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铁生:《中华姓氏源流大典》 ZT
文章来源: TJKCB2017-08-29 14:38:00
陇西郡李姓
天下李姓的郡望在甘肃省陇西县,李氏的堂号是陇西堂。李氏望族源远流长,史载其上古始祖为皋陶,实则出自轩辕黄帝。相传黄帝五世孙皋陶出生在曲阜偃地, ... 陇西人责无旁贷地挑起了修复陇西堂的重任。陇西县委、县政府报经甘肃省委、省政府 ...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姓氏
 
百家姓》第4位
1:
2:

郡望  隴西郡

李姓漢族姓氏朝鮮族姓氏之一,在中國百家姓》中排第4位。按人口計算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1][2][3][4]。於中國大陆李姓是第一大姓(根据中国大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於臺灣李姓是第五大氏;於韓國李姓是第二大氏。

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木子李”。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氏」的論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氏之一。[5]朝鲜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氏为第二大姓氏。

2016年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 李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7.94%,约9530万排名第一。河南省是中国李氏的第一大省。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唐代是李氏的鼎盛時期,有「天下李」之稱。

在臺灣,李姓為第五大姓氏[6],分佈較多之縣市為宜蘭縣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南市雲林縣高雄市嘉義市。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ee、Li及Lii,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ee、Li及Lay三個,而澳門則有Lee、Li及Lei等。Lii為國語羅馬字,Lay為粵語拼音,而Lei則為葡萄牙語譯音。Li在除國語羅馬字外的國語拼音裡,均為「李」字的標準譯音,但由於Lee的拼法也是常見的英語姓氏,故漢語的李姓習慣上經常譯為Lee(名字中的李則仍譯為Li)。另外,英语姓氏“Leigh”也翻译作“李”。

**

天下李姓的郡望在甘肃省陇西县,李氏的堂号是陇西堂。李氏望族 ...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id...story_fbid...

天下李姓的郡望在甘肃省陇西县,李氏的堂号是陇西堂。李氏望族源远流长,史载其上古始祖为皋陶,实则出自轩辕黄帝。相传黄帝五世孙皋陶出生在曲阜偃地,得偃姓,帝尧时担任国之刑狱的大理职务,因断案有方而子孙世袭大理职务,以官名命族为理氏。商未时理氏后裔理徵,因执法刚正不阿被纣王处死,其妻契和氏带幼子利贞避难于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后逃于伊侯之墟 (今河南安阳)。因母子俩钱粮不济,饥渴交困,幸逢当地李树果熟,二人摘李充饥,遂得以活命。后利贞唯恐诛连后代,又不忘活命之恩,于是改理氏为李姓,理利贞遂为李姓之一世始祖。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诏令高士廉等四大臣编纂《氏族志》,诏令天下,李姓的郡是陇西,即以陇西郡李姓为显贵世族,为世人所仰望,举国上下以李氏至为尊贵,李氏后裔共奉陇西堂。始自,陇西遂为李氏宗族的共同标识,李氏人丁兴旺,遍及海内外。李镐九世孙李白写诗赞道: “我李白万叶,柯条遍中州。天开青云路,日为苍生忧。”唐王朝末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李氏渡江南迁,以致李家 “龙宫”数度遭毁。明万历五年 (公元1577年)知县李汝相倡导筹资再建,基本恢复了“龙宫”原貌。清顺治五年 (公元1648年),部分建筑物被毁于米喇印兵火,康熙元年重建。清同治五年 (公元1866年), “龙宫”毁于兵灾。

“龙宫”前部有戏台和五座楼,后部有 “龙宫”建筑群和五座假山,谓曰“前五楼后五山”,均被战火所毁,现“五楼”和三座假山夷为平地,只存有“龙宫”建筑群11座,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有假山两座。今仅存牌楼,称头天门。李氏族人还绘制保存有李家“龙宫”图一幅。1993年9月陇西对李家 “龙宫”西主殿、北天第一门做了恢复原貌的维修,现存于古建筑物上的雕龙栩栩如生,活龙活现,绕梁盘脊,雄姿昂然,同龙形树一样,刻上了岁月流逝,记述着中华陇西李氏文化发祥地的变迁。

陇西堂位于陇西县城南郊、渭河之滨。穿过山腰中间的花圃,上行即到陇西堂。陇西堂分置堂号牌楼、太白酒楼及迎宾区、朝祖区、祭祖区等建筑群。现已建成的主祭堂在中院为重檐歇山顶式结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陇西堂已成为海内外李氏后裔寻根访祖的 “圣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呈现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大好形势,广大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对祖国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到大陆寻根、敬祖、认宗的活动越来越多,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近年来,日本、新加坡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李姓同胞不远万里,多次到陇西寻根敬宗。经过探根、认寻,他们均称 “根在陇西”,共同尊陇西郡为郡望、唯一的宗亲堂号为陇西堂。广大李姓人士热切要求开展陇西李氏文化的研究,重新修复陇西堂。

居于渭水河畔的陇西古郡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李氏的发祥地。陇西人责无旁贷地挑起了修复陇西堂的重任。陇西县委、县政府报经甘肃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于1992年正式批准同意修复陇西堂,既保存古代文化遗产,又可供游人观赏,还可把它作为一个连接海内外李姓同胞的纽带,使世界各地的李姓同胞增强对祖国、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陇西已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等海外的李姓宗亲组织、有关知名人士及国内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包括台湾在内)的李姓人士取得了联系。澳门、台湾及国内500多人先后捐款资助修复陇西堂。

位于甘肃省陇西县南安乡一心村的庙儿巷,相传是李氏家族聚居地。唐朝中叶在这里建有上、中、下三组雄伟的建筑,称为“李家龙宫”,殿堂林立,建筑巍峨,规模宏大,且规格比庙高,自古李姓后裔在此祭祀祖先。其中主祭堂悬挂“陇西堂”匾额,堂内供有李姓始祖利贞公(理利贞)、李氏先祖伯阳公(李耳)、李氏先祖伯 公(李崇)三尊牌位及用汉白玉雕刻的李族祖像,成为天下李氏主要的祭祖场所。

