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在光绪末年的最后一天出生在北京,上个世纪的10后进了香山蒙养院-当时最好的住宿幼儿园。上个世纪的20末上了北平女子文理学院。母亲姐弟四人三个上了大学,两个留洋。小妹高等英文专科毕业洋老师要把她带到美国留学,因日本人来和外公外婆不舍,没去。
有人会想母亲家一定有显赫的家世。满清王公贵族?非也!军阀官僚?非也!买办巨贾?非也!地主老财?也非也!母亲的父亲只是一个没有功名的从南方小村来北平谋生活的读书人,教书匠,小职员。
外公的家乡荻港是运河边上一个小村或小镇,他们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上个世纪之初有四代汇集于京。年龄相仿,外公辈分最高。五四那个在赵家楼挨打的是外公的重孙辈。上世纪末来中国寻亲的瑞典王子Robert的祖父是外公的孙辈。李四光拜为老师的那个地质学家是外公的侄辈。
穷大辈。一辈一辈往下传,一家一家往外分。长子长孙总是在前面。一辈一辈往下传,一家一家往外分。长子长孙和幼子幼孙的年龄在差,财富也在差。几代下去,爷辈只剩下被族人叫爷的份了,何况外公已是曾祖辈了。
母亲的父亲辈大没钱。年轻时候,可能不到二十岁就搭乘运河的木船离家了。
小时外公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外公-故宫,知道的外公的历史也就怎么多。前几年有人告诉我外公写了部“清宫述闻”,是研究清宫的宝典。原来外公也不是无名之辈。
据此对外公的生平进行了追寻。外公是南洋公学毕业的,第一或第二届。如其校名,读书不要学费。穷大辈哪来钱读书,不读这里读哪里?外公毕业后就到沈阳教书。推测外公读的是师范。上世纪之初就到了北京。依据是是小时听外婆老骂长毛-我们不爱听。再是母亲光绪末年生于北京。外公开始在北京做什么没有记载。抗战胜利后在故宫做职员,做到“课长”。
这里想说的是那年头一个老师和职员的生活就很不错了。一人工作就可以供四个子女同时上学,而且三个在上大学。解放之初外婆老唱“今不如昔”的老调,我们不爱听,嫌她老落后。现在看来那时她是对的。
走题了。要说的是“母亲没有显赫的家世,只是穷大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