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说我不像上海女人
文章来源: 翩翩叶子2016-09-03 06:03:32

 

 

 

 

 

 

 

 

 



                           

                 

我大学一毕业,上班班谈朋友数电线木头,兜公园逛马路看内部电影,吃西餐跳交际舞唱卡拉OK,还没白相够,魂灵头还没有生进就糊里糊涂,一步三回头地告别了依依不舍的亲人,飘洋过海,滕云驾雾一万里,从东方来到了西方,从此远离我那生于斯长于斯的让我时常魂归梦萦的上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到了国外,有人说我不像上海人,甚至有的老外还认为我不似中国人。有次被人喊作Saigon姑娘.  傻恭?傻根姑娘?百般狐疑之下急查字典,原来是西贡姑娘。初来乍到,还被人称为菲律宾人,印象中的菲国女孩浑身散发着融合了东西方风情的妩媚妖娆,等我呆久了,看多了,傻眼了,原来像"马克思第一夫人"这样的长相在菲律宾女人中真是风毛鳞角,奇货可居。

我就郁闷不已,我在想我究竟哪里就不像上海人,中国人呢?

民以食为天。先讲讲吃吧。我像多数上海人一样对鱼虾等海河产品情有独钟,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对鸡猪牛羊等则唯恐躲之不及,天生偏食者。我婆婆烧的菜,量不多但蛮精,不是我们小家败气,而是我们一直信奉一顿吃光,顿顿新鲜。有次我的一个要好朋友一本正经地说:"你家的饭碗这么小"。我当时就奇怪,"小吗?"我婆家的、娘家的和自家的都是这个标准尺寸的呀,她还没见识过我的一个同乡家的小碟小碗呢。那菜做得精致,那量也的确的少。主人对着像是蜻蜓点水似的小菜,朝着犹犹豫豫,不敢下手的客人热情地招呼到:"吃呀,切呀,勿要客气。小菜勿多,饭要吃饱"。等到有一天她宴请,我才恍然大悟。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满桌大鱼大肉,七荤八素。人说物以稀为贵,这么多看得我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暸乱,头晕目眩。说实在,看都看饱了。

不怕天火烧,就怕跌一跤。这是大家取笑上海人把一家一当都穿在身上,有点促刻。但上海人的确爱穿着,重外表,喜欢翻行头。以前过年前总有来自浙江乡下的裁缝挨家串户,各家蹲点三四天,全家老小新年的新衣就有着落了。平日妈妈有空也会裁裁剪剪,缝制些好看的裙子装扮我与妹妹。对美的追求其实是从妈妈那里潜移默化而来,上班经常听到别人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   nice dress  或者 l like your hair。打扮得舒服漂亮是对自己的一种热爱,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云想衣裳花想容。记得小时,逢年过节之前,妈妈雷打不动的节目就是去理发店做头发。回来顶着一个被吹得高高隆起,松扑扑的发式,就像平日我喜欢看的电影杂志上的香港女明星,美丽高贵。只是不同时代审美观也不同,这种小时候被我们称作为奶油包头的发型在八十年代以后好像已退出上海滩了,现在就是贴钱给你吹,你都不敢顶着这高耸的发型出门。







                                          我的小眯眼嗲妹妹



上海小姑娘大多天生爱美。从我记事起就留长发,我妈紧跟潮流变换着花样,给我一会儿梳八角辨,一会二把扎,一会儿盘头。我也乐于打扮我妹。妹儿时肌肤似白雪,似醒非醒眯眯眼,看似像个懒散的小白猫。但她一看见长辈"爷叔好,阿姨早"嘴巴甜得像涂了蜜糖,巧笑倩兮人见人爱。只是有一天,我看她有点不顺眼,稀疏的黄毛有气无力地耷拉在她的小脑瓜上,我就想给她来个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before & after。我把一把铁梳子放在煤气灶上加热,看着蓝色火焰的闪烁,幻像着一个美丽蓝精灵的马上诞生,心里一阵激动。开始烫了,不错,二边卷卷的,像极了小脒眼版的邓波尔,华丽蜕变啊,不料,功亏一篑,前刘海烫焦了。如何是好啊?我这个大兴美发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惊弓之鸟"惶惶不安等到晚上,被妈妈严厉地教训了一通,她口头警告我,以后不许再染指我妹的头发,碰她。就是说 leave her alone 。 现在想想,胆战心惊。万一碰到妹妹眼睛,毁容咋嫁人呢?Oh. My God  。细思极恐啊!

