂寥,庄严肃穆。眼前,暖阳明普照,和风徐徐,我们随着人流步入中山陵中轴线牌坊下,仰望雄踞在巍峨碧嶂怀抱中的祭堂、石阶、碑亭虽人潮涌动但也遮掩不了陵园的壮丽气象和庄严气氛。抬头环顾高大的花岗岩石牌坊,孙中山手书“博爱”两个金色的大字在明丽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诠释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襟怀。踏着辽阔无比的392级台阶,一步步迈向巍然屹立在蓝天白云下的——大祭堂,这座陵园内的主体建筑融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三座高大的镂花紫铜拱门的门额上方刻有:民族、民权、民生。遥想那“华人与狗不得出入”的招牌比比皆是,“东亚病夫”的蔑视肆意横行的中华民族最黑暗年代,是孙中山先生振臂高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在辛亥革命的血雨腥风中同盟会的义士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拯救积贫积弱的中国慷慨赴死。肃立在孙中山先生汉白玉的塑像前,我感同身受着百年前一个
国家的尊严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环顾这川流不息崇敬拜谒孙老先生的中华子孙们,您的精神意志、思想光辉会随着中华儿女的繁衍生息,代代传承……


       
       如果说中山陵是一部大气磅礴的交响曲,紧邻中山广场的“音乐台”就是一首轻歌曼舞的小夜曲,在朋友的引领下,谈笑间穿过一片娥黄嫩绿、生机盎然的小树林,眼前豁然开朗,正前方中心点的大舞台被一泓弯月般的莲花池水烘托着,流水潺潺的晶莹水帘好似幕布一般灵动飘逸。池前依坡而建能容纳
3000余人的大看台宛若一面巨幅山水扇面铺展开来,悠闲的人们点缀在绿草茵茵的扇面上,半倚半卧,享受着春日的阳光,伺弄着萦绕啄食的群群白鸽,我沉思着:没有身后中山陵上的革命先驱们,何来眼前这安详和平的朗朗乾坤……

我们漫步西行在遮天蔽日的钟山景区的林海间,半个时辰的光景,就驻足在肃穆森严,雄伟壮丽的明孝陵巍峨享殿之下。这座经历了600多年钟山风雨洗礼的华美建筑,以其墓主的显赫,规模宏大,行制独特,工艺精细,环境优美而于2003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这巍巍的钟山之下,让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列宗们安享着600年的至高无上吧!。
通向大殿的神道,宽阔绵长,从明洪武年间就栉风沐雨屹立守护的石人石兽们,而今依然威风凛凛,豪气不减;沿着神道边走边看,比肩而立身披盔甲的“文臣武将”、姿态各异的“獬豸大像”个个栩栩如生,形似呼之欲出。感叹着古老的东方帝国:皇帝治国—宏韬大略,百姓齐家—能工巧匠。在孝陵朱漆大门前临别,立有康熙手书“治隆唐宋”的御碑亭吸引了我的目光,康熙皇帝一生六次南巡,五次拜谒明孝陵,行跪九叩大礼,对一代圣明之帝朱元璋的尊崇和钦佩,昭示天下,于是这位敬畏先贤,感知历史的先帝,开创了彪炳史册的“康乾盛世”。
 
我们驱车赶往紫金山顶的宽阔车道上,童年时,我就被牛郎织女的故事深深迷惑,面对辽阔苍穹,缥缈星汉,生发出无数天上人间的奇妙幻想,中学时代,在我深深喜爱的地理老师家中一帧老师夫妇大学时代坐在紫金山天文台山脊上的照片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之中,他们身后绵延的峰峦间星星点点散落着圆弧形的观测台,头顶上星光闪烁,浩瀚无垠。而今,我终于来到了童年时就心神向往的紫金山天文台上,这座于1928年成立,堪称为“中国现代天文学摇篮”,新中国现代天文学分支学科和天文台站都是由此诞生、组建和拓展。我们踏着高竣的紫金山峰间的栈道石阶上,穿梭于山峦台站之间,邂逅了做工精美的古代天象仪,遥想那远古的星月下,是谁凝滞在仰望天穹的仪器前,守望着浩瀚星空,想入非非,那出神入化的眼神定然与秦地璀璨银河下的小女孩向往的眼眸有着不谋而合的期许。登上天文台的平台上,四周采用民族形式的勾阑立柱,台基与外墙用毛石砌筑,朴实厚重,与山石浑然一体。站在平台一隅,我看到了星星点点的浑圆屋顶还有那浩瀚无垠的宇宙天穹,伫立拍照,了却了心头夙愿,释然下山而去。
 