**
 

李Lǐ。《风俗通义》

【源】⑴春秋晋文公时有理官李离,以官为氏。理、李古通。晋亡,子孙或仕赵、仕魏。⑵匈奴族姓。汉景帝时有遒侯李隆疆,本匈奴王。⑶略阳李氏,巴氐人。其先汉之賨人,世居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汉末迁汉中(今属陕西),三国时迁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南)。⑷南北朝时氐族姓。⑸丁零族(高车族)姓。其先本姓叱李(叱列、叱利)氏。⑹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改屯卫大将军丙粲姓李氏。⑺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赐徐世勣(徐懋功)姓李氏,更名勣;勣孙敬业起兵反武后,嗣圣元年(684年)削其赐姓,复姓徐氏。又唐高祖赐汉人李姓者还有罗艺、刘季真、杜伏威、高开道、胡道恩、郭子和、邴元、弘播、麻嗣宗(李延昌)等,唐肃宗赐李姓 者有董秦(李忠臣),唐穆宗赐李姓者有王日简(李全略),唐僖宗赐李姓者有宋文通(李茂贞),唐昭宗赐李姓者有胡弘立(李顺节)、孙德昭(李德昭)等。⑻阆州李氏,唐检校户部尚书、太子太傅李叔明之后。叔明,阆州新政(今四川南部县东南)人,本姓严。少孤,为阆州刺史鲜于匡绍收养,因姓鲜于氏。大历中请还宗,诏可。叔明初不知,意丑之,表乞宗姓,列属籍,代宗从之。⑼唐湖州刺史李含光,本姓弘,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以孝敬皇帝(高宗太子李弘)庙讳改姓李氏([唐]颜真卿:《唐茅山玄静先生广陵李君碑铭》)。⑽隋末有靺鞨酋长突地稽率部内附,授辽西太守。唐武德初授幽州总管,后以战功封耆国公,徙部居昌平。贞观初进右卫将军,赐姓李氏。⑾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赐黑水靺鞨首领倪属利稽姓名曰李献诚,授云麾将军兼黑水经略使。⑿唐幽州朔方部将茹常,渤海国人,靺鞨族,以战功赐姓李氏,更名嘉庆。⒀唐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赐屠各人刘季姓李氏。子孙融入汉族。⒁唐贞观九年(635年),党项人首领拓跋赤辞附唐,封西戎州都督,赐姓李。子孙仍以拓跋为姓。其后有宥州刺史拓跋思恭,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僖宗中和三年复赐李姓,举族并更李姓。思恭弟思宗之玄孙继迁臣于辽,封大夏国主。宋淳化二年(991年)李继迁降宋,赐姓赵氏,更名保吉。其孙元昊,宝元元年(1038年)称帝,建大夏国。翌年,宋削赵氏赐姓,复姓李氏。元灭夏,王室遗族有避居青海者,后融入汉族。今青海乐都、湟中、平安、民和、西宁等地犹有西夏王室李姓后裔(1994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甘肃榆中青城镇苇茨湾顺安堂李氏,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从叔李斌之后([清]康熙三年青城《李氏族谱》),其先西夏皇族,原居陕西米脂。清军入关,李自成迎战失利,退出北京,斌避祸迁焉;河南新安城南十甲里村李姓,元达鲁花赤、西夏王室遗族李惟忠后裔(《李氏宗谱》,1996)。⒂唐贞观十三年(639年)赐东突厥启明可汗从弟阿思那思摩姓李氏。李思摩,官至右武卫将军。⒃唐龙朔中有左卫大将军舍利阿博,突厥人,后改李姓。⒄唐太宗时有奚族部落联盟首领可度,贞观二十年(646年)率众附唐,赐姓名曰李可度。⒅唐玄宗时有奚族首领李大酺(?-720),开元三年(715年)归唐,封饶乐郡王,赐姓李。⒆唐玄宗时有范阳奚族部落首领张琐高降唐,赐姓李氏;其养子张忠士更名曰李宝臣,后赐名志忠。⒇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赐奚酋索氐、檀、没辱孤并姓李氏。(21)后唐赐奚王扫剌姓名曰李绍威。(22)高丽族姓。唐代宗时有司徒兼太子太保、饶阳郡王李正己。子孙融入汉族。(23)唐玄宗时名将、大臣李抱玉 ,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本名安重璋。相传为东汉时安息国高僧安世高之后。后以功赐姓李氏,更名抱玉,举族并更李氏,称武威李氏。(24)唐肃宗时大将李国臣,其先安息人,本姓安,后以功赐姓李。(25)唐骆元光,其先亦安息人,本姓安,少为骆姓宦官所养,因姓骆氏。德宗贞元三年(787年)赐姓名曰李元谅,历任镇国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封武康郡王。(26)唐玄宗时吐蕃苏毗王子悉诺逻归附,封怀义王,赐姓名曰李忠信。(27)唐太宗时赐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首领窟哥姓李氏。(28)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西域匿设国国王讫俱设鼻伊施来朝,赐姓李氏。(29)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赐东部鲜卑人尚可孤姓名曰李嘉勋。后复本姓。(30)唐开元三年(715年),回鹘九姓首领与突厥战败,思结部阿布思别部首领阿布思降唐,玄宗厚礼之,赐姓名曰李献忠,累迁朔方节度副使,赐爵奉信王。安乐山忌其才,天宝十一年(752年)借攻打契丹之机,奏请献忠帅兵俱击契丹。献忠恐为安所害,叛归漠北。后投葛逻禄部,为葛逻禄叶护执送唐将、北庭都护程千里,后被杀。阿布思败亡后,其部众后来成为回鹘汗国一个部族。