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庭院,我的得闲亭
文章来源: 我的庭院2014-07-06 06:46:19

古人说:“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园林中的亭子,既是休憩凭眺之处,也是点缀风景之所。可以说无亭不成芳园

早就有在园中建亭的想法, 念及对中国建筑特有的大屋檐结构了解甚少,未敢冒然行事。08年回国,买了几本有关古建筑方面的现代书籍,研读后,自觉对屋顶结构略知一二,欣然开工。 考虑到承重结构和成本预算,决定用预制的水泥柱代替传统的木柱。地基也按现代建筑的要求,用钢筋混凝土浇铸。屋顶将采用防腐圆松木制作屋架,屋顶配传统的小青瓦。

开工后进展顺利,混凝土地基和四根水泥预制的亭柱很快竖立完毕。接下来就是搭建屋顶结构了。考虑到圆木的重量和施工的方便, 我决定先在地面上搭建整个屋顶结构,然后再整体吊装到四根亭柱上面。

在榫接四根檐梁时,对书中如何切割榫卯的描述读不懂,在接下来的施工中,更发现书中对结构部件的称喂也多混乱,前后不统一,示意图不准确,比例失调。看来施工者不善著书,著书者不善建筑,此乃现代图书之缺罕。屋顶的结构较为复杂,特别是如何制作屋顶翘角,书中描述繁琐,不得要领。无奈只有遍读各种不同书籍,有时也上网查阅古缉,并把书中描述系统整理后,按自己的理解,画出施工草图,并统一名称。边学习,边施工。前后用了大半年的时间,终于把亭子的屋顶作出来了。吊装时,一次成功, 非常满意。

接下来是在屋顶上铺设购自中国的青瓦。事先也阅读了有关书籍,同样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好在瓦的种类不多,又可上网查阅大量古建筑屋顶图片,照猫画虎给糊弄上了。购自中国的青瓦质量很差,虽是现代工艺,可瓦片在烧制中变形颇多,根本达不到严丝和缝。而脊瓦和宝顶更是质量极差,只好弃之不用。我用青色地砖代替脊瓦。用几个塑料花盆叠加在一起制成模子,用水泥浇铸了一个新的宝顶。

有了防雨屋顶,接下来就是亭子的外檐装饰。梁枋下是万字挂落,颇费周折。亭柱间是矮墙椅,供人歇息。我把亭柱和椅面漆成中国红色,屋顶梁架则保持防腐木原色。亭子地面铺青色地砖,亭中央为一水泥石桌,桌面是彩色瓷砖拼制的梅、兰、竹、菊图案。周边配上四只青花瓷凳,中国韵味十足。

我为该亭起名为得闲亭,仿苏舜钦的《沧浪亭》诗,刻《得闲》扁额悬于亭内:

一水绕青山,居然城市间,高屋面曲水,闲亭近香莲,

迹与闹市远,心随花鸟闲,吾当老此境,得闲品香茗。

并在亭柱上刻一楹联:

人生淡泊 一杯清茶可明志

岁月宁静 百姓人家能致远


附: 苏舜钦的诗《沧浪亭》

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高轩面曲水,修竹慰秋颜。

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