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文章来源: 过耳风2011-09-27 19:15:10
书上说,到一个新地方,两个月之后,新鲜劲过去,会产生第一个低潮。

这个时程表非常适合我家两个孩子。周五晚上打完乒乓球回家,他们在车上开始发表思乡演说。为了动之以情,我立即表示理解,说我也有点想德国的家。二黑接嘴:那当然,我一辈子都在德国渡过的!你不同啊!

这样我只能试图晓之以理,问大黑:难道你想一辈子在德国村子里过吗?大黑毫不犹豫地回答:不想。但是我希望我未成年时期是在那里过的。

小孩子的思乡非常单一而坚决,他们最后得出结论:德国那个小村庄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晚上二黑一个人趴在床上哭泣,抱着他众多毛毛熊里的一个。我坐在他身边,抚摸他柔软的浅褐色头发。床头柜上放着他和他的铁杆开心大笑的照片,让人心酸。

其实最近我也很low,而且这种low的出现远远早于时程表描述的时间。糟糕的是,当小朋友哭诉想家的时候我仔细思考了一下,无法确定我的Low到底出于何种原因,换句话说就是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不想家,想哪个家。最后我发现这种low的状态跟乡愁确实无关,因为早在德国,我就不再思念一个固定的我们常称为故乡的地方。当纽约第一场秋雨落下,我满心惶然。对于冬天的恐惧,那种熟悉的恐惧感,不期而至。


额头上的印记,逃不脱的宿命。

如此而已

今天在德国学校的妈妈早餐会上认识一个妈妈,德国人,丈夫英国人,她在伦敦住了12年,到美国两个月。我问她在伦敦时有无乡愁,她说开始有,后来就没有了。我当时很吃惊。是德国和英国文化差距太小?地域距离太近?为什么中国人总是有驱遣不散的乡愁?难道最终还是个人本身?还是乡愁本身是一种文化认同?中国人的文化排斥感更强烈些吗? 还是中国人的乡愁,本来就是一种欲说还休的不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