裔孙回鹘阿布思颉利发,唐文宗会昌间降于卢龙节度使张仲武,受张起重,赐姓名曰李茂勋,后累官幽州节度使、卢龙节度使,以尚书右仆射致仕。(31)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回鹘没斯等归附,赐没斯姓名曰李思忠,阿历支姓名曰李思贞,习勿啜姓名曰李思义,乌罗思姓名曰李思礼,爱邪勿姓名曰李弘顺。(32)唐时朔方副将茹常,靺鞨族。以战功赐姓名为李嘉庆。(33)唐单于大都护、振武节度使阿跌光进及其弟,司徒、侍中、河东节度使阿跌光颜,其先回纥■跌氏,后并赐姓李氏。(34)唐检校右仆射、检校司空、郴州司空李存信,本名张污落,回纥族。(35)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进士李彦升,大食国(阿拉伯哈里发帝国)人,随父经商留居中国。(36)后唐李氏,其先突厥别族沙陀朱邪氏,世居今新疆塔尔巴哈尔西南哲克得里克境内。唐贞观中,沙陀都督朱邪尽忠归顺。其后朱邪赤心,唐末赐姓李氏,更名国昌;孙存勗,公元923年建后唐。(37)唐末有著名墨工奚鼐,易水(今河北易县)人;鼐子超,徙歙州(今安徽歙县),南唐赐姓李氏;超子奚廷邽,改名李廷珪。子孙世其业。(38)后唐太祖赐飞狐人安敬思姓名曰李存孝,赐振武人孙重敬姓名曰李存进,赐许州人王贤姓名曰李存贤,赐雁门人张某姓名曰李嗣本,赐太谷人韩某姓名曰李嗣昭,并以为养子;庄宗赐郓州人张从楚姓名曰李绍文。庄宗时赐李姓者还有元行钦(李绍荣)、房知温(李绍英)、温韬(李绍冲)、康延孝(李绍琛)、朱友谦(李继麟)、袁象先(李绍安)、段凝(李绍钦)、霍彦威(李绍真)、杜晏球(李绍虔)、米君立(李绍能)、夏鲁奇(李绍奇)、苌从简(李绍琼)等。后李继麟削所赐姓名,余皆复旧姓。李绍虔,本王氏子,为杜氏养子,后复姓王氏。(39)后唐太祖赐吐谷浑人骆某姓名曰李嗣恩,太祖以为养子,庄宗时累官振武节度使;庄宗同光间,赐吐谷浑首领白承福姓名曰李绍鲁。(40)隋有波斯人来华经商定居,唐时以李为姓。(41)后唐长兴元年赐契丹阿保机太子东丹王耶律欲突姓名曰东丹慕华,后复赐姓名曰李赞华。(42)北宋时西域于阗王尉迟娑缚婆,汉名李圣天。其子李德从,公元968年即位。(43)吐蕃族姓。源出不详。 (44)宋时犹太人来华定居开封(今河南开封市)者,其后取汉姓者有李姓。今开封(市)犹有李氏后裔,已融入汉族。(45)渤海国大姓之一。 (46)金代女真族乌古论氏、蒲察氏、兀撒惹氏,汉姓曰李。(47)金代契丹族移剌氏,汉姓曰李。(48)明朱棣(明成祖)娶建州女真首领阿哈出(古伦氏)之女为妃,永乐八年(1410年)赐阿哈出姓名曰李诚善。其子释家奴,建州卫都指挥佥事,赐姓名曰李显忠。(49)元云南右丞、蒙古人观音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降明,赐姓名曰李观。明初赐蒙古人李姓者还有阿剌失(李从善)等。(50) 元兵部尚书丑驴,鞑靼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降明,赐姓名曰李贤。(51)河南洛阳市孟津、新安,南阳市社旗、桐柏、唐河、泌阳,上海市松江区等地部分李姓,其先蒙古扎剌儿氏。1世祖孔温窟哇,从成吉思汗铁木真征战战死,至治元年追封为上柱国,鲁国王。2世祖木华黎(1170-1223),蒙古国征金大元帅、太师、国王,生孛鲁。孛鲁生太师、东平王霸都鲁,霸都鲁生南恩州达鲁花赤铁古而忠,铁古而忠生怀远大将军铁思,铁思生松江万户侯、达鲁花赤、武德大将军咬儿。咬儿(?-1366),,元将亡退隐松江城北集贤乡仁厚里(在今上海市松江区),临终命子可才、可良、可能、可用、可礼改李姓。可才、可良无后;可能,后世不详。可礼,元亡仕明官任江西安远知县、文令郎,子孙世居松江;可用,自直隶松江城北集贤乡仁厚里(在今上海市松江区)迁洛阳南关,后迁北邙李家营(今孟津县麻屯镇李营村)。可用长子李英(李文秀),迁唐河半坡村(今属社旗县);次子李茂居李家营。裔孙文林、士恒,迁孟津、新安。截至目前为止,除社旗县约有50%李姓恢复蒙古族身份外,大部分仍称汉族(《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52)江苏省江阴市青阳镇树家村、邵歧村及华士镇向阳村、北漍镇赤岸村等地李姓,出成吉思汗女婿嘉那之后。嘉那,尚越姬公主,因辅佐忽必烈定天下,战功卓著,官拜行军大元帅。元置中书省河间路(今河北河间、沧州及山东德州)总管府,嘉那驻扎河间路,卒葬今山东宁津。其子霑柯袭大元帅,守镇江,再调江阴路,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江阴路总管府,加封万户。霑柯娶右丞相燕帖木儿女,生八撒(伯察)。八撒袭父职为江阴路万户,卒,次子脱因袭万户职。脱因长子帖帖,江阴路万户、昭武大将军、达鲁花赤;次子丑斯(?-1352),昭勇大将军、镇守江阴州监制万户府。后奉命督军九江,与叛军作战阵亡。帖帖次子定,袭万户,与明军战死。子女由其伯父宣抚养,为今华士镇李姓始祖。宣,字正一,浙西道参知政事。入明,遭追杀,绑于树上,问及姓名时谎称姓树,后即以树为姓,后改李姓 (《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53)元末有宁远伯韦平,灵璧(今属安徽)人。明军北伐,只身逃匿于内黄县焦村,入赘乌氏,遂改乌姓。后生4子1女,一为李姓。韦平临终遗言,嘱5世后复韦姓。故今河南内黄、濮阳、安阳等地有韦、乌、李姓一家之说。(54)河南内黄县亳城乡马次范村、岳次范村蒙古族李姓,元世祖忽必烈玄孙、豫王阿忒里纳失里之后。忽必烈第7子西平王奥鲁赤生镇西武靖王帖木儿不花,帖木儿不花生云南王老的,老的长子豫王阿忒里纳失里(铁木黎),元亡携5子逃内黄马家次村(今亳城乡马次范村),各随母姓,次子铁木明更姓名李明(《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55)明初有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刘灌,洪武中迁河南新密,安厝于大隗镇南观音堂之西偏迤。