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种族歧视”
文章来源: barberry2019-11-28 15:27:08

 

A

    观看视频的时候,我的心猛然一抽,咖啡杯里的瓷勺掉在地上。咣铛一声,如我的心一般破碎。

    视频发生在加拿大温哥华三个不同的地区,而且在一个星期内。

    视频1:本拿比,一位白人女子被拍到在Shoppers Drug Mart 指骂多位亚裔员工,叫嚣“在加拿大要说英语!你无礼、粗鲁,去其他地方。”她还不顾自己年幼孩子跟在旁边,仍然破口大骂在场店员“白痴”。

    视频2:列治文,一位白人男子在“禁止洗车”的地方洗车,当华裔居民提醒和劝阻他时,却遭其辱骂,恶言相向,并指称“滚回你的国家!我讨厌华人!”

    视频3:  温哥华,一辆夜行巴士,拍片者称他与一位朋友无缘无故被一位女子辱骂,“我是加拿大公民,我讨厌你们这些有钱人来这里,装作比我们高人一等;你们父母有钱,送你们出来学英语,你们却说不好英语。我是加拿大公民,你们不是。”

    说实话,我并不是经常关心视频之类的网络信息,这次是被社会上峰涌的轩然大波裹挟着、推动着去看的。我自诩为冷静而不形色于外的人,而这次却看得我气血贲张,怒火填膺,因为在这三个视频中,我看到了一种共同的掩藏在种种现象背后的东西,咬牙切齿并且触目惊心的四个字:

    种族歧视

    我震惊,这接连爆发的三宗种族歧视事件,就有两宗针对华裔人士。华裔到底招谁惹谁,竟成为某些人的靶子?联想起前不久,我在采访国会议员关慧贞时,也听到她遭遇了同样的经历。至今,她愤慨的声音仍在我耳畔回响,“我从政26年,第一次听到有人当着我的面说,滚回你的国家(go back to your own country)! 以前我只在邮件上看到,现在竟有人当着我的面说这样的话。这样恶劣的种族歧视,我们坚决不能让它重现!”

    笔者从事竞选助选工作十余年,以前无论是宣传、募捐,电话访问,遇到不支持,亦或反对者,他们也大都礼貌回应,或直接说“No”。可今年年初,我在电话交流中竟也遭遇到一次严重的种族歧视言论,使我五雷轰顶,耿耿于怀。当我像往常一样说明来意,提醒对方不要忘记投票时,她即刻破口大骂,在说了许多卑鄙肮脏、不堪入耳的话后,吼叫道“go back to your own country”。虽说不是当面辱骂,但透过话筒,我仍能感觉到她气得发抖,怒不可遏。

 

B

 

    我困惑,这还是我刚来时的那个加拿大吗?

    1996年隆冬,我初来乍到,在温哥华找到落脚点,每天天不亮就要赶到列治文打工。在等车的间隙,总会遇到一位金发女子,开始以为是偶遇,后来知道她也是乘这趟车天天上下班。我们聊了起来,当她听说我来自中国,听到白求恩的名字,不禁欢呼起来,“Oh,Dr. Norman Bethune, China, what an amazing country!”

    圣诞节,我儿子的小学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音乐晚会。诺大的体育场上,音乐老师的指挥棒一举起,孩子们如潮水一般从四面八方涌向前台,汇集在老师周围,演排成各种各样的彩色方阵,唱出一首首充满大爱、暖人肺腑的歌曲。演唱会结束,老师缓缓下台,掠开一排排金发碧眼的人群,径直向我们走来,一开口竟是熟稔的京腔儿。原来老师从小在北京长大,父亲是加拿大教会派往中国的传教士。

    还有一次,正逢春节,我们搬了新家,人刚到,就看到挂在门口的彩色纸袋,打开一看,里面是邻居自制的松饼蛋糕和新年贺卡,还有专程到大统华买的中国食品。我们登门致谢,看到的是邻居们春风拂面、笑意吟吟的脸,听到的是友好温暖的话语。

    我深知,作为新移民,我们现在能享受到的一切都来之不易,是先侨们历经百年凔桑,艰苦卓绝和努力奋斗得来的。 回望温哥华市早年的历史,可以清楚看到那一时代的历史,是种族歧视的历史,是华人被剥夺政治、社会和经济权利的历史,也是华人惨遭暴力的历史。从十九世纪征收人头税以限制华人入境,不准华人入籍,到太平洋铁路每一公里四个怨死的灵魂,以及二战过程中战死的军人,都浸染着血泪斑斑、鲜血淋漓的记录,使人不堪回首。

    所幸人类在前进,历史已经翻篇。1971年,加拿大开创了倡导多元文化的先河,是全世界第一个把多元文化政策列为国策的国家。1982年,多元文化得到《加拿大权利与自由宪章》第27条(section 27 of the Canadian Charter of Rights and Freedoms) 承认。1988年,加拿大又颁布了《加拿大多元文化法案》(Canadian Multiculturalism Act)。2006年,哈珀总理就承担历史上华人“人头税”和“排华法案”的错误做法,向全国华人正式道歉。2014年,BC 省就《排华法案》向华人道歉。2018年4月22日,温哥华市政府也就当年歧视政策及法例向华人做出正式道歉。

    以平等自由、多元文化、包容万象著称的美丽国家加拿大,近几十年来张开温暖的怀抱接受了一批又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和难民。在加拿大建国152年后的今天,何以再次出现华裔人士遭人仇恨的现象?

