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王安忆及余秋雨之不喜欢上海
文章来源: 华府采菊人2015-01-24 13:28:33
1个1个来说。
先说王安忆,小说写得不错,但在描述“上海”人时, 有意无意流露的是“南下干部”的优越感,所以总觉得不太到位。看其简历,南下干部子女,母亲作家茹志鹃,父亲剧作家王啸平,自幼受母亲影响很深,因为母亲较为有名,若穿军装, 估计父母均够将校呢, 不过应该是刚刚达标的,所以离康平路的局级乃至市级尚有不少距离,但是自我定位“干部子女”1定不能搞错。
家住淮海路,实属上等区域,但凡居民最不济也得是个中学教师银行职员之类,可能祖籍未必上海, 通用的1定是上海市区的上海话,从小如果就近上学,好像没有可能不会说上海话,待长大到1定程度,为保持自己“干部子女”的特殊性,故意不说则是可能的,不过说是1定会说的。
如果,她家所在弄堂里或附近,1不小心,有些什么医生教授工程师或老作家老剧作家啥的, 肯定对王父母这种作家剧作家显示出足够而冷淡的尊敬,心里咋想阿拉是勿晓得的,但尊敬1定是没问题的,王家大约也不能把自己归到这类人中去,很可能想而不到,虽然文革后的初期,也被算是这类人中的1部分,不过双方未必相互认可。
这么1来,高干不够格高知算不上,自诩不能等同于普通上海市民,更不能和下只角朋友为5, 干脆连上海市民都1边去吧, 还不如自己潇洒些呢。
至于不喜欢上海?为什么迁户口回上海? 喜欢还是喜欢的, 只是不能认同上海的市民习气, 别冤枉她。

余秋雨,另类人物,文才文采没得话说,倒使不忌讳自家的上海小市民家庭,真正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本事加上钻营,变成了高干加高知,所不喜欢上海的,我相信还是那种石库门小市民,其实高安路天平路的上1只角朋友也不见得就喜欢。
余公秋雨(如今他年近70,担得起这个称谓了吧)之不遭人待见,有点自找的,他那11歌,算不得大事,套用28个半,11歌就是个10.5, 因为秋雨兄在里面年岁小资历浅不就混口饭么?他自己都说过那半夜的加班饭对他都是1种享受么?承认又何妨?
好像有那么1段时间,世人以小看上海人取笑上海人为时尚,这二位也许是跟了风, “从我做起”地“从现在做起”了1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