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年代的衣食住行
文章来源: 我冇醉2013-12-20 20:24:33

 

不知是不是老了,忙于生计时,常常想起以前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即使以前的生活很艰苦,和什么也没有,总觉得那时的人(小孩之间)都很纯,无心机。有次在看怀旧电影,突然某个景象令我想起了儿时某一刻的感受,那阳光、那风、那味、那天空、那云、那树、那心情就在那一下重现,感觉真的很奇怪,突然就有回家的冲动。

 

 

                在还要使用布票的年代,每年只有在新年时才可以穿新衣服,我上有两个兄长和一个姐姐,如果是中性一点衣服,我不但要捡两个哥哥的旧衣手尾,姐姐的也要捡。记得二年级时,冬天穿的那件长外套,不但打满补丁,每个口袋都烂底了,在水杉上捉到的茧虫也只能放在夹层,后来爬了一屋,给老爸臭骂一顿。不但市场上的布料,人们用麻袋,国外寄来的邮包,化肥袋做衣服,所以就有了‘尿素,日本制造’的笑话。有一年老妈用一些化学棉剩料织了一件棉衣给我,七彩斑斓,每次除了外衣都让同学取笑了一会。改革开放后,姑母从美国回来探亲,带回不少衣服,那时才有第一件新的喇叭裤。

 

 

                那时除了缴公粮还要缴余粮,好在是在鱼米之乡,饿就没饿着,冬天就有点紧,早餐多数没有,午餐就每个小孩一大钵米饭,到祠堂或者某个人的家聚餐,大家有个伴。上面多是原豉酱煮肥肉,冲菜肥肉,咸虾肥肉,那肉都是要放大镜去找,当然有家里种的时菜。青黄不接的时候,有用糖,猪油(那是土豪版了),葱酱油,腐乳,豆腐等鎹饭,最难忘的是有一年冬天,七八人在蟹山脚向阳的地方吃饭,有人没鎹,就拿一分钱到杂货店买辣椒酱,回来时饭面红红的多了一层。生产到户时,生活就有了明显的好转,肉多了,鱼也多了,不用排队买鱼了,不用晒鱼干了,再也不用每碗饭一快小肥肉了,再也不用肉掉到地上,擦一擦在吃。

 

 

                祖上留下有两间屋和一间铺,但因为祖父是家中的老二,屋都比邻屋的伯祖的屋少得多,屋宽只有十三坑(十三行瓦),四米左右,有睡房、厅、天井、厨房和一个书阁,后来将天井封了,就多的个放杂物和晒台,先时的饭厅就是封了的天井,后来,老爸在那里建了吃水和洗水池和养兔和鹅的笼,餐厅才搬到厅里。地方真的很少,小孩稍大一点就要赶到铺的散仔窦去睡。89年,第一次回家乡,回到老屋,真的有点不能想象那个窄。

 

 

在没有自行车前,去那里都要走路,珠江三角洲水网综横,去什么地方都要过渡,现在平板船,横水渡都成了记忆,学会了骑单车才第一次去县城,想来真的很大乡俚。我们家父亲是第一个学会骑车的,但技术很差,闹了不少笑话,回家才知道在半路丢了我妈的事到现在还时时成为餐桌上的话题。那时学骑车车尾都绑着一条扁担,帮老妈在学校操场学车的事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我骑车的技术也不好,到现在还不能载人。

讲到行,当然少不了说鞋,年少时,一年都是光着脚,很早就学会了自己挑刺和玻璃,当自己不能处理时才叫大人。以前洗脚都是用瓢水冲一冲就了事,冬天有裂脚的现象。后来的鞋是凉鞋,拖鞋,人字拖鞋,解放鞋,雨鞋,和屐。屐早期还有不少,后来就不知不觉的消失了。广东雨水多,但雨鞋有脚臭,还是凉鞋最好。凉鞋不耐用,很快就要学会补鞋,鞋破了,就拿镰刀在火里烧红,放到破处,一压就补好,烂的严重时,要从其他烂鞋里剪出一小块来补。实在补不了了,就剪去鞋面,再在鞋底钻三个孔,百货店有人字鞋的带卖,那凉鞋变人字拖了。后来流行白色布鞋,初三才有第一对,但不喜欢那脚臭,很少穿。来美国后,什么都可以随便,但鞋就一定要好品牌的。

 

无论怎样,童年记忆是我人生经历的一部份,那时可能很艰苦,但也很美好,我在梦里时时会回到那难忘的地方--------我的故乡,那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可能现在可能已面目全非,但记忆中的美好,永远属于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