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孤独终老
文章来源: Alabama2017-12-08 17:46:51

孤独终老又简称为孤独死。 孤独死被定义为当一个人谢世之时没有亲人, 没有朋友在身边, 孤独的离世。孤独死现在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尤其在日本。

文坛泰斗张爱玲之死, 就是孤独死的一个典型例子。 1995年9月8日, 中国传统的“中秋节”前一天, 洛杉矶警署局的警察打开罗契斯特街的一个公寓房间时, 发现一位体态瘦小, 身穿旗袍的华裔老太, 十分安详的躺在一条精美的毯子上溘然长逝。 身傍是一叠展开的稿纸和一支未合上的笔。 他们没有料到这位逝去的老太太就是风靡当时中华文儓的才女张爱玲。 经病理鉴定, 她在6-7天前死于心血管疾病,竟然无人知晓。惨!!!

孤独死和社会的老龄化程度有关。 一般而言, 65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数的7%, 这个社会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如果65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数的14%, 就认为是高老龄化社会。 而根据2016年日本人口统计白皮书显示, 日本65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日本总人口的26%, 那是一个超高老龄化的社会。 因此, 孤独死的例子屡屡在日本发生。日本媒体近日发表的调查数据揭露,2016年日本全国孤独死超出4万起。该调查还显示这类死亡大多在东京发生,一些独居人士死了好多天也无人问津, 挑战日本社会的冷漠无情。一位国人十分熟悉的著明日本演员,高仓健,他有过一段不如意的婚姻, 离异之后,他单身一人, 再也没有结婚, 直到孤独终老。

中国目前刚刚进入老龄化社会, 其65岁以上的人群占总人口7%左右。 可是孤独死的案例在迅速增加。 虽然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 偶有实例报道。 主要原因是农村大批年轻劳力涌向城市, 他们的老人常常孤独地居住在农村。 由于农村居住比较分散,尤其单亲老人,身体虚弱而无法和乡亲邻居沟通和交流, 常常孤独终老而无人知晓。其次在城市里上下两代人由于生活习惯,处世理念不同, 不愿意居住在一个屋檐下, 许多老人愿意独居。 再有, 由于原来节制生育的政策, 造成很多家庭成4-2-1的结构, 夫妻两人照顾不了4个老人, 也使得老年人得不到小辈的照顾, 只能自力更生, 自己照顾自己。这些都是造成发生孤独死的原因。

那么在国外的华裔如何?国外的华裔大多是第一代移民,他们的子女, 在美国接受教育, 大学毕业之后自己独立开创事业。 据我了解, 大多子女不在身边, 由于事业的需要远走高飞。 老两口看到自己子女事业有成,心里由衷的高兴, 尽管还是独立居住。 每每接到子女打来的电话, 欣喜不已。 每年大概可以团圆一次, 那就是感恩节。为了准备感恩节的家庭聚餐, 老两口整整准备一个星期。 然而, 吃完感恩饭, 看完儿子女儿, 孙子孙女, 他们开车走了, 老两口再痴痴地等待明年的感恩节。

老两口不会同时终老, 总有人先走一步,就像我老伴先我而去。 那就成孤老头或孤老太。 有孝心的儿女们常常邀请单亲的母亲或父亲同住,由于生活条件,生活情趣,饮食习惯诸多不同, 老人还不一定愿意和小辈一同居住。 这样, 也就造成了儿孙子女不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病痛, 尤其是一些特发事件, 比如中风, 脑梗,心血管意外, 等等, 等等。 如不能及时发现, 及时抢救, 就有生命危险。也就会发生孤独终老的可能。

那么如何预防和避免孤独终老?

我计划分两步走:1)身体基本健全的情况下如何生活; 2)身体严重衰退的情况下如何生活。

1)身体基本健全的情况下如何生活。

我现年75岁,但已属单身。 每年体格检查没有什么大问题,血压稍稍高一些, 血脂稍稍高一些, 血糖稍稍高一些, 医生嘱咐我不用药物治疗,只要注意低糖, 低盐的饮食就可以了。根据以上情况, 我做出了自己的规划, 从精神,体质和摄生三个层面着手, 希望在这一阶段继续保持身体健康,避免孤独,减慢老化。

A)精神层面实际上是修心。 首先要从老伴去世的悲痛中解脱出来, 老伴已经仙逝,已成无法更改的事实,我得向前看, 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我喜欢读点小说, 无论是文学还是历史, 无论是文艺还是哲学, 无论是传记还是剧本,都喜欢读一点。 除了丰富自己的知识之外,还有兴趣写点评论或读后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故事的情节中去, 忘却自己的痛苦与烦恼。此外,无论是写作的构思或者因为写作需要码字, 都使大脑处于活动兴奋状态, 防止脑退化。

老年人的孤独,往往因为身体的原因失去与外界的交流引起的。 我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 最近加入了两个美国教会团体, 一个讲英文; 另个讲中文。 虽然我并不信教,但有兴趣学一点宗教的文化和历史,更重要的原因是有机会和人群交流, 摆脱老年人孤独的状态。

重拾书法。 我小学年代很幸运遇到一位高人, 原上海银行总经理, 伍克家老先生。 他教过我1-2年的书法, 学写柳体,上中学之后也就荒废了。 书法和绘画雷同, 让你的心静下来,专注写字, 绘画, 做到静心的作用。 静心对于却病有莫大的好处, 最近看到一位诺贝尔得主认为心情忧郁或性格爆燥是疾病的根源。 还有人提出了压力激素,60-90%的疾病由压力激素水平升高而引起的, 心情平和有利于压力激素水平下降,从而有利于却病延年。