燕子矶.南京长江大桥


       紫金山归来稍事歇息,接到分别多年的老同学邀约,做客长江边燕子矶她的家中,次日清晨乘坐通往迈皋桥的地铁,与老同学相会。回首当年,我们曾一同“学工又学农”度过了中学时代,上山下乡,我们又一同战天斗地在秦岭深山的广阔天地里。恋爱结婚我们为了爱情各奔了东西。刚刚迈出站台,老同学就欢呼雀跃地迎了上来,我们忘却了时空流逝,回到无拘无束的“闺蜜”时代,携手走到了标有“晓庄路”牌她的家园,悠然间,一个在记忆深处的名字被我的大脑检索出来——陶行知!在上世纪初叶,贫穷落后的中国,占90%的广大农村人口被封建愚昧所蒙蔽,目不识丁者比比皆是。以陶行知为首的一批爱国的有识之士,开展了乡村教育运动及促进平民教育运动,用知识的光辉启蒙民众。1926年也是这样的一个春日,陶行知先生在南京长江边的小庄创办了全国第一所——晓庄师范学校,为发展乡村教育培养一支合格的乡村师资队伍。而今,在这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春日里,我站在车水马龙的晓庄大街上,四顾茫然,这里已没有了您奔走呼号、积劳成疾的荒凉乡村的踪影,在您魂灵安葬的晓庄,院校林立、教育发达,冥冥之中似乎看到了您宽慰的笑容……

踏进老同学家门,迎面壁柜的相框里镶着一张我们俩系着红领巾的黑白小照,使我悠忽间回到了秦岭深处“三线建设时期”的青葱岁月:记得是一个晴好的日子,我们俩从山谷尽头的棕榈湾厂区步行十多里路,踏过了嘉陵江上的木板大桥,来到县城唯一一家照相馆,拍下这张2寸合影。随着岁月的漂泊迁徙,我的那张早已散失、遗忘,而今早生华发的今天在老同学家不期而遇,浓浓的友情亲情在心中荡漾。卸下行装,我和老同学到楼下不远处的农贸市场提篮采买,沾着露珠的新鲜小菜和着南京话的叫卖声,煞是热闹,老同学教我辨认着菊花脑、马兰头……,临了还捎上一家老摊档上的盐水鸭满载而归。





饭毕,我们步行十多分钟就看到了滚滚东逝的长江边,天空乱云翻滚,脚下波澜壮阔,江水向目力所及的天边奔腾而去,惊涛拍岸;你从远古而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巨浪淘尽多少英雄事,幕府青山依旧在,多少过往的人和事都在我和老同学的笑谈中随风而逝。顺着江岸大堤西望,燕子矶魏然屹立在苍茫的江天水色中,宛若临水飞燕,我们顺着亭台楼阁间曲曲折折的石阶,徐徐登临燕子矶头,临风而立,举目远眺,江天一色,大小货轮繁忙穿梭在飞架南北的斜拉大桥下,远处,云雾飘渺的江面上有一座似曾相识的桥影引起我的注意,朋友说那就是赫赫有名的“南京长江大桥”。1968年大桥建成之际,童年时的我,被大人们从睡梦中拉起,跑到大街上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一幕跃然而出,我们遂即决定驱车前往,告别了万丈峭壁下如吼的怒涛,侧身而去的瞬间,在燕子矶头最为险要处立有一木牌上书“死不得”下书一行小字“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你与其为个人的事投江而死,何不从事乡村教育,为中国三万万四千万农民努力而死好呢?”这是在晓庄师范时陶行知先生立牌警示,转道歇息亭,又立一木牌:“想一想一行小字:人生为一大事来,应当做一大事去,你年富力强,有国当救,有民当爱,岂可轻死这振聋发聩的对生命的呼唤从半个世纪前传来,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您的博爱、豪气和胆识仍然回荡在滚滚长江的燕子矶头,环顾四望,和着长云舒卷松涛翻滚抒发着对您的敬佩之意。



车行至“南京长江大桥”,水泥钢筋筑成的大桥,不失庄重雄伟,恢弘壮观。记忆中从影视画面中看到的大桥,今天,我站在了你的脚下!顺着游览观光通道,登上桥面,桥上车来人往,交通繁忙,近50年来你一桥飞架南北,使得长江天堑变通途,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发挥巨大作用,老同学的师傅曾经是修桥突击班班长,一流的电焊技术,劳动模范,南京城内曾经建设过大桥的工人师傅们都享用着一生的荣耀和骄傲。南京市面上正流传着一艘万吨级货船撞上桥墩,大桥巍然不动、毫发无损的传说。至今,南京长江大桥仍然是南京人的骄傲,一代中国人心中的丰碑。沿着宽阔大桥的行人通道,我们向桥墩上的工农兵塑像走去,江面上八面来风,老同学大声叹喟:“大桥、大桥,想当年,我就是奔着你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南京!”。我们携手站在其他地方难以寻觅的工农兵塑像和三面红旗雕塑前留下我们永久的纪念。顺江而下的油轮发出悠长而又凄厉的鸣叫,令人心生怅惘,夕阳西下,站在长江边上我和老同学挥手依依惜别。“君住长江头,我住黄河尾,高铁飞机一日还,天涯若比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