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赶考
文章来源: cliffhan2009-12-09 20:33:12


上个月回国的时候去拜访了曾经工作过的医院。 交谈中,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的医生早些时候去参加了公务员的考试, 后被录用到什么机关作了个小的职员。 据说他是个很有前途的医生, 院长也劝说他留下。 虽然工资要减少许多, 他还是去从政了。 这几天, 又看到新一轮”进京赶考”的报道, 百万人去竞争一万多个公务员的职位, 国人从政的热度可见一斑。 中国人进京赶考应该是有很久历史了, 从隋朝开始科举制度, 到清朝末年已有一千三百年的时间了, 这一制度不曾使中国进步富强。 在它被废除了一百年后, 这又一轮的科举是否能给中国带来新的生机呢?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科举制度是不得以而产生的, 它是社会信任的缺失的权且之计。 在一个诚实和信任的社会里, 举荐应该是最快捷, 最经济地得到人才的方法。 比如我有一个同事告诉我, 他招博士后向来是靠他以前在意大利的同僚推荐, 免去了不少打广告, 面试, 挑选的费用和麻烦, 而且推荐来的人都是很好的。 中国古代的举荐应当的很盛行的, 尧舜帝王让贤应是很好的例子。 写到这里, 从网上查得曹丕逼汉献帝让位后, 曾以己度人怀疑尧舜的诚意。 有个中了<<三国>>之毒的人读到这里猛然大悟了, 相信传说的美德之后有那么一出丑戏。 而我愿意把尧舜之事作为我们美德的根源。 到了战国, 也还有毛遂自荐而建功。 汉代雇用官员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察举”, 即由人(多为现任官员) 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 东汉末年, 政治腐败,权贵豪门请托舞弊,曾经造成严重的举荐不实, 考核逐渐变成正规的考试。 到了唐朝举荐已不在需要, 自己可以报名参加考试, 科举成了新官的主要来源。 当今科举的新生是不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呢? 各位看官可以自己去判断。 下面来看科举的利害。

科举制度一方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相对的稳定。 在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里, 科举给了下层人一个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 特别是给了那些有能力的人一个求官的方法。 在明清时代, 科举成功的人即使不作官, 其社会地位也有很大的提高。 聪明的人的地位提高了, 去劳心制人, 他们不会去闹事了。 下层的人不满, 去闹事也成不了大气候。 改朝换代的大时节总要制人的人去呼风唤雨。

另一方面, 科举给中国带来的是高度的腐败和持续较高的社会张力。 这是因为科举选出的人是聪明人而不一定是能作好官的人。 作一个好官或者清官不能笨, 但是肯定不需要绝顶地聪明。 作一个好官绝对需要的是好的品德。 而一个人的品德是考试无论如何也测不出来的。 相对而言, 诚实的举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较好的品性, 但不一定是最聪明的。 这样一来, 科举产生的是品德上良莠不齐的聪明人, 聪明而品性不好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官, 可想而知。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盼清官而不得的原因。 上层的聪明人以各种隐晦手段愚弄百姓, 从中渔利。 而下层的人愚昧无知, 反抗无力。 这导致有些朝代虽然可以相对稳定, 持续数百年, 但期间的大小动乱不断。

从以上可以看出, 考试不是选拔公务员的好办法。 相反, 在当代这一作法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不利。 其中之一就是政府在与其他各行各业竞争人才, 更多的聪明人成了离开了科研, 教育, 企业。 而这些行业需要很多的人才去解决复杂的问题。 当然考试只是保证了政府得到了聪明人, 不科举也不能阻止聪明人从政。 关键是政府与太多的利益结合在了一起。 这正如肉臭了怎么能阻止苍蝇来呢? 说到这些可能离这个题目远了些。 总之, 现代科举只是历史的重现, 似乎不能给中国带来太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