B)体质层面就是要增强体质。 我已做好规划,游泳, 走路, 乒乓。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和年轻人不一样, 老年人不能叫锻炼, 只能叫活动。 老年人锻炼常常引起肌腱,关节,骨骼的损伤, 以温和的活动如太极, 瑜伽, 游泳, 走路等等最为适宜。 我选择了游泳和走路。 每天早上去Hoover recreation center的室内游泳池游泳,开始游的很短, 100米, 很快游到600米,800米, 我准备增加到1000米就不再增加了。 游泳是一个全身运动, 尤其对于改善老年人的呼吸系统有很好的作用。 老年人游泳不要追求速度, 慢慢游, 就像闲庭信步, 在于活动各个关节和肌肉。

下午走路, 每天5000步。 走路和游泳一样, 不要疾走。 原则上走路完毕测定心率,每分钟心跳+年龄=170, 我一般心跳控制在每分钟100次左右。

我还准备每周一次打乒乓, 乒乓是我喜爱的运动, 但是老年人不要快速抽杀, 以推挡为主, 练习大脑的反应能力。 乒乓球来回的速度比网球为快,眼睛看到球过来, 大脑要在一秒钟内做出一系列的反应,回击的力度, 角度,旋转的分量, 脚步的前后移动,上臂的挥动速度和方向等等,都是大脑做出的反应的结果。 对老年人的大脑锻炼起到良好的作用, 只要当心不到跌跤!

C) 摄生就是养生。 首先要有规律地生活, 睡觉, 活动, 休息, 营养,都要有大概的自身规律。 包括几点起床, 几点睡觉, 进食量,活动量都要规律化, 也就是要养成一种定时, 定量的习惯。 我在几年前的博客中就提及按照机体生物钟起居活动, 这是最最节省体能的。 恰恰今年度诺贝尔奖金得主就是研究生物钟的, 他认为千万不要违背生物钟的规律而损害自身机体, 尤其不要熬夜!

当然酗酒, 抽烟,暴饮暴食都要避免。

此外, 提到营养,网上有关营养的文章最多,矛盾重重,莫衷一是。 我回忆刚来美国时, 医生嘱咐我, 每周可吃两个蛋黄, 现在认为蛋黄中的卵磷脂是大脑的组织的构成材料, 不要把蛋黄丢掉;原来说要避免动物性油脂, 现在认为动物性油脂比植物性油脂更有利于健康。我自己的饮食原则是样样食品都吃, 但样样食品不要多吃!营养是存在于不同的食品中的, 所以饮食不要偏废。 我十分同意日本人的说法, 每天要吃上30种不同的食品, 以保证营养的全面。

我的口号是:长寿不是我的目标, 健康才是!

2)身体严重衰退的情况下如何生活。

人总要老化,没有人能够长生不老。 到我开车有困难时, 到我做饭失去兴趣时, 如生活还能自理,就住养老院;如果生活不能自理,就住护理院, 也就是Nursing Home。 其一, 便于人际交往,养老院或护理院有许多老人, 或病人,他们之间天天见面,总有交往, 改变了老人单独居住那种孤独的状态;其二,无论养老院或护理院都有值班护士或医生, 如有紧急情况, 立即派汽车送医院急诊就医。避免了终老而无人顾问的状态!

问题是要做好财务上准备, 单靠社会安全福利是远远不够的。还是那句老话:“金钱不是万能的, 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 因此, 每个人在退休前就要有所准备, 也就是要积累点钱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我已经做好了这方面的准备。 虽然, 儿子女儿可能比老一辈的经济实力要强得多,可我不想在经济上依赖于子女。 何况,美国没有子女必须负担父辈的法律规定。 需要积累多少由你根据自己的财务能力和实际的需要而定。 目前, 在B市地区根据服务质量的不同, 养老院每月的费用大概是$3,000上下, 护理院的费用在$6,000上下。 但是, 在本州(Alabama) 的价位在全美偏于低下, 其他州要高一些, 或高出许多。当然, 还须考虑的是养老院和护理院费用每年大约有3-5%上涨。

这个观点曾经受到有些网友的质疑, 认为人活一天就乐一天, 把自己的钱财享受用尽,到晚年有病痛时安乐死了事。 这种观点对自己极其不负责任, 要了解安乐死在美国没有全面推广, 我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 大概至今只有十几个州批准安乐死。 请注意,确定安乐死必须要在医院的治疗已无法挽回病人生命的情况下,由医生, 律师, 病人家属(还有州规定要有牧师在场)同时签署意见后才能执行。 许多病人, 比如中风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对于生命没有威胁,  就不属于安乐死的范畴,必须进护理院或请家庭护士照顾病人, 而不是安乐死!

有人要问, 如果老人需要进护理院照顾,但确实没有经济能力, 怎么办? 联邦政府要调查最近5年老人的经济收入情况, 如果年收入确实低于贫困线, 可以申请Medicaid保险, 护理院的费用由保险公司埋单。 这就体现了美国政府对于贫困家庭的人权保障。

终老是个生理过程, 有谁能逃避得了?终老过程人人平等,无论你是平民百姓, 还是亿万富翁, 都会终老。 有的人福气好, 比如我的老伴, 她病痛了9年, 一直在我的照料和陪伴下, 最终, 我给她准备好了墓地, 准备好了寿衣, 准备好了遗体告别仪式, 有百余人与她遗体告别, 让她安心上路。 可我呢?我没有她的福气,必须自己独立地勇敢地面对终老,这是我为何早早做好计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