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露妈的闲言碎语

过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力争不做乏味、油腻的中年女人
博文
(2018-11-21 17:50:22)
1979年8月28日,邓小平副总理会见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和王后。尼泊尔是亚洲最后一个封建君主王国。这次国王是第五次来访,两天时间,目的是争取我们的经济政治支持。28日晚上住乌鲁木齐,第二天去卡拉奇,参加不结盟国家会议。国王本来是华国锋迎接,李先念主持会谈,但国王提出要见邓小平副总理。所以,8月28日,利用早餐时间见见面。尼泊尔的气候干旱,该下雨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11-21 17:49:24)
1979年12月11日,吉布提总统古莱德到中国访问。这是吉布提第一次派人访问中国。正像古莱德总统说的“这仅仅是开始”。这个开始很顺利。当时,新闻报道的重点是写中国领导人的活动,对外宾的活动只简单提几句。我记得,他的第一个活动是到北京郊区的八达岭和明朝的十三陵游览。他对李先念副总理说:“非常令人高兴,有教育意义”。李先念说:“腐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11-21 17:48:39)
和暖的春风吹绿了内蒙古草原。毡房里迎来了法国三军参谋长拉卡兹一行。代表团中陆海空三军都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军衣特别帅气,特别笔挺,每个人穿上都特别合身。不像中国的军衣,只有大中小三个号,谁穿上都是松松垮垮的。那时我真傻,也不知道与他们合个影。根据我的采访笔记,有些内容还是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形势的。20世纪80年代,有一年的4月25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秋菊盛开的季节。法国驻中国大使的住宅像过节一样喜气洋洋。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总统在结束他对中国的正式访问,回法国之前,于1980年10月16日邀请我国各界知名人士到法国的小天地做客。这种别开生面的招待会在来访的国家元首中还是第一次。客厅里没有豪华的桌椅,没有丰盛的酒宴,也没有助兴的乐队,而是充满着亲切交谈的话音。聚集在这里的是,中国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11-21 17:47:03)
1979年9月12日,丹麦女王玛格里特二世和她的丈夫亨里克亲王访问中国。这是北欧国家访华的第一位国家元首。随女王来访的还有宫廷官员13人、工商人员11人、芭蕾舞演员11人、新闻记者14人。玛格里特二世现年玛格里特二世当年39岁。老国王有三个女儿。她是老大。1952年登基。学政治、经济和法律。她对考古、绘画、音乐、舞蹈有兴趣。她当王储时访问过亚洲,登基后第一次[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11-14 08:24:50)
新加坡的李光耀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促进海峡两岸的关系起着重要作用。1978年11月邓小平正式访问新加坡。他问的最多的是如何利用外资企业推动新加坡经济的活力和发展。邓小平把新加坡列为中国学习的榜样。1984年中国做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90年中国与新加坡建交。1985年的金秋季节,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第三次到中国访问。在我采访过的世界上几百位领导人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11-14 08:24:21)
1991年5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与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会谈。他们先是谈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然后谈合作愿望。重点谈到天津、上海开发区,尤其是浦东的优惠政策。李显龙表示,愿意在经济贸易、科技方面加强合作。他对浦东开发区感兴趣,在聘用专家和基础设施方面加强合作。他说:科技合作应成为两国合作的重点,可以是政府间的,也可以是民间的。中国旅游资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11-14 08:23:01)
在我的采访活动中,遇到过好几位国际友人。他们的事迹感人,品德高尚。但我在写稿时,由于字数的限制,往往过多地报道了我国领导人会见他们时的讲话内容,很少详细介绍他们的事迹,每每想起来我都感到有些歉意。但他们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贡献,却永远记在我的心里。新西兰老人路易·艾黎我两次见到路易·艾黎。一次是在1981年12月8日,为祝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2018-11-14 08:22:34)
黄文欢同志给我的印象是,:厚道、谦虚、有学问。1979年8月8日,越南国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黄文欢摆脱了黎笋一伙的残酷迫害,千方百计来到中国政治避难。对于这样一位越南共产党的元老,胡志明的亲密战友,怎么会在他74岁的生涯中,做出了离开祖国,离开亲人的决定?我参加了几次采访黄文欢的活动,得出的结论是:正因为他太爱他的祖国了,所以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11-14 08:22:07)
——访总后顾问周文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周文龙同志写的文章《庆祝抗大成立50周年》。周文龙,这位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是抗大的第一期学员。毕业以后留校当了校务部副部长兼管理科科长。77岁的周老回忆起往事激动不已。半个世纪前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情景历历在目。1936年6月1日,光秃秃的陕北高原,天是那样的蓝,阳光是那样的和煦。200多名学员聚集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6]
[7]
[8]
[9]
[1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