为免役差,外分张、王、李、赵、裴5门,共为6姓,散居四方,各立居宅茔域。李姓居大隗镇东。(56)湖南长沙县惇叙堂李氏,先祖吕元,巢湖(今属安徽)人。明初迁长沙杨柳坪村,后迁上源头村,改姓李(《源头李氏族谱》,1925)。(57)河南新野歪子镇李营村李姓,据传乃明太仆寺卿莫怀古之后。莫尝提携汤勤,荐之于权臣严世蕃。汤欲谋占莫妾雪艳,撺掇严向莫索取莫家藏之玉杯“一捧雪”。莫以赝杯献之,为汤识破。严闻之大怒,乃命人至莫府搜查,杯被家仆藏起未获。莫惧祸弃官逃京,至蓟州被严派人拿获。严命蓟州总镇戚继光斩之。义仆莫成舍身救主,莫怀古逃古北口。戚斩莫成以其头送京,又为汤识破。锦衣卫陆炳奉旨将戚拘捕。严令汤、陆会审。得莫妾雪艳暗示,陆知汤意在得雪艳,又思救戚,乃将雪艳断与汤为妾。洞房中雪艳刺死汤勤后自刎。莫几经辗转携玉杯避居南阳新野,改莫姓为李姓 (1979年5月16日《光明日报》)。明末清初李玉据此作杂剧《一捧雪》述其事。(58)辽宁铁岭一支李氏,其先新罗人,新罗宰相李纯由之后(清康熙《李氏谱系》)。(59)明亡,皇室遗族避祸,或改朱姓为李姓。(60)广州市福利院2006年收养之弃儿,其未被人领养者,皆以李为姓。(61)蒙古族汉姓。河南社旗蒙古族李姓,其先扎剌儿氏。蒙古国征金大元帅、太师、国王木华黎(1170-1223)6世孙李英(李文秀)之后,上文已有所述,可参看;河南内黄县亳城乡马次范村、岳次范村蒙古族李姓,元世祖忽必烈玄孙、豫王阿忒里纳失里次子铁木明之后。忽必烈第7子西平王奥鲁赤生镇西武靖王帖木儿不花,帖木儿不花生云南王老的。老的长子豫王阿忒里纳失里(铁木黎),元亡携5子逃内黄马家次村(今亳城乡马次范村),各随母姓,次子铁木明更姓名李明;辽宁法库四家子村蒙古族李姓,其先汉人。清时随公主下嫁蒙古王,后融入蒙古族;云南腾冲县和顺乡蒙古族李姓,蒙古国将里黑斯波后裔。里黑斯波,成吉思汗大军南下将领,世代驻守腾冲安寨。元亡,子孙以李为姓(《蒙古族的内地后裔》)。又蒙古族李姓,或出李佳氏、布尔德氏、其莫德氏、尼鲁德氏、召拉沁氏、扎鲁特氏、毛忽来(木华黎)氏、雍吉烈(弘吉剌)氏、李雅拉氏、伊奇里氏、囊家台氏、博尔济(博尔吉特)氏、博鲁特氏、博罗努特氏、包日努特(包如努德)氏、李莫斯日(李木斯尔、黎木斯尔、李呣斯儿)氏、希日建德(锡尔吉德)氏、嘎查古特氏、乌吉埒特氏、阿里玛德氏、布呼努德氏、斡奇业氏、南给雅德氏、布和苏特日古腾氏等。部分为融入蒙古族之汉人或汉、蒙族通婚所生子女及其子孙姓氏(《蒙古族大辞典》《蒙古姓氏》《中国少数民族姓氏》《试论蒙古族汉字百家姓》《察哈尔蒙古族姓氏》《蒙郭勒津姓氏及村名考》《成都满族蒙古族志》。,2002;《赤峰市志》,1996;《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志》,1998;《凤城市志》,1997)。云南通海县兴蒙蒙古族自治乡蒙古族(喀卓人)亦有李姓(《云南蒙古族喀卓人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62)回族姓。部分出自隋、唐时来华之大食人、波斯人、回鹘人之后。一支出自明初回回人哈只之后。哈只,授锦衣卫指挥,赐姓名曰李诚。福建南安等地回族李姓,本汉族林氏。元有舶商林闾,与其子林驽 驾舶航泛海外诸国。明洪武九年林驽奉皇命出使波斯,娶波斯女,后改奉伊斯兰教,融入回族。第4、第5子迁南安改李姓。清代有内务府回回尼亚咱,后亦改李姓。又回汉连姻,有汉人或其子女入回籍者,亦有李氏。林驽奉皇命出使波斯,娶波斯女,后改奉伊斯兰教,融入回族。清代有内务府回回尼亚咱,后亦改李姓。又回汉连姻,有汉人或其子女入回籍者,亦有李氏。如元时有伯德那者,娶汉族李氏女,子女从母姓。如元时有伯德那者,娶汉族李氏女,子女从母姓。 (63)藏族汉姓。四川冕宁县惠安乡藏族李姓,其先清冕宁县架州土百户。始祖名里五,其后子孙以李为姓(《中国土司制度》);四川冕宁县糯白瓦藏族李氏,其先清代糯白瓦土百户。始祖纽吽,2世李遵文始以李为姓(《中国土司制度》);四川西昌藏族李姓,本姓尼敏什青(《西昌市志》,1996);四川石棉藏族李姓,本姓古采(《石棉县志》,1999);陕西紫阳藏族李姓,本姓桑登(《紫阳县志》,1989)。白马藏族亦有李姓,本姓娃鲁氏(《白马人的姓氏》)。(64)苗族汉姓。湘西与桂东北苗族李姓,本姓代西(《凯里苗族姓氏源流考》);云南屏边苗族李姓,本姓卡阶(《屏边苗族自治县志》,1999);云南巧家苗族李姓,本姓卯仄(《巧家县志》,1997);云南宣威苗族李姓,本姓卯颉(《宣威县志》,1999);贵州威宁苗族李姓,本姓卯简、蒙几(《贵州省志•民族志》,2002);贵州威宁苗族李姓,本姓孟恩路(《苗族历史与文化》);贵州剑河苗族李姓,本姓里(lix)、西(zaid dlib)(《剑河县志》,1994);贵州榕江李姓,一部分出自汉族之后(《中国人的姓名•苗族》);贵州台江苗族李姓,先祖名里(意为田地),清代户籍登记,以李为姓(《台江县志》,1994);贵州黔东南苗族李姓,明初夏国公镇远侯顾成之后。顾成5世孙顾良相,袭千户指挥职,因军事失误,惧上究罪,因潜逃凯里县(今凯里市)开怀乡苗寨隐居,娶苗家女为妻,生4子,后融入苗族,部分后裔改为李姓。(65)彝族汉姓。云南武定彝族李姓,源出锁斥(梨氏族)、地哈勺(鼠氏族)、德(地氏族)、趣巢(侍臣氏族)、周卑(歧路氏族)、丝古(神名氏族)等氏族(《从倮罗氏族名称中所见的图腾制度》);寻甸彝族李姓,本姓多咱、基督、那基、多碑;昭通彝族李姓,本姓直季、得格、密勒、哈哦、被阿、耻支、补么、土比、嘎足、足里、独麻;维西彝族李姓,本姓阿说;永仁彝族李姓,本姓阿尔;鲁甸彝族李姓,本姓阿足;兰坪彝族李姓,本姓加巴;剑川彝族李姓,本姓几罢。