"嗲""作""精"好像是大家对上海小姑娘贴的标签,根深蒂固。学校和周围总有一些让大家吃勿消的把它们发挥的淋漓尽致的女小囡。嗲与作就像一双卵生姐妹,与生俱来、形影不离、相辅相成。嗲得过头就是作,作得恰当就是嗲。精呢?也活里活络,没有统一量器来度量。

大家都讲丈母娘看女婿 越看越欢喜。妈妈通过几个月的仔细覌察,探亲临走时严肃认真地批评我:"有点作"。一个劲地夸老公有耐心,脾气好。真是胳搏肘往外弯,可不作还是上海女人吗?况且儿时由于被先天条件得天独厚的妹妹独霸一方。我是没有施展的舞台的。说来委屈,小时冬天,爸爸回家,小巧玲珑的妹妹就像小猫一样,"嗖"地一下子就轻快地钻进我爸的长大衣里,无影无踪,任凭千呼万唤,千哄万骗也不出来,一个人躲在里面闷笑,看得我心痒痒的。我也想加入,爸妈一见大惊失色,大惊小怪地说:"介大模子,难为情伐?"冷静想想也是,技巧上不可行,钻进去不是露头就是露臀,衣不敝体不登样,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有时看到爸爸与轻捷如燕的妹妹在床上玩踏自行车,我只有羡慕的份。但是我终究是阿姐呀,新衣服我先穿;好东西我先用。

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还好,眼明手快的我终于捉住了唯一可以任我娇任我躁的宽容大度,善解人意的上海一男子,结婚西嫁越洋了,路高皇帝远,从此开辟了我的一片新天地。

寻寻觅觅,在茫茫的人海中看到了他,搀了手,从此放不下,赖上了。怕他冷,怕他热,怕他孤单,怕他辛苦。生活从此有了牵挂,梦境从此有了归属。我和他数星星看月亮,在互相溺爱中迎来了我们的二个心肝宝贝。

刚到国外,耳闻目睹了上海商场的高物价,一下子被这里的琳锒满目,价廉物美惊得目瞪口呆,欣喜若狂。购物狂的我就像小老鼠掉进了白米缸,开心得不得了。和老公一起逛商场就是好,他帮你付帐,帮你拎货,逛得累了,便做小鸟依人状往他宽大有力的肩膀上靠一靠,时不时他还会问你"吃力伐?" 若买了不称心满意的东西,也有个替罪羊可以问责。"这么难看的贵的东西,侬也让我买回来,老鬼不脱手,侬做啥皮夹子勿捏捏牢呀"。对你的浅笑吟吟、和风细雨的嗔怪,老公肯定闷特,一声不响无言以对。对你的作作作,他肯定照单全部吃进,无怨无悔。爱你的男人又怎会小肚鸡肠与你一一一个贤妻良母斤斤计较呢?天天作,吃勿消。偶尔作,有情调。

每次一进商场,我就像哪吒踏着火轮,脚底生风,精神焕发,再加上好像发了一笔横财的他在一旁的煽阴风点鬼火:"买买买"我就更如虎添翼、欲罢不能。真正让我改变消费观念,洗心革面的竟然是我的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大儿子。一次,当我对着一个漂亮的包包唾涎欲滴,掩捺不住蠢蠢欲动时,我的teenage 大儿子在一旁直截了当,一声疑问"妈妈,这个包值这个价吗?"我知道,越名牌的包成本与售价反比越大,但为什么还趋之若鹭呢?为了品质?虚荣?Logo ?炫耀?满足?被尊重?被嫉妒?或就是喜欢,任性一下?真的需要一个包来表明自己的价值?儿子脱口而出的话,让我不得不思考。

现在每次看到上海来的亲戚对奢侈品的的盲目与疯狂采购,我总是犹犹豫豫,欲言还休,真是小曲好唱口难开,人家听得不顺耳,还认为你是羡慕嫉妒恨,志同才能道合,道不同不相为谋。真是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认知。我爱品质好的东西,从来不做苦行僧。有时碰到好时机,折上加折,我不也是能以低价买到性价比合理的好牌子的物品吗?儿子,你妈一点就通,等你妈哪天发横财了,做明星了,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全是名牌,顺便也促进消费,促进生产。给社会做点贡献,我现在既是普通人还是回到我所属的阶层吧。

言归正传。有的人说我长得不像典型的上海人中国人。的确,如我再年青些穿上草裙舞戴着花环,就 real 像如假包换的夏威夷姑娘。其实我对孩子们的教育上也真的与大多数上海人中国人相异。在大多数中国孩子们在家长们的鞭打快牛下悬梁剌骨埋头苦读时,我的孩子们除了读书,打球,弹琴,游泳,看电影,爬梯,旅游等也玩得不亦乐乎;在大多数中国家长们只记得上班赚钱忙得昏天黑地,忘记了日月星辰时,我们会请假单程开3小时只是陪小儿去看一场NBA球赛;乘飞机8个小时来回,也只是去陪大儿参加一场音乐会表演。回想起这些,现在竟然还都是温馨与甜蜜,这种美好回忆金不换啊!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我就是率真而自然。我知道有时自己的直抒已见,也会弄得"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但我永远会跟着我的心走,只想做一个保持本色、豁达真诚,表里一致的人,有自己的思维,做自己的主人,坦然而自在。

我就是这样一个上海女人中国女人,爱家人,爱自己,爱生活又爱美。普通而又真实。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1012/201608/1229541.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也许您也喜欢上一篇巜一个上海小混混的短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