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性很高的橄榄球赛,其实是一个反智的运动项目
文章来源: 蓝山烟霞2012-02-11 00:16:43

观赏性很高的橄榄球赛,其实是一个反智的运动项目

蓝山烟霞

橄榄球,是在英国从足球衍生出来的。起初是允许双手持球但不能跑动。大约1860年左右,允许双手持球跑动。而且将球从圆形改为橄榄型以方便抱着。于是主要方式是持球快跑而不是踢球的橄榄球运动正式诞生。并很快风靡美,加,澳,纽等英语国家。

现在,在美,加,澳,纽,橄榄球比赛早已成为最广泛最受观众欢迎的体育项目。每逢高水平的两支橄榄球队对决,尤其达到白热化阶段时,看台上的观众情绪往往也达到如痴如醉甚至歇斯底里的程度。

橄榄球运动虽然广受欢迎,但是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就可看出,橄榄球运动其实是一个“反智”的体育项目。

足球运动克敌制胜所需要的智力因素,包括攻防运用,整体配合,个人带球及射门技术等智慧及技巧,到了橄榄球运动几乎完全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队员个人“接近于动物性质的体能条件”,比如体型高大魁梧,孔武有力。至于是否聪明,我怀疑可能根本不在考虑之列。

因为这项运动对队员的主要的也许是唯一的要求就是“只要不被对方扑倒或拖倒,就带着球使劲冲向对方球门”这么简单。因此可以说,橄榄球运动所含有的“智力性因素”是极少的,这项运动在本质上就是把运动员和观众都引向“动物性”,“低智商”的方向。

什么是“反智主义”?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是一种存在於文化或思想中的态度,而不是什么成型的思想理论。反智主义主要表现为对於智力和知识的蔑视和反对。是许多社会普通大众对于自己不能理解和掌握的智力或知识的一种浅层次的,无意识的,有时也可能是故意的叛逆和反抗。

像芙蓉姐姐,凤姐,“白卷英雄”张铁生,7门功课不及格却被许多人视为偶像,“天才作家”,“青年旗帜”的HH等人的出现和“大热”现象,就是“反智主义”在中国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的表现。其结果就是“读书无用论在中国沉渣泛起并广泛流传。

美国20世纪50年代掀起的麦卡锡主义,对知识阶层进行的攻击甚至迫害,就是反智主义在政治文化领域的表现。20世纪90年代,好莱坞推出的一批贬低现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归原始的影片,比如《阿甘正传》,还有被英国人视为“幽默滑稽偶像”的“憨豆先生(Mr. Bean)”等,就是反智主义在西方文艺传媒领域的例子。

反智主义赖以“生存”及“发展”的土壤在哪里呢?很简单,就是广大普通老百姓中的大多数。毕竟在任何国家或社会,拥有高智商及高竞争能力的人总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智商及受教育程度不太高,竞争能力不太强的。

反智主义就是要打破传统的约束。当上学,就业,婚姻家庭,生存发展等压力过大,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时,许许多多的人就干脆“反智”!蔑视智力,蔑视文明,蔑视现存体制,蔑视所有强于他们的人。以为这样就算“挣脱了束缚”。

他们因而很容易将那些带头“反智”的人视为偶像,并且盲从他们自己制造出来的偶像。这与“崇拜图腾”的道理是一样的。

反智主义对个人和国家都没有什么好处。饶有意味的是,随着橄榄球运动于1860年左右在英国掀起以后,英国的国力也开始走下坡,并于二次大战后将“世界霸主”的宝座让给了美国。虽然在逻辑上我们不能说,英国的衰落是由橄榄球运动普及引起的。就像我们不能说,太阳升起是由公鸡打鸣引起的一样。

但我们也同样不能否认,公鸡打鸣是太阳将要升起时的一个现象,二者之间还是有某种联系的。因此,谁又能断定,英国的衰落和橄榄球运动的普及二者之间,什么联系都没有呢?

在美,加,澳,纽,大多数英裔学生不愿意选学“比较费脑子”的工程类专业,而对“不太费脑子”的人文艺术类感兴趣。也许,这与长期存在的反智主义思想有关系。而像橄榄球运动,“阿甘”,“憨豆先生”这些东西,难道不是在潜移默化地向青少年灌输着“反智主义”吗?

幸好,大陆的中国人看不懂橄榄球,并且似乎对这种低智商运动不感兴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