四川西昌彝族李姓,本属底惹、黑洛、俄里等氏族;越西彝族李姓,本属吉布氏族;米易彝族李姓,本属立古、咱米、阿尔惹时、阿摩惹石、立乃惹所、伦耿惹石、咪色井者、俄木惹石、伍沙吉波等氏族;雷波彝族李姓,本属戈尔氏族;冕宁彝族李姓,本属阿兹氏族;汉源彝族李姓,本属黑立氏族;泸定彝族李姓;本属伍尼氏族。贵州大方、毕节、黔西等地彝族李姓,本属烈显氏族(《中国少数民族姓氏》)。又彝族司稿氏族、阿叟氏族,汉姓亦曰李。(66)壮族姓。隋代壮族先民俚族即有此姓。 部分壮族李姓,其祖先为汉族,因长期生活在壮区,后融入壮族族。壮族之一支拉基人亦有有此姓(《拉基语研究》)。拉基人,居住在云南马关,其语言与壮语异。(67)布依族姓(《中国人的姓名•布依族》)。(68)朝鲜族第3大姓。有135望(朝鲜语谓之“本贯”)。其先多为中国人。自唐时起即有李姓中国人进入朝鲜。最早东渡的中国李氏是唐朝任中郎将的李茂(一说本姓茂,后改李姓),因助新罗征百济有功,封延安伯,子孙以延安为本贯。朝鲜李氏尝建高丽王朝(李朝),其建立者李成桂,先祖亦中国人,后因避战乱进入朝鲜。李朝国王尝赐予许多功臣李姓,故朝鲜多李姓。如高丽公珉王封佟豆兰为青海君,赐姓李,改名之兰,即青海李氏始祖。清初,一部分明朝遗臣因避清庭迫害进入朝鲜,其中就有李姓。陇西李氏即是其中一支,出明万历中援朝抗倭名将李如松、李如梅之后。李如松、李如梅,其先本星州李氏,明代入中国,居辽宁铁岭卫(今铁岭市),因为中国人。子孙清初避乱进入朝鲜,冒称陇西李氏。(69)满族姓。其先清代八旗满洲韩楚 (罕楚)氏、富察(傅察)氏、纳喇氏、伊喇氏、鄂济氏、李佳氏、李尔佳氏、伊拉哩氏、库雅拉氏、瓜尔佳氏、萨克达氏、乌库里(吴库哩)氏、扎克塔氏、穆和林氏、赫舍里氏、苏都哩氏、郭啰啰氏、库廷发氏、鲁布哩氏、努尔汉氏、舒穆禄氏,西林觉罗氏、札思胡里氏、锡勒尔吉氏、礼林德利氏,以及融入满族之八旗蒙古博尔济氏、伊奇里氏、李雅拉氏、谟锡哷氏、塔喇巴齐克氏,八旗汉军与“高丽旗人”李氏等(《满族姓氏寻根辞典》《满族百家姓》)。辽宁凤城满族李姓,其先清代吴三桂部属,云南人。吴三桂兵败被俘,编入盛京兵部,发往风凰城当差,子孙融入满族(《凤城市志》,1997)。(70)侗族9大姓(杨、吴、石、周、李、王、陈、黄、蒙)之一。 (71)瑤族姓。民间文献《过山榜》盘瑶(过山瑶)12姓(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冯、蒋、雷)之一。白裤瑶、山子瑶、背篓瑶、背陇瑶、蓝靛瑶、红瑶、细板瑶、平地瑶、东边瑶、西边瑶亦有之。云南金平红头瑶李姓,本姓勒雷;蓝靛瑶李姓,本姓新艾、信皆(《中国少数民族姓氏》《中国人的姓名•瑤族》)。 (72)白族4大姓(赵、杨、李、董)之一。唐时为洱河蛮。其先三国时为白人酋长,蜀相诸葛亮赐姓。又元末明初,大理国国王段氏后代子孙,亦或改李姓。云南剑川白族李姓,其先蒙古人(《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 (73)土家族第3大姓。其先宋时称巴人,以虎为图腾。虎,土家语为“李(lil)”,因以李为姓。 (74)哈尼族汉姓。云南红河县西南恩陀哈尼族李姓,明代恩陀长官司土副长官遮比之后。哈尼族父子连名,至遮比5世孙(第7世土副长官)李泰华(一作李秉忠)始以李为姓(《中国土司制度》)。一部分哈尼族李姓,先祖清代曾任里长之职,子孙即以“里”字同音之“李”字为姓(《中国人的姓名•哈尼族》);云南景洪李姓,本姓参先(参先阿古)(《景洪县志》,2000);又哈尼族哈斗、苟角、奇阿、仰比等姓,亦取汉姓曰李(《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我国少数民族姓氏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姓氏》)。 (75)傣族汉姓(《红河县志》,1991)。(76)黎族汉姓。为四星侾黎主要姓氏之一;侾应黎、杞黎亦有之。本姓奥再、包祖、勒瓦(《中国少数民族姓氏》)。(77)傈僳族汉姓。云南怒江傈僳族李姓,出拉克扒氏族(即犁氏族)、然里扒氏族(即桃氏族)(《怒江民俗文化•图腾崇拜》);四川盐源、盐边、会东、德昌及云南维西、剑川等地傈僳族李姓,出饶利时氏族(李氏族)(《中国少数民族姓氏》)。(78)佤族汉姓。本姓杨布勒蒙、杨布勒、果恩阿鲁、果恩布李、果恩普、果恩贝、果恩斯列木、果恩列朴、涅斯来英、木依库阿、杨斯老、杨额齐、杨阿朗、杨龙、杨欧、杨茸(央荣)、木库、庄隆、司纳、纽淖、朋克、童卧、布洗、朋克、也龙、鲁赛、修、库(《中国人的姓名•佤族》《佤族社会历史与文化》《中国少数民族姓氏》)。佤族之一支本人亦有李姓(《中国少数民族姓氏》)。(79)畲族姓。南唐灭,李氏裔孙李火德携子于宋初逃难至闵,居上杭县稔田乡官田与半朗2村,11世孙李君达于景定间迁泉州安溪湖头。16世孙李廷玉,元至正十三年避倭寇侵扰迁福州汤岭,畲族赘为婿。子孙为畲族(《与我同姓的那些人-李姓》)。(80)高山族平埔人姓。清康熙、雍正间先祖参加岁科应试时自取姓氏(《中国人的姓名•高山族》)。 (81)拉祜族汉姓。本姓亥扣、法拉透(《中国少数民族姓氏》)。(82)纳西族汉姓。其先汉族(《中国人的姓名•纳西族》)。(83)景颇族汉姓。本姓普贯、恩孔(木孔)、木日(木如)、梅普(《中国人的姓名•景颇族》《中国少数民族姓氏》)。 (84)土族姓。青海民和县上川口及平定县东塔城西北府等地土族李氏,西夏末帝李睍之子李赏哥之后。李赏哥玄孙李文仕明,授西宁卫指挥佥事及陕西行都指挥职,其后子孙世袭,清时授西宁卫同知,民国时为上川口及西北府土司(《中国土司制度》;《湟中李氏四门世系宗谱》,1988)。 (85)达斡尔族汉姓(《略论略论达斡尔族的氏族制度》)。(86)撒拉族姓。其先汉族(《中国人的姓名•撒拉族》)。(87)仡佬族汉姓(《麻栗坡县志》,2000)。(88) 锡伯族汉姓。本姓赫叶哷(何叶尔)氏、李佳氏(《锡伯族百科全书》《锡伯族姓氏改汉姓对照》)。(89)阿昌族汉姓。本姓喇尚氏(《中国人的姓名•阿昌族族》;《梁河县志》,1993)。