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一次玉壁之战的考据和创作思路
文章来源: 书香满室2016-03-09 16:33:35

 

发生在公元542年的第一次玉壁之战,史料的记载并不多。照例我们先来看一下有关史籍。

《周书·太祖》

…(八年)冬十月,齐神武侵汾、绛,围玉壁。太祖出军蒲坂,将击之。军至皂荚,齐神武退。太祖度汾追之,遂遁去。…

《周书·王思政传》

…八年,东魏来寇,思政守御有备,敌人昼夜攻围,卒不能克,乃收军还。以全城功,受骠骑大将军。…

《北齐书·神武》

…九月,神武西征。十月己亥,围西魏仪同三司王思政於玉壁城,欲以致敌,西师不敢出。十一月癸未,神武以大雪士卒多死,乃班师。…

《北史·齐本纪》

…九月,神武西征。十月己亥,围西魏仪同三司王思政于玉壁城。欲以致敌,西师不敢出。十一月癸未,神武以大雪,士卒多死,乃班师。…

《北史·周本纪》

…八年十月,齐神武侵汾、绛,围玉壁。帝出军蒲坂,神武退。度汾追之,遂遁去。…

《北史·王思政》

…八年,东魏复来寇,卒不能克。以全城功,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资治通鉴·梁纪十四》

…八月,东魏丞相欢击魏,入自汾、绛,连营四十里,丞相泰使王思政守玉壁以断其道。欢以书招思政曰:“若降,当授以并州。”思政复书曰:“可硃浑道元降,何以不得?”冬,十月,己亥,欢围玉壁,凡九日,遇大雪,士卒饥冻,多死者,遂解围去。魏遣太子钦镇蒲坂。丞相泰出军蒲坂,至皁荚,闻欢退渡汾,追之不及。十一月,东魏以可硃浑道元为并州刺史。…

 

以上史籍的记载大致相同,细节略有出入。

 

其实这次大战的经过并不复杂。所有史籍都记载是东魏方面主动发起的攻击,甚至时间记载也比较明确,十月己亥东魏军围城,十一月癸未退军。

关于作战的经过,史籍都明白无误地记载,东、西魏两军的主力并没有交战,东魏军最后主动撤退了。

究其具体的原因。有关王思政的传记都突出了他守城的功绩,似乎是他击退了东魏军的进攻。有关宇文泰的记载似乎都暗示,因为宇文泰出兵,东魏军闻讯而退。而有关高欢的记载相对详细一些,说明高欢作战的目的是想包围玉壁,从而引出西魏军主力决战。但是天降大雪,士卒冻死很多,所以只好退兵。本书采取了最后一种说法。

另外《资治通鉴》还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历史细节,就是高欢写劝降书给王思政以及王思政的回书和后续故事。《资治通鉴》上的寥寥数笔,就非常生动地勾画了高、王两个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征,让刻板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

 

事实上这场大战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书友们可能觉得会有些不解,因为本书前面对这场大战花了非常多的笔墨,做了大量的铺垫,把大家的好奇心都提了起来,最后却是这样一个结果,似乎有些虎头蛇尾。

我想解释的是,本书的创作是以真实的历史进程为脉络的。因此一开始设计第二部的时候,就将宇文泰和高欢的巅峰对决---公元543年邙山之战作为本部的最高潮部分。这就需要笔力有个合理的分配,情节要有所起伏,才能将读者的情绪调动起来。

我设计的是在前面反复暗示玉壁之战的可能非常激烈,不断的蓄势,当大家觉得蓄势到了一个界限,应该爆发的时候,我却给出了一个相对平淡的结果。可就在大家紧张的情绪松弛下来以后,再突然笔锋转折,推出本部最高潮部分邙山之战。让大家体会一次跌宕起伏,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这也是写手调动读者情绪的一点小伎俩。

另外,这场平淡收尾的第一次玉壁之战,也是为下一次更为激烈,也将是后面笔墨重点的第二次玉壁之战打下伏笔和铺垫。

以上是我在创作第一次玉壁之战时候的一个基本思路,请各位书友指正。

 

除此以外,我现在的创作却面临一些尴尬。

我原打算第二部以邙山之战结尾,也就是整部的情节不断起伏后,在最高潮的部分戛然而止,给人回味。篇幅大约刚好也是二百章,为全部篇幅的一半。但是现在写着写着笔墨有些拖了,到二百章的时候可能还无法开始邙山之战。

我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按照原计划写下去,将邙山之战写完之后再将第二部结束。这样可能要二百一二十章,章节结构可能会被打乱。

第二个选择是本部不管怎样就到二百章结束。邙山大战的内容将放到第三部《争战天下》去写。这样第三部一开始就是一个大高潮,之后第二次玉壁之战,颍川之战,健康之战,江陵之战,与吐谷浑之战等等一系列战争高潮场景将连续不断,也更符合本部争战天下的主题。第三部应该会到北周代西魏而止,计划也是一百章左右。

 

所谓当局者迷,写到这里我自己也有些拿不定主意了,希望听听书友们对上述两种选择的看法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