 

 

 

C

 

    仇恨来自何处,可怕的戾气又来自何方?!

    作为一名移居加拿大20多年,并且已经把加拿大作为第二故乡的华裔加籍人士,我对本地日益恶化的种族歧视问题不由忧从中来,深感义愤。

    我忧虑,民粹主义残渣余孽仍然根深蒂固,有着泛滥的土壤,种族歧视,民族矛盾,宗教差异,文化差异等等形成的社会矛盾,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愈发表现出来且更加复杂。少数极端保守人物和激进分子有失公正的宣传,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忧虑,在某些媒体宣传上,中国人的形象被妖魔化。你们洗钱炒房,不讲交通规则;你们不把这里当家,只是为了赚钱,享尽两面好处;你们不投票,不关心公益,“各人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你们住豪宅,开宝马,却去领为穷人准备的免费食品和衣物,还转手送人或卖钱……

    我忧虑,本土低阶层人士,所谓loser,由于经济社会地位等各种不如意,很容易迁怒于外来移民,尤其是华人这样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都和当地人格格不入的移民。

    我忧虑种族歧视和矛盾会使种族关系持续恶化,种族仇恨犯罪增多,社会撕裂日益严重。

    无庸置疑,中国近几年的迅速崛起,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与政治布局。早在1894年就有哲人预言,“中国人的竞争一旦成为群众性的,那么这种竞争无论在你们那里或在我们这里都会迅速地使问题极端尖锐化。”最近40年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足以让全世界刮目相看。今天的中国已不是一百年前的中国,现在的华人也不是一百年前的华人,白人反华也不同于过去的白人反华。随着中国的强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带着钱财来到加拿大,买房置业。大量的中国资金和有钱人的涌入引起当地人对中国人的怨恨和反感。中国投资移民的高收入与本地工薪低收入的矛盾,华裔的礼仪习俗,价值观,生活理想,文化差异等,都是问题起源和爆发的深层原因。

 

D

 

       笔者参加过几次本地社团组织的反“种族歧视”集会,有以下感触:

    一.我们在享受加拿大平等自由的同时,对于少数人明目张胆的“种族歧视”和犯罪言论,要理直气壮说不!仇恨言论并不只是个人对个人,还影响到社区;在公众场合散布“种族歧视”言论,就已构成“仇恨犯罪”。对犯罪严重的肇事人坚决予以检控,决不手软,态度好的可以社区和解。如果不幸遭遇到这一事件,受害人请务必第一时间报警。Human rights tribunal等有关机构也接受举报,会很严肃处理此类言行。

    二.当局应适时采取行动,市议员,省议员,国会议员,以及各级多元文化组织要发表明确声明,报纸广播及媒体要加强宣传,反对各种形式的“种族歧视”!成立华人反歧视委员会,简化行政或经济处罚程序。

    三.我真诚希望,那些对华人形象的不良描述都不是事实。这些年凡去过中国参观、学习和访问的西方人,大都对本地华人非常亲切和友好,对中国现代的成就表示惊叹和赞美。

    新移民也要学英语,听广播,看报纸,做义工,融入社会,已经入籍的要踊跃投票,发出自己的声音。鼓励有钱人捐钱给公益事业,例如建医院,修公路,架高桥,造老人屋和建学校,为本地的文明和进步带来实际利益。

    华人和当地社会要互相理解而不是互相伤害。本地社会良莜参差,鱼龙混杂,也有一些是极少数不愿服药的精神病患者。我们要理智地区别对待,不扩大问题,挑起双方矛盾;也不盲目忍气吞声,被人欺辱。很多情况下,华人移民如果能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可能自我感觉会好一些,还可以帮助改变这种被人恶语相向的现象。

华人游客也要提高文明修养,注意个人卫生习惯,讲究公共卫生品德。

    培养优秀华人下一代,包括留学生,鼓励品学兼优,反对炫富比阔的败家子作风。

    最后回到我自己的遭遇,我把辱骂事件向上级汇报后,他们又重复倾听了电话录音,确定情况属实,然后报告到总部。总公司认为,这是一起严重的“种族歧视”事件,如果肇事人是内部职工,他们一定会深究严查。但这只是一次随机取样的Cold  Call,只知道电话号码,查不到本人。公司问我需不需要做进一步的心理咨询,以舒缓我的受害程度。当时,我自认问题已得到相当程度的解决,心理压力也减轻了许多,事情亦告一段落。

    现在想来,我们对于“种族歧视”的抗争还远远没有尽头。平等、法律和自由是民族的一切,迄今为止,“大同世界”、人类和平还只停留于人们美好的想像中。华人依然需要团结努力,和早期先侨一样努力争取和捍卫自己的权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