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女儿的婚事 (54) 海归海归
文章来源: 平凡往事2013-03-05 15:57:46







读者按:

和对的人在一起,可以唤出人的善;和不对的人在一起,可以激发人的恶。


和对的人在一起,可以唤出人的善;和不对的人在一起,可以激发人的恶。


注:

未经作者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摘编本人任何作品;任何转载或转贴都须注明真实作者和真实出处,否则必须承担一切法律后果. 特此声明!


此文属于虚构!


[ 故事梗概]

九十年代末,北方某大学教授的女儿洁,美丽单纯,本来钟情于同一部队研究所的技术室主任于,却因一时赌气,下嫁给了父亲的得意门生,来自农村的博士生康。康后来赴美深造并事业有成。但洁和康婚后的感情与生活,却一直因为两人出身、教育和个性的迥异,始终磕磕绊绊,危机重重。在教会里一次偶然的邂逅,让洁认识了赴美经商的高干子弟吴。两人在十多年间,虽情投意合,以心相许,却又因种种原因,阴差阳错,失之交臂。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几个年轻人之间,存在的爱恨交加,悲喜参半的纠葛愈演愈烈。多年后,康终因与自己的学生有染,面临事业和婚姻二者不可兼得的困境,而被迫向洁提出离婚。后与一直深爱着自己的虹结婚,不久两人又随海外学人大批回归的潮流,揭开了回国创业的人生新篇章。而吴亦终于了结与前妻的恩怨纠缠,为曾经导致前妻自杀的婚姻画上了句号。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像一付配好对的扑克牌又被重新洗过,老天似乎慷慨地给了每个人第二次选择的机会。康和虹归国后,将如面对对新的机遇,挑战和诱惑;而吴和洁的生活又将发生怎样的改变,有情人是否能终成眷属,却似乎仍是一团迷雾。。。


小说中迭宕起伏,令人唏嘘的情节内容,既是一代人在故园和他乡的天空下,奋斗,挣扎;于人生的事业、感情路上,失去和获得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一部关于人性真,善,美和爱,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小说。在这个忙碌而浮躁的年代,相信每个读者,都不难在主人公的身上,找到似曾相识的自己,为自己经历过的一切流泪,也为自己的生命喝彩。



题记: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在异国天空下挣扎过,奋斗过,迷茫过,失去过,更收获了的人们。让我们共勉!



南歌子

雪阻归来迟,相逢亲亦难。北风刺骨秋衣寒。又见候机厅外,倦颜欢。

长发半遮面,憔悴报平安。青灯万卷情何堪? 骨肉销魄一聚,魂梦间。






人生如果是条河,关键的转折处,很可能就那么寥寥几个。过了那些坎,向东还是向西,哪怕还有无数小曲折,但大体的流向便确定下了。但即使这样一个事实,许多人都是要到年华老去,回首往事时才能看清。懊悔或许会有,但执迷其中就大可不必,因为就算时光倒流,重来一遍,大方向也不会有太多的改变,一方面形式比人强,另一方面与人的个性也有很大关系。可对康这样的人来说,实际上连那样的事后懊悔都可免去。他卑微的出身背景,和精于算计的个性,让他总是有未雨绸缪的危机感,别人是走一步看一步。在他,就得看到两步,甚至是更远。他习惯于对人生有明确的规划,而且一切都必须在他的掌控之中,他才能安心。他一直都相信,正是这样的行为方式,使自己过去十多年来,出人头地,超越了大多数的同龄人。而他同样确信,这样的特质,会给他带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比如现在,康已经强烈地预见到,自己正面临着人生的又一次重大机遇和抉择。就像10多年前,他孤身来美,是顺应潮流的明智壮举。那么今天回国,也同样是命运的安排,在他的人生进入相对的平淡期,甚至走下坡路时,对他发出的又一次召唤。他心里跃跃欲试的斗志,和对未来的憧憬,又一次被激发出来。不过这并不表示,他会被盲目的乐观冲昏头脑,他从来就不是那种忘乎所以的人,现在随年纪渐长,阅历渐深,他就更加注重于审时度势,从而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


