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博客的伟大力量
文章来源: 克里斯托夫2009-04-02 16:13:28
        21世纪,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交流风格,有两个有趣的差别,一是短信(short message),二是博客(blog)。
  
  中国短信业务发展迅猛,十分流行,甚至超过手机的使用,我一到中国就喜欢上发短信,不是因为便宜,而是可以将无法直白的说词以婉转和含蓄的方式发出去。
  
  美国却几乎没有短信业务,真奇了怪了。
  
  我问过不少美国朋友是为什么,他们通常耸耸肩回答我:
  
  “我有事,就一个电话过去,写个什么玩意,多没效率”,看来美国短信业务无法拓展大概与美国人的文化习俗有关。
  
  美国的博客业务,也远没有中国流行到“亢奋”的状态,倒是华人网站建立的博客平台仍然热闹非凡,其中原因,一下子还说不大清楚。
  
  于我而言,对中国网络博客的认识还只是近几天的事,不吐不快。
  
  自上世纪80年代末海漂世界,落脚美国,已经过了整整22载。
  
  往事如梭,在这漫长的数月里,我亲身参与了一些世界版图演变的技术运作,最重要的是,还亲眼目睹了中国从“1989年”的低潮中崛起,在全球一片“看衰中”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一跃成为今天世界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感叹中,不免为自己错过了参与祖国22年山乡巨变的发展而伤感。
  
  这么多年,只是流连忘返家乡7次,而且还是演讲观摩,探亲访友,走马观花,因此,对祖国的认识基本上处于非专家状态,作为学者企业家,“中年途暮”,在中国从零做起不太现实,成功的机会自然大打折扣,因为没有积累足够的关系人脉和市场资源,乃“英雄无用武之地”。
  
  瞧一瞧大名鼎鼎的郎咸平教授,如今已经号称中国中小民营企业的“教父”。
  
  可曾知道,人家郎教授早在1997年(根据网络记载)就“出逃”美国,而且不返原住地台湾,义无反顾地一路直奔中国大陆和香港,至今已在中港两地打拼了 12年,可以想象,他不知经历过多少起伏和挫折,但郎某人从不言败,最终打下一片江山,囤积了丰厚的资源,如今正是耕耘的季节。
  
  我的诸多早期“海归”的朋友,基本上也是如此,失败的多是在中国折腾几年,看似不妙即打道回府另起炉灶,如今成就一般,而成功者多已声名显赫,早已成为领域掌门人和中国与世界特别是中美之间的桥梁,令人“嫉妒”不已。
  
  本土的精英们自然更不用说了,中国地大物博的资源原本就应该属于至始至终地奋斗在那里的他们,对他们如今的游刃有余豪情万丈,我没有丝毫地嫉妒,只有由衷地钦佩。
  
  要想“投机式”地切入从不耕耘的地盘,显然并非易事,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种空想,不过,我有充足的理由作一番尝试。
  
  锻炼,通常是毅力的体现,而酷爱健身的我,十年来风雨无阻,从不间断,自然精力无限,“放弃”不属于我,我崇尚“不言败”。
  
  在汉字里,危机(Crisis)表征危险(Danger)和机遇(Opportunity),外国人对危机的理解大都耳熟能祥,不亚于创造危机二字的炎黄子孙。
  
  百年一遇的危机正在孕育百年不遇的契机。
  
  我的新书《剑指华尔街: 中国在行动》与时俱进,即将由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在全国发行。
  
  从全方位的信息便知,机械工业出版社(机工社)是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出版巨人,严谨务实,大作不断,但稍显保守,所以,我还不得不将本书中不少尖锐和敏感的部分大加删除。
  
  这本书注重可操作战略行动,期盼以独创的“华尔街文学”感染世人,迎接挑战!
  
  因为21世纪是一个充满危机孕育契机的世纪,是一个全球化价值体系不断解构和重构的世纪。
  
  这个世纪不屑空谈,崇尚“做”,或行动,特别是战略行动。
  
  于是,机会来了,机工社的编辑朋友们建议我通过网络博客“窜红”,以独特的犀利、质量、新颖和笔锋制造早期“气场”,脱颖而出。
  
  我呢,早已是极高效率的“硅谷人”,毫不含糊,步步紧跟。
  
  从在博客上发出第一篇文章到今天,仅仅5天时间,在“天涯博客”上已有2500多人次阅读或者游览了我的博文。
  
  太棒了,网络博客的力量太伟大了!
  
  Fellow friends, I am not going to disappoint you guys!
  
  博友们,我不会使你们失望!
  
  我只对可操作可运用的东西感兴趣,不欣赏纯学术的纸上谈兵的没完没了的争辩,当然也不与之针锋相对。
  
  学术界乃是非之地,各自为阵,谁也说服不了谁,不同的见解可以理解成是对那些含辛茹苦辛勤追求的学者们的“崇高劳动”的当头棒喝和否定,因此,学者们都会誓死捍卫自己的思想和尊严。
  
  聪明的人,犯不上和学者们斗气。
  
  况且,学术思想的传播非常有限,专业性太强,看不懂的人太多了,结果是不如不看。
  
  我虽然是金融管理学博士,高科技风险投资合伙人、资深产业分析师和名校的商学院客座教授,但直白一点,说我精通金融衍生模型也是“骗人”的。
  
  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经济? 什么是商学? 有谁能准确地道出其差别?
  
  在美国,学经济的偏向宏观、微观、计量理论和政策,实用性很差,就业一直严峻,而学商学的,即实际操作,包括会计、财务、市场、管理,几乎面向所有的就业市场。
  
  一般而言,学经济的工资平均只有学商学的一半。
  
  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差别,就业市场太客观了,没有偏见。
  
  我从小喜爱文学诗画,迷恋用普世语言为普世读者讲述“读的懂”的故事。
  
  我独创的华尔街文学,致力于在用文学的语言将次贷、金融、经济、科技和社会等诸多危机娓娓道来,使你像看电影一样能够瞬间理解个大概。
  
  道理嘛,很简单,不论是金融危机还是经济危机,危机都是与每一位地球人息息相关的大事,都是所有具有国际观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对现代知识经济“着手成春”的渴望,而绝不是学者的特权和专利。
  
  这是我建立博客的初衷,也一定是你的期待。
  
  我的博文将是原创的,主要涉及海内外金融、战略、时政、文学和艺术。
  
  当然,只要有意义,也是包罗万象,无所不谈。
  
  So, 所以,敬请朋友留意我的博客,我呢,一定不时带给你海阔天空自由驰骋不转弯抹角的惊喜。
  
  I promise. 我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