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降下的一场雷雨
文章来源: 黑贝王妃2023-08-24 06:00:37

墨尔本冬天的一场《雷雨》(剧评)

“冬雷震震”也许在气象学中不是吉兆,但日前墨尔本冬夜的一场《雷雨》,却让我为之一振。

8月19日晚,墨尔本当地华人慈善团体-安娜公益剧艺社演出了一场曹禺的名剧《雷雨》。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这场演出不同凡响。

我是应老朋友金翼导演的邀请去看了他们剧社演出的话剧《雷雨》。以前我在《美国金盾,中国金翼》(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714/201909/1687.html)一文中介绍过金翼博士,他早年中戏导演系毕业后,曾做过总政歌剧团的导演,也曾是中国第一代电视综艺节目的主持人。我并不怀疑金导的实力,只是因为知道演员都是墨尔本当地招募的,所以之前并没有很高的期待值。然而看过演出之后,观众的接受程度刷新了我的认知。

首先是演出效果意外地好。

演出在我原来工作的那家学校的教堂小剧场,那儿通常是我们开年级例会的地方,最多能坐下一百五六十人。那晚我到的时候已经坐满,演出7点半开始,一个半小时,没有中场休息。结束时观众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有观众送上鲜花,许多人久久不肯离去,还有感动流泪的观众等着和导演、演员合影,送上他们的祝贺和拥抱。可以说观众反应带给我的感动并不亚于看这部剧本身。

再有就是表演的质量比意料中的好很多。

我的期待值高,是因为在70年代到80年代之间看过太多场《雷雨》。除了孙道临,顾永菲,秦怡,张瑜版的电影以外,印象最深的是北京人艺的话剧。郑榕(周朴园)、朱琳(鲁妈)、于是之/苏民(周萍)、谢延宁(繁漪)、胡宗温(四凤)的版本,我看过许多场,特别喜欢!至今脑海中还存储着这几位老一代艺术家的声音和他们舞台上的样子——那一直是我心中的《雷雨》!

专访|导演顾威:今天,我们要如何“经典”地对待《雷雨》|雷雨|夏淳|周朴园_新浪新闻(北京人艺剧照,网图)

在此,我并不想把墨尔本这场《雷雨》相提并论。要说的是,这是我出国30年第一次在国外看《雷雨》,而这台只有8个业余演员的演出,意料之外地带给了我不折不扣的《雷雨》感受。

虽然这场话剧的演员都是在校的大学生和没有舞台经验的戏剧表演爱好者,同时他们还是剧务、场务,但他们的表演是到位的,演出了《雷雨》最基本的精华:繁漪歇斯底里的绝望、周朴园虚伪克制的专横、周萍苍白无力的挣扎、四凤乖巧无知的不幸,以及鲁妈的爱恨交加、周冲的浪漫无邪,还有鲁贵的市井油腻都在舞台上一一再现。

 

虽然剧场简陋窄小,舞台与观众之间几乎没有距离;虽然舞台没有灯光效果,音响效果只有沙哑的雷声、雨声和蝉声;虽然小小的舞台全场只有4件道具,两个场景转换。。。但每个观众都在那个晚上感到了一场雷雨前的闷热与不安,而无论是晦暗窒息的周公馆,还是简陋随意的鲁家也都让观众身临其境。

这场墨尔本的《雷雨》的确带给了我惊喜,其中最让我觉得好奇的是剧中扮演四凤、周萍和周冲的3位年轻演员。他们都是从上初中就离开了中国,在新西兰或者澳洲接受的中等和高等教育,我非常想知道他们是如何理解自己扮演的、已经100岁的角色,于是散场后我特意去找他们聊了聊——

问:你们能懂得剧中这些纠结和冲突的根源吗?

答:很多人这样问我们,说老实话,其实不懂。但是导演帮我们读剧本,又给我们看了电影和话剧的录像。试想如果抽掉当时的社会背景,那么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就不难理解了。。。

路源(饰周萍):我理解的周萍就是他的“反抗”,挣脱家庭束缚的、无奈的反抗!

陈嘉骞(饰周冲):我要表现的冲儿是生活在乌托邦里的富二代,他爱上的不是四凤,是爱情本身。

苏楠(饰四凤):剧中所有的人物好像都喜欢四凤,喜欢她的温顺,听话、年轻、美好,这些人的期望令四凤不知所措。她的纠结是自己不想辜负任何一个人,却无奈没人真正了解她想要什么。。。

孩子们的一番话令我感慨万千:这就是《雷雨》的经典所在!曹禺无愧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一个百余年的作品在异国他乡的舞台上仍然鲜活,正是因为它展现的是人的本性和人性本身的冲突。

后来金翼也分享了他从导演的角度帮助年轻人入戏的独到匠心——

由于演员经验和时间的局限性,金导对剧本做了一些简化,时间由原创剧本的3个小时缩减到一个半小时左右。最关键的是鲁大海这个角色没有实际出场,只是鲁贵和四凤对话中的“哥哥”。鲁大海这个人物的设置本来有两个意义,一个是给这部剧一个时代和社会背景,他和周朴园的冲突是劳资关系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另一个是“革命”意义,鲁大海是四个年轻人中的唯一幸存者,他代表着剧作家看到的出路和希望。或许抽掉这条线索减少了一定的时代感,但却让剧情集中在了人性的冲突上,更容易被海外的演员和观众接受和理解。

另外,演出的成功还要归功于金导给剧组演员传导了自己对戏剧艺术的热爱。

金翼说:”热爱是排演这部剧的初衷。演出的出品方安娜公益剧艺社隶属华商乔艳君女士创办的安娜公益基金会(Anna Charity Foundation)。选择《雷雨》这部作品是为了培训剧艺社的学员,因为《雷雨》这部剧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难度“。

”几场下来,我对这一班演员的演出非常满意,你看他们在舞台上每次都是真的为自己的角色热泪盈眶,甚至痛哭失声。他们是真哭的,感动得台下观众跟着掉泪。这是什么?这是热爱“!

”我们这个戏几乎没有花钱,剧场是你们学校教堂的,象征性地收一点儿费。我们所有的演职人员都没有工资,包括我自己,完全是出于对于话剧艺术的爱好“。

”我曾告诉我的剧组:你们会很累,但演完以后会有一种极为疲惫的幸福感“!

”幸福感,你知道吗?那是我们剧组所有人的一个真实的感受:演戏不是为了钱,不是为了生存,不是为了出名儿,是过瘾,是热爱,是戏剧艺术的魅力“!

金导和他的剧组无疑也把这种热爱传达给了观众。金导还告诉我:今晚是第四场的演出,前面几场场场爆满,好评如潮。接下来在9月2号还有第五场。另外,这个演出不光是有华人来看,还有不少西人,他们通过英文字幕看完,居然也会掉泪,感叹中国话剧如此精彩。不夸张地说,《雷雨》在墨尔本的演出不仅惊艳了我们华人,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彰显。

金翼导演的话让我想起自己多年前的大学毕业论文,我写的是《雷雨》的结构艺术。至今已经不太记得当时都写了什么,但有一句话得到了指导老师的盛赞,好像我说的是:《雷雨》是中国戏剧舞台上一道惊心动魄的美丽。。。

在这个墨尔本的冬夜,我和很多墨尔本人都再次看到了这一道从天而降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