康觉得,虽然回国可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他对国内的实际情况与他所期望的,还有一些距离。这么多年在美国的工作生活,他已经习惯了这里的便捷高效,和相对简单直接的处事方法。而且每次回国开会,他都会警惕地觉察到,自己已经对国内的办事方式和工作态度,有了相当的不适应甚至是反感。他甚至担心,如果自己义无反顾的彻底海归,是否会像南桔北枳,会经历新一轮的水土不服。再说国内这几年发展太快,他离开了这么久,对业界的情况也没办完全掌握,而这些恰恰都需要时间和亲历亲为的实践才能够达成。所以权衡再三,康觉得现在就破釜沉舟回去的时机尚未成熟。再说他现在已经不是一个人,虹的感受他也要考虑,虽然他清楚的知道虹会以他的意志为意志。而且像他这种年龄的人,也犯不起错了,尤其是在这样关乎人生的重大决择面前,必须小心谨慎,步步为营。更何况许多事情只能等回国和校方谈过之后才能进一步明了,到时再做打算也不迟。

如此权衡一番后,康决定自己一个人先行回国,这段时间实验室就暂时由虹代为管理。在机场他又向送她的虹嘱咐了几句,分手时虹又冲动地扑在他怀里温纯了片刻。起初康显得有点拘谨和不自然,在公开场合作亲热举动,他很不习惯。不过当看到虹那种发自内心难过的样子,又不禁怜惜拍拍她的后背,说了句他会照顾好自己,就推开了虹。


康的冷静让虹多少有点心意阑珊,但她了解康就是那种不解风情的男人,而这种男人倒让她不担心,他一个人到了国内会藏污纳垢,弄出来些绯闻故事。于是松开手,看着康拖住自己帮他准备好的行李箱,渐渐消失在候机大厅的玻璃窗里。

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康起初还被兴奋的感觉笼罩着,饶有兴味地观看每个座位上提供的小电视里的好莱坞电影,片子虽然老旧,但对他这样一个平时没时间让自己闲下来的人而言,却都是新鲜的。康也想像别人那样睡上一会,哪怕只是打个盹儿,但不知为什么就是做不到。


时间一久他的腿就不安逸起来,他只好走到中间的紧急闸门前站立一会。飞机上的食物和虹的手艺比起来简直就不能下咽,就是洁的水平也差得远呢。他不咸不淡吃了几餐,算是勉强填饱肚子。就在他穷极无聊时,终于轰地一声闷响,身下的座椅连续颠了几分钟,康的心才和飞机一起接到地气。到了,终于落到了祖国的土地上!


康随着人流快步走下飞机,熟悉的黄脸孔,亲切的中文字,迎面扑来。他忍不住伸展一下胳膊腿,觉得步履轻快,如在云端。工大派来接机的人,手举写着美国康教授的大牌子,正望眼欲穿地等在一出候机大楼的出口处,康脸上带笑,快步走过来,跟来人热情握手。然后就像被一阵春风裹挟着,上了早已等候在外面的轿车上。

去宾馆的路上,康一边回答着人家的问题,一边望着窗外刷刷闪过的熟悉而又有些陌生的风景,他精神亢奋,又倍感舒适,忍不住踏踏实实地靠在车椅背上。望着自己有些中年发福的肚子,忽然有些衣锦还乡的飘飘然。康的吃住都是工大为他安排的,就在学校附近一家4星级酒店里。大堂金碧辉煌,富丽气派,房间非常宽敞,还是套间,里面卧室,外间会客,比起康去过的国外任何酒店,硬件上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接他的人又客气了一番就走了。康坐在坐在沙发里打开电视,心不在焉的看了几眼,突然想起check-in的时候,前台的接待小姐脸上谦卑的微笑,心情不由大好。不过,康觉得工大的人员反倒有些粗鲁,说话口气很冲,俨然客人就是上帝,呼呼喝喝的架势。前台小姐似乎也司空见惯,依然故我的笑容可掬。但一转身脸上却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鄙夷。不过,康看得出,接待小姐对他的态度略有不同,目光是由衷地柔和,微笑中透着尊敬,甚至还有点自惭形秽的谦卑。康知道这些小姐都是阅人无数的人,一定是觉得自己的举止神色与国内人不同,又看到他拿美国的护照,自然对他另眼相看。这些感受在康的心里一闪而过,脸上却波澜不惊。多年来,随着事业的功成名就,他在外表上早就炼出了一副恩威兼具,温厉并存的大方态度,但内心里,他总还是非常在意别人如何看他,对待他,有种下意识的敏感。说实话,工大这样的安排,他其实有点意外,虽然知道自己的资历和才干足堪礼遇,但这与他数年前出国时的狼狈反差太大。再想到,他的母校工大,一所赫赫有名的重点大学,建校至今几十年,自己恐怕还是第一位能享受如此高的礼遇,作为贵宾被邀请回校的校友吧,这种开先河的莫大荣耀,康一时之间还不能完全适应,心底里有些受宠若惊。