(90)怒族汉姓(《碧江怒族命名的历史演变》)。(91)俄罗斯族汉姓(邓波《俄罗斯族》,民族出版社,1994)。(92)德昂族汉姓。本姓劳够氏、居荣劳氏(《崩龙族社会历史调查》)。 (93)裕固族汉姓。本属鄂盖尔氏族、浑氏族(《裕固民族尧熬尔千年史》;《肃南裕固族自治县》,1994)。(94)京族姓(《中国人的姓名•京族》)。其先安南(今越南)人。(95)独龙族汉姓。汉族李姓教师与独龙族劳汪渚家族女子结婚所生子女以李为姓(《中国人的姓名•独龙族》)。(96)鄂伦春族汉姓。本姓尼力吉尔氏、尼戈依尔氏(《鄂伦春族调查》《最后的传说:鄂伦春族文化研究)。 (97)基诺族汉姓。本姓吉武卜撒(《中国人的姓名•基诺族》)。(98)布央人姓(《布央语研究》)。布央人,古百越人遗裔。云南广南、富宁等地之布央人,已划入壮族;广西那坡的布央人,已划入瑤族。(99)羌族、布朗族、赫哲族、仫佬族及仫佬族之一支之木佬人,民族成分未识别之拉基人、排角人亦有李姓(《中国少数民族姓氏》)。排角人,1944年自老挝移民至我国。【望】陇西郡、赵郡、顿丘郡、渤海郡、中山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阳郡、广汉郡、梁郡(梁国)、南阳郡、丹阳郡、安邑郡、平凉郡、姑臧郡、敦煌郡、绛郡、武陵郡、颍川郡、常山郡、平棘郡、辽东郡、襄平郡、广陵郡、汉中郡等。【堂】陇西堂、赵郡堂、平棘堂、泰山堂、牛山堂、中山堂、西平堂、宏农堂、西哉堂、犹龙堂、会龙堂、见龙堂、登龙堂、龙门堂、龙湾堂、瑞凤堂、得一堂、两仪堂、三友堂、三可堂、三培堂、三鉴堂、三日堂、三福堂、三田堂、四共堂、四部堂、四教堂、四维堂、四合堂、四德堂、五经堂、五知堂、九如堂、百忍堂、百德堂、百宦堂、万寿堂、万叶堂、万树堂、怀古堂、延古堂、天生堂、天叙堂、惇叙堂、惇裕堂、惇典堂、惇本堂、惇睦堂、叙乐堂、叙伦堂、秩伦堂、敦伦堂、敦复堂、敦敏堂、敦厚堂、敦修堂、敦睦(穆)堂、敦善堂、敦本堂、思本堂、恩本堂、瑞本堂、根本堂、睦本堂、仁本堂、务本堂、崇本堂、报本堂、怀本堂、玉树堂、树伦堂、树务堂、树德堂、道德堂、立德堂、尚德堂、种德堂、修德堂、明德堂、懿德堂、养德堂、福德堂、载德堂、世德堂、敬德堂、承德堂、明德堂、迪德堂、正德堂、怀德堂、慎德堂、富德堂、崇德堂、存德堂、厚德堂、学德堂、顺德堂、德顺堂、德寿堂、德馨堂、德裕堂、德生堂、德泽堂、惠泽堂、贻泽堂、德昌堂、炽昌堂、必昌堂、丁兴堂、枕经堂、鹿洞堂、楷模堂、邺架堂、世泽堂、世高堂、世享堂、世经堂、世美堂、世祀堂、世怡堂、合敬堂、居仁堂、平西堂、平泉堂、申及堂、成纪堂、义兴堂、清源堂、飧诚堂、正元堂、存仁堂、登瀛堂、敬爱堂、敬贤堂、师俭堂、崇俭堂、崇厚堂、崇礼堂、师礼堂、致和堂、兴和堂、惠和堂、中和堂、顺和堂、顺安堂、仁和堂、仁义堂、礼义堂、尚义堂、尚武堂、孝义堂、慕义堂、集义堂、宏义堂、忠义堂、亲睦堂、雍睦(穆)堂、坦睦堂、宣睦堂、孝睦堂、孝克堂、孝友堂、孝思堂、望思堂、永思堂、永公堂、永言堂、永兴堂、永忠堂、思敬堂、思孝堂、思世堂、思承堂、本源堂、本立堂、绣文堂、会文堂、晋文堂、忠武堂、忠恕堂、忠愍堂、忠盛堂、忠贤堂、忠厚堂、重厚堂、厚馀堂、厚世堂、安庆堂、重庆堂、馀庆堂、庆馀堂、留馀堂、德庆堂、衍庆堂、芳庆堂、鸣庆堂、善庆堂、积庆堂、积善堂、友善堂、同善堂、培元堂、培嗣堂、笃谊堂、笃庆堂、笃亲堂、追远堂、源远堂、怀远堂、绵远堂、光远堂、文运堂、如在堂、青莲堂、育莲堂、文莲堂、文静堂、景莲堂、东莲堂、东来堂、承启堂、承惠堂、定兴堂、光裕堂、垂裕堂、裕合堂、裕令堂、悫存堂、著存堂、凝翠堂、凝瑞堂、凝道堂、期颐堂、圣颐堂、辅尧堂、湛露堂、稼书堂、架书堂、拥书堂、锦书堂、锦绣堂、锦心堂、耕心堂、耕读堂、绍衣堂、萃涣堂、克绳堂、绳武堂、绳永堂、绳正堂、辨志堂、丛桂堂、恒鉴堂、梓谊堂、广居堂、全树堂、清白堂、福景堂、景星堂、聚顺堂、睦族堂、修斋堂、卫封堂、乐圣堂、僊籽堂、仙根堂、仙景堂、慎话堂、长发堂、长寿堂、函道堂、柳汁堂、洪雅堂、鸿禧堂、鸿孝堂、鸿嗣堂、棣华堂、棣萼堂、花萼堂、萼辉堂、联辉堂、继述堂、燕楼堂、懋熙堂、启後堂、昌後堂、椿荫堂、纶恩堂、雅雨堂、呜凤堂、哕凤堂、甲秀堂、甲椿堂、广居堂、存仁堂、刺史堂、强恕堂、至尊堂、尊制堂、尊亲堂、赐廉堂、芋香堂、古香堂、古春堂、慎诒堂、香球堂、香木堂、木荣堂、广福堂、允福堂、菩福堂、载福堂、肇福堂、介福堂、介石堂、介祉堂、建初堂、富贵堂、问修堂、俞林堂、金树堂、祢祭堂、中明堂、明恩堂、友鼎堂、华棠堂、延平堂、太平堂、元珍堂、济美堂、利贞堂等。【变】⑴汉元帝时易学家、律学家京房(前77-前37),本姓李氏。推律自定为京氏。⑵三国时吴太子率更令徵崇,本姓李,遭乱更姓徵。⑶唐德宗宰相李泌以功封邺侯,孙键、钺以业为姓。⑷武则天赐润州刺史李思文、义丰王李光顺、卫大将军李楷固等并姓武氏。⑸唐朝末期,藩镇割据,朱温把持朝政,昭宗及皇后知唐皇朝大势已去,乃托宫廷进侍、婺源人胡三将王子李昌义带往民间,避居婺源(今属安徽),改名胡昌翼。后唐同光三年,昌翼中明经科第二名进士,胡三告知身世后,绝意仕途,隐居婺源北乡考水,倡明经学,人称明经公,子孙谓之“明经胡”或“李改胡”。⑹南唐后主李煜第8子李从镒封邓王,宋太宗诏捕南唐宗室,从镒子李衡(一说李天和)脱逃,易姓邓。⑺南宋淳祐中有赵邦承,本姓李,右丞相赵葵爱其勇纳之,更姓赵。⑻明有江西吉水李兴旺,洪武元年(1368年)迁湖广钟祥,改姓张氏。⑼明初有李伯敬,江南人,洪武十四年(1381年)从征云南,隶蒙化卫小旗,家城北宗旗厂(今巍山庙街镇宗旗厂),易姓名曰刘子招(清光绪《蒙化刘氏宗族世系谱》)。⑽明正统中吏部侍郎、翰林学士李址,明英宗赐姓片氏。朝日壬辰(1592年)、丁酉(1597)之战,裔孙片碣颂赴朝援战,战后定居朝鲜,子孙近代有迁中国者,今为朝鲜族。⑾明正德中赐都督李琮朱姓。⑿明末有河南中州(今西华)举人李鬯和、南直隶兴化(今属江苏)人李兆嘉,耻与李闯王同姓,改理姓。⒀广东怀集永固镇部分李姓,已改黎姓。⒀广东怀集永固镇部分李姓,已改黎姓。