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收养孩子的故事(完)
文章来源: zhige2016-06-15 12:17:39

“过继”的故事。

       原来计划很快完成这一个系列,结果拖到现在。说两个过继的故事,做为最后一篇吧。

        第一个是同学的经历。老同学一直未婚。说是老同学,因为我们是三十多年前国内大学的同学,再就是在上大学期间她已经有足够长的工龄让她带工资,所以比我们要大很多。同学上学时已经过了一般女孩子找对象的最佳年龄,虽然当时没有“剩女”一词。在校期间,据说曾有热心的老师想给她介绍对象,但无结果。

        大学毕业后同学回到家乡,在市的一所大学任教。因为无家庭的牵挂,所以对工作全力以赴,全身心投入。几年后成了所在系的领导。在这个期间也有人给她介绍对象,但总是不成。加上工作忙,她自己对此事也丧失了信心。也是在这个期间,她的妹妹违反政策,在有了一个女儿后,又生了一个女儿。在大家的协商下,她同意过继妹妹的小女儿为自己的孩子,这样妹妹不会受罚,而她自己也有了女儿,似乎两全其美。

        同学给女儿改成自己的姓,老母亲和她住,在家里照顾。因为同学家姊妹多,都在本市,本来就来往多,现在母亲又和她同住,所以姊妹常来她的家,包括她的那个妹妹和妹夫。后来据她说,她妹夫来他家时,孩子还叫他爸爸,妹夫赶紧阻止。想来孩子过继给同学时,已经会说话会认认了。

        因为有母亲照顾孩子,同学自己还是忙工作多一些,但节假日会带孩子外出旅游,见见世面。除了行万里路外,同学更想让孩子把书读好,她还是有传统观念,觉得小孩应该好好学习,将来拥有一技之长,才可以立足社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妹妹和妹夫自觉不自觉地给了孩子过多的关注,特别是经济方面的。当时妹夫在一家很赚钱的单位工作,有权有钱。因为他的关系,家里很多人进了那个单位(2011年我回国看同学,还沾了一点儿小光),当然现在都不行了。不知是出于本能,内疚,亲情,自私还是什么,妹妹一家在物质方面给这个孩子很多甚至太多的补偿。从关系上讲,即使不是女儿了,那还是外甥吧,谁也不好说什么。这种物质补偿当然跟同学自己的理念背道而驰了。

        同学告诉我,孩子上大学后,有一学期说要买雅思复习资料,想去出国学习。同学当然积极支持,立马给人家买。为了让孩子有吃苦的思想准备,同学告诉孩子复习会很辛苦,第一次如果考得不好,不要泄气,再继续努力,等等。女儿一听,说这么麻烦啊,那我就不复习不出国了。2011年我去看同学的时候,正赶上女儿学校放假,同学让女儿来我们住的地方见见面。人倒是来了,风风火火来,急匆匆地就走了,因为她“爸爸”早就给她买好了票,就等她放了假去坐在国内刚开始运行的轻轨列车。那年孩子正上大二,但早已心不在焉,因为“爸爸”的战友正在给她办理转学,要转去的那个学校有一个特别代培班,学生毕业以后直接去部队当兵,而“爸爸”的战友是代培项目的负责人。同学还说这些年孩子来她的家就是点一下,大部分时间是在妹妹妹夫那边。用同学自己的话,她知道最后的结果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那年同学已经退休,但还在原校兼职。之后又去了邻近一个城市兼课。这几年去了千里之外另一个城市代课。如果不去代课,她说,每天早上起来都在想:今天做什么呀?到了晚上,又在想:今天什么都没做,又浪费了一天的时间。女儿的事她没有再提。

        第二个故事不那么伤感了,是有关老公原来同事的。因为都在一个学校工作,多少听说他是过继的,他自己也提到过他有两个家,但不愿意多说。去年他作为访问学者来美,就住在我家,随便聊起来了,就说到这个话题。看得出岁数大了以后,他对这事不那么忌讳,虽然还是有点不自然。

        同事的父亲有弟兄三个,老大在省城当工人,家里孩子多,生活不宽裕。老二在老家务农,也有孩子,老三离家在一个矿上做工,老三媳妇在老家,结婚有几年了但没有孩子。这三媳妇就去省城帮老大的媳妇看孩子。看的时间长了,对孩子也就亲了。八个月头上,孩子大了,三媳妇想回老家了,大哥和大嫂就跟她商量,要不把这个孩子过继给老三家吧。老三家当然高兴了。为了表示诚意,这个儿子就是老三家的了,还特意把孩子省城的城市户口,换成老家的农村户口。这孩子就是这位同事。

        孩子跟着新妈妈回了老家后没几年,妈妈就接二连三地生了三个孩子,但这个孩子从来没有受过委屈,反而这边的父母一直把他当做长子,事事都和他商量。他也对父母孝顺,对弟妹招呼照顾有加。同事长大之后,两家他都走动,有时候还在经济上补贴那边的父母。他说小的时候知道自己不是亲生的,还是会感到不舒服,虽然他们几家这么多年来往频繁,相处和睦。去年来美时间较长,他说家里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不要出事就好,其中就包括那边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