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这篇小说的初衷(之一)
文章来源: 晚妆2017-11-29 09:25:40

我认为在古代政治体制下的任何斗争都是双输的结果。所以我最不认同琅琊榜和甄嬛传的地方也在于此。

其实这篇小说可以说是由诸多古文网络小说和古装电视剧'催生'出来的。一个是很多古言小说实在是太戏说了,而且还都是同一套路,我刚开始看的时候还觉得挺吸引人的,明知道情节完全不符合历史也看的入迷,反正就是跟着女主YY呗放松一下也挺好的,可是看太多以后审美疲劳了,都是同一套路,一看开头就知道结尾。美若天仙身怀绝技,然后一路开挂升级打怪最后成为大BOSS,顺便今天爱这个明天爱那个,爱情事业双丰收。找来找去没什么新鲜的,书荒了,还不如自己写一个呢。

另外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成为终极大BOSS'的影视作品或者网文所表达的观念我不认同。琅琊榜和甄嬛传是最明显的两个。这俩其实很象,都是复仇的故事,只不过性别相反。它们在逻辑上站不住的地方在于,"我声讨这个体制(或者这个人),我要向他复仇,但是同时,我是这个体制最大的获益者,大赢家。"那你声讨什么呢,得了便宜还卖乖。比如甄嬛传,很明显是在控诉古代一夫多妻妾的制度和这个制度对人性的扭曲(这个小说不明显电视剧突出了这一点),可正是因为这个一夫多妾的制度,你才得以进宫,得以锦衣玉食,接触到最高权柄,你的家族才得以繁荣下去,倘若最高权力者就娶一个老婆,然后跟柳下惠似的对别的女人连看一眼都厌烦,你还有这机会么?你又没本事不靠男人自己打天下,自己挣功名。或者你能把人发动起来上街游行争取女权,争取到和男人一样的上学工作权利,然后靠自己的学识成为大BOSS那也行。你谴责男人花心是渣男,可如果他不渣的话你更惨,那你这个谴责或者说控诉就显得很矫情了。琅琊榜就更是天真到童话的地步。我要是梁帝我肯定对那个最终胜出的小儿子说,你的支持者要我认错给他们平反,你别忘了我这皇位是怎么来的。我认错了,我当权的合法性动摇了,你可是我儿子,你的位子是继承我的,你让天下人都质疑我的合法性,你岂不是更没有合法性?老子反动,儿是啥?混蛋。正因为我猜忌,狠毒,剪除异己,削了那些强大外戚的权力,我才坐稳的,否则我早被我大儿子一脚踢开了(没准还被赏杯毒酒),皇位就是他那一枝往下传了,还有你什么事啊?正因为我六亲不认才给你铺好了路,让你的权力没有掣肘的,你才能安安稳稳当这个皇帝。你得了便宜,然后你反过来指责我寡恩。从真实历史上看,没有一个皇帝是在生前给某个他钦定的大案平反的。这也反向证明了'平反'这个行为对于他当权合法性的动摇有多厉害。然后这个冤案会被当作下一任皇帝的政治资本,在适当的时候被他适当限度的平反。参考岳飞的例子。下一任皇帝在不影响他孝道和权力的原则下,对岳飞有限度的平反。(本朝也是这样。参见邓太宗对刘氏先太子的平反)。

这些控诉或者叫讨债的作品,统一的论调是,你这个双手沾满了无辜者鲜血的没人性的!我现在得到的一切好处,都是你用双手沾满了无辜者鲜血换来的!假如这个讨债的自始至终就是个受害者,一直是输家,一直没有从他仇恨的对象那里获益,那这个论调就没这么违和。这是之所以我不会让杜至柔成功的原因之一。

另外从我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了解来看,我也不觉得这种体制下会有赢者。一定是两败俱伤。这是独裁体制决定的。那个独裁者随便杀人了,他不是没有损失的。他损失的是合法性和稳定,这个在明朝是最明显的例子。皇帝刻薄,看似他赢了,实际上得到的是被全体大臣集体抛弃。所以我这个文里也会写到拓拔焘所感受到的挫折,实际上他就是个囚徒。要不明朝那几个皇帝罢工了呢,他们是把这一点看的最清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