⒁明湖广零陵(今属湖南)人李洪之后,子孙改沈氏,世居四川金堂(清同治金堂《沈氏族谱》)。【布】⑴李姓为中国第2大姓。人口约934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7%。 约32.4%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四川四省(河南省最多,约占10.4%),44.6%分布于广东、湖南、安徽、湖北、云南、辽宁、江苏、广西、黑龙江、山西、陕西11省(《中国四百大姓》,2013)。⑵李姓为回、苗、彝、壮、朝、满、侗、瑶、白、土家、哈尼、拉祜等民族大姓,分布较广。民族聚居区多有之。⑶蒙古族李姓,内蒙古呼和浩特、宁城、巴林左旗、敖汉旗,辽宁阜新 (县)、大连、法库、凤城,吉林通榆、前郭尔罗斯,黑龙江杜尔伯特、德都,北京市,上海松江,河南内黄、社旗,云南腾冲、通海,四川成都盐源,青海平安、门源,新疆吉木萨尔等地有之。⑷藏族李姓,四川冕宁、西昌、康定、理县、炉霍、盐源、石棉,云南维西、德钦,青海西宁、平安、化隆、民和、大通,陕西紫阳,甘肃景泰、肃南等地有之。藏族之一支白马人李姓,四川平武等地有之。⑸布依族李姓,贵州都匀、平塘、贞丰、安顺、清镇、黔西、紫云、威宁、望谟、三都,云南罗平等地有之之。⑹傣族李姓,云南红河、梁河、澜沧、景谷、禄劝、元江、弥渡、石屏、通海、麻栗坡、瑞丽、华坪、金平、昌宁、镇康、永胜、双江、耿马、绿春、景洪、江城、河口、文山,四川盐边等地有之。⑺黎族李姓,海南琼中等地有之。⑻傈僳族李姓,四川盐源、盐边、会东、德昌,云南武定、香格里拉、梁河、宾川、弥渡、南涧、永胜、永仁、剑川、维西、孟连、泸水、兰坪等地有之。⑼佤族李姓,云南西盟、沧源、澜沧、镇康、双江等地有之。佤族之一支本人李姓,云南镇康有之。⑽畲族李姓,浙江温州、泰顺,福建福安、霞浦等地有之。⑾水族李姓,贵州丹寨,云南富源、罗平等地有之。⑿东乡族李姓,甘肃东乡族自治县有之。⒀纳西族李姓,云南丽江、香格里拉、永德、维西,四川盐边、盐源等地有之。⒁景颇族李姓,云南陇川、瑞丽、梁河、潞西等地有之。⒂土族李姓,青海互助、民和、门源、大通、祁连,甘肃肃南、景泰等地有之。⒃达斡尔族李姓,内蒙古莫力达瓦旗、额尔古纳左旗、根河,黑龙江龙江等地有之。⒄仫佬族李姓,广西罗城、都安等地有之。仫佬族之一支木佬族李姓,贵州福泉有之。⒅羌族李姓,四川北川、汶川等地有之。⒆布朗族李姓,云南墨江、双江、镇康、施甸、澜沧等地有之。⒇撒拉族李姓,甘肃临夏(市)、积石山(县)等地有之。(21)毛南族李姓,广西环江等地有之。(22)仡佬族李姓,贵州务川、黔西、大方、清镇、道真、岑巩,云南文山、麻栗坡等地有之。(23)锡伯族李姓,辽宁鞍山、辽阳(市)、盘锦、瓦房店,黑龙江哈尔滨,新疆昌吉等地有之。(24)阿昌族李姓,云南梁河、潞西有之。(25)普米族李姓,云南兰坪、香格里拉有之。(26)怒族李姓,云南兰坪、泸水等地有之。(27)德昂族李姓,云南潞西、镇康、梁 河、永德、保山、耿马等地有之。(28)裕固族李姓,甘肃肃南等地有之。(29)京族李姓,广西防城港、南宁、北海、东兴等地有之。(30)独龙族李姓,云南维西、昆明有之。(31)赫哲族李姓,黑龙江同江等地有之。(32)基诺族李姓,云南景洪等地有之。(33)拉基人李姓,云南马关有之。(34)排角人李姓,云南勐腊有之。【人】⑴李离,春秋晋文公时理 官,过听杀人,自拘伏剑而死。⑵李耳,战国时魏人,东周安、烈、显王时太史,传今本《老子》,后世尊为道家始祖;耳子李宗,战国时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李谈(司马迁作《史记》讳父名改称李同),赵大将军。谈子李兑,为赵相。兑子李跻,赵阳安君。跻孙李洪,秦太子太傅。洪曾孙李崇仕秦为陇西守,为陇西李氏始祖。崇弟李玑,秦太傅,生赵相李牧,为赵郡李氏始祖。崇孙李信,秦大将军,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信5代孙李广,汉名将。广16世孙李暠(351-417),公元400年建西凉,传3世,公元421年国亡。暠7世孙李渊(566-635),公元618年建唐王朝,公元907年唐亡;裔孙李昪(888-943),公元937年建南唐,公元958年灭于宋。⑶李特,西晋末賨人起义领袖,巴西宕渠人;其子李雄,公元304年建大成国。⑷李贤,北周大将军,陇西成纪人,鲜卑族。⑸李鼠仁,西魏时氐族酋长。公元543年起兵反魏。⑹李尽忠,唐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首领,窟哥曾孙。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据营州反,自号无上可汗。⑺李光弼,唐大将、天下兵马副元帅,营州柳城人,契丹族。⑻金大定中大臣李石,辽阳渤海人,官至太保,封广平郡王。⑼李珣,五代前蜀花间派词人、药物学家,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人,其先波斯人;弟玹,炼丹术家;妹舜絃,善书画,长于诗赋,为前蜀后主昭仪。⑽李立遵,北宋真宗时宗哥(今青海平安驿)吐蕃大首领。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率众攻秦州,为宋将曹玮所败。⑾李万江,唐吐谷浑首领。⑿李直夫,元代女真族戏曲家。本姓蒲察氏,⒀李志甫(?-1340),元代漳州南勝(今南靖) 畲族农民起义领袖。⒁李再万(?-1502),明代苗族农民起义首领,弘治十七年率众起义,号称“天王”。 ⒂李满住,明建州女真首领,卫都指挥佥事李显忠(释家奴)之子,父死袭职。成化三年,因叛明被擒杀。⒃李成梁,明末清初辽东总兵,铁岭人,朝鲜族。先祖唐末陇西人,因避乱进入朝鲜。曾祖李英,明初附明,授世袭铁岭卫指挥佥事。成梁子李如松,明代名将,指挥过闻名世界之壬辰援朝抗倭战争。⒄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西夏王族之后。⒅李贽(1527-1602),福建晋江(今泉州)人。回族思想家、史学家、文学评论家。⒆李应昇(1593-?),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东林党“后六君子”之一,南直江阴人。其先蒙古人,成吉思汗婿嘉那15世孙。⒇清代八旗汉军李氏,顺治中有直省督抚加太子少保李日芃、陕西提督李思忠、广东总督李栖凤、四川总督李国英、江西巡抚李翔凤,雍正中有广州将军李杖、四川提督李质、云南巡抚李瀚,康熙中福建总督李率泰、安徽巡抚李鈵,乾隆中广东巡抚李士桢、左副都御史李世倬、江南河道总督李宏、贵州巡抚李本、闽浙总督李侍尧、两江总督李奉翰、杭州将军李毓秀,光绪中有伊犁将军李雲麟,宣统中有资政院总裁李家驹等。(21)李光座,清顺治六年进士、云南按察司副使河南祥符人,犹太人后裔。(22)李樾(1790-1839),清道光十三年进士、庶吉士,云南丽江人,纳西族。(23)李紫琮,宋大理国大臣,白族。(24)李元阳(1497-1580),明嘉靖五年进士、湖广荆州知府、史学家、理学家,云南大理人,白族。(25)李璧(?-1525),明嘉靖中四川剑州知州、学者,广西武缘(今武鸣)人,壮族。(26)李文学(1826-1874),清咸丰中云南哀牢起义领袖,云南弥渡人,彝族。(27)李鸿仪,西夏史学家,青海乐都县人,土族。西夏皇族后裔。(28)李兆麟(1910-1946),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之一,革命烈士,辽宁省辽阳县人,满族。(29)艾思奇(1910-1966),原名李生萱,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学部委员,云南腾冲县和顺乡人,蒙古族。元将里黑斯波18代孙。(30)李準(1928-2000),作家,河南孟津县麻屯镇人,蒙古族。(31)李莎(1914- ),俄罗斯人。本名叶丽扎维塔•巴甫洛夫娜•基什金娜。1946年随丈夫李立三来华,以李为姓。1964年加入中国籍。曾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按】⑴李姓源出,《世本》《潜夫论》皆不载。应劭作《风俗通义》谓:“张、王、李、赵,黄帝赐姓也。”其说殊谬。三国时吴太子率更令徵崇,本姓李,避难更姓徵。盖其时即有李氏出理徵之后说也。晋人葛玄作《玄妙内篇》,始谓老聃(李耳)之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之下,割左胁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唐人李延寿《北史•序传》则谓“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林宝作《元和姓纂》则谓“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陶,为尧理官,子孙因姓理氏。裔孙理徵,得罪于纣,其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因变姓李氏。”其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则又加以充实,李氏食李得姓说几成定论。然亦有不以为然者,明人杨慎即斥之为“附会杜撰以媚时之说”。唐帝室以李耳为其远祖。《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以李耳为理徵11代孙。据近人研究,李耳即公元前374年出函谷关强为关令尹喜著书之老子(太史儋),其为公元前4世纪人;而理徵生当商末(公元前11世纪),相隔约700余年而仅传10世,于理不合。或谓李耳即公元前570年左右作《老子》之老聃(老子),然据近代学者唐兰、郭沫若、马叙伦、陈独秀、高亨等研究,老聃当姓老氏。近人比较了1993年湖南长沙出土之帛书《老子》、1994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之竹简《老子》及今本《老子》,认为应有两个老子和两类《老子》(尹振环:《楚简老子辨析》)。两个老子即约生于公元前570年左右之老子(老聃)和秦献公十一年,即公元前374年出函谷关之老子(太史儋)。两类《老子》即2000言之竹简《老子》和5000言之帛书《老子》及今本《老子》。前一类《老子》乃老聃之作,后一类《老子》乃太史儋在老聃原作之基础上改写、扩充之作。疑太史儋即李耳,亦即后世道家所奉之李老君。因太史儋(李耳)假托老聃之作之《老子》行世,老聃原作之《老子》遂不为人所知。司马迁作《史记》,混老聃、太史儋、李耳为一人。至唐时,李为国姓,一时媚时者又以李氏出于帝颛顼之裔皋陶(咎陶),并伪造世系,提出食李得姓之说。近代学者高亨又提出“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老子正诂前记》)。其说亦不免牵强。考《韩诗外传》《史记•循吏列传 》《新序•节士》有晋文公理李离,过听杀人,自拘伏剑而死。李离为晋文公理(法官),当是以官为氏。李、理古通也。李离在李耳之先,亦较老聃为早,实为文献所见之李氏第一人,或即为李姓始祖。战国时魏、赵多李氏,当出晋之李氏,或即李离之后也。⑵《通志•氏族略》谓鲜卑族高护氏,后改李氏。未知何据。⑶明太仆寺卿莫怀古事源出明末清初李玉所作杂剧《一捧雪》,其人其事或有之。河南新野北歪子街有莫李氏100余户,自云亦出莫怀古之后(1979年5月16日《光明日报》)。

     说明:上文与《中华姓氏源流大典》”李”姓条目内容有差异。此为修正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