中午,一位姓郭的副校长,亲自在本市一家非常高档的酒店里为他接风洗尘。校长寒暄几句后说,先不忙着谈工作,既来之则安之,请康教授好好品尝一下家乡的小吃。康听了心里暖乎乎的。席间,各种佳肴美馔,流水般上来,可谓色香味俱全。康虽然走南闯北,但由于工作性质的局限性,使他几乎没见过什么大场面,尤其这样一桌在他眼里极度铺张浪费的美味佳肴,难免让他眼花撩乱。他在这方面的无知和少见多怪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康一边认真听主人的介绍,一边凝神专注的逐一品尝,嘴上不停啧啧称奇,赞叹国内饮食的精美和创新力。还大发议论到:

”在中国,饮食早就成了一种文化,其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与其他国家相比简直就天上地下。那些西方人,对舌尖上的学问简直可以说是孤陋寡闻,一窍不通。”

副校长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其他在座的人也都附和着点头称是。副校长又带头敬酒给康,康不太会喝,但盛情难却,几杯下肚,就醉意朦胧。酒足饭饱,那位副校长又特意嘱咐他,不必急着来学校,可以先办他自己的事情,比如看看导师,父母,同学等。康晕晕忽忽的,也许是时差和酒精共同作用的原因,他只记得他勉强撑到回了宾馆,一进门就把自己扔在了暄软的大床上,睡着了。


康再醒来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钟,许是休息过了,又洗了把脸,康整个人清醒过来。置身异地的新鲜感又涌上心来,更何况这是重回故里,新鲜里又有了种喜悦和兴奋,仿佛有很多事要做,又不知从何开始。他简单把行李开箱,然后出来坐在沙发上,突然回想起那位副校长的话,于是在心里盘算着是否现在去见见他的导师,女儿的姥爷。但犹豫再三,想到见面时可能出现的尴尬和难堪,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觉得没脸去。至于何时老家看父母,他想等一切尘埃落定,有了确实的结果,再荣归故里。主意已定,康平静下来,反正要倒时差,这会也睡不着,他便拿出随身带着的专业资料看看,又给虹用skype报了个平安,问问实验室的事,交代给她些工作。一切做完,才晚上十点,他打开酒店的电视,看到了熟悉的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持人当然是年轻的新面孔了,但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让他倍感亲切。在美国家里看中国新闻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在一个远离大陆的小岛上,而现在,他像一个小孩一样,回家来了,祖国这时候在他的心里已经不是个抽象的名词,而是这满耳普通话,满眼汉字和近在咫尺,清一色的同胞手足所建造起来的温暖的家。让他能能不倍感踏实和安逸,想着想着康渐渐打起盹来。

第二天一早起来,康好好洗漱一番,换了衣服,就直接去了学校人事处。在工大人事处,康意外遇到了过去的同学李斌,那个当年干干瘦瘦的小伙子,现在白白胖胖,一付春风得意的样子,而且当上了人事处长。两人都觉得喜出望外。两人在办公室里聊了起来。李到现在还不知道康已经离婚了,所以在谈论的话题中,还经常会提到他们共同的导师,洁的父亲。每每这时,康都有些尴尬,他本来就不善辞令掩饰,这会儿只能是顾左右而言它。

李斌告诉康,校党委对他非常重视,特意召开两次有专家,教授以及各系主任,书记列席参加的扩大会议,讨论他的工作安排和生活待遇问题。为了他的引进问题,如此大动干戈,在工大历史上还是头一次。可见校方对这件事情的重视程度,校方还拟订了为康量身打造的两种方案。

其一是康完全海归,校方负责在校园内为康成立一个研究所,面积暂定为400平方米,配备相应设备和技术人员。行政职务为研究所所长,一级教授,博士导师。康的职责包括,教学、每年承担至少一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带两个以上博士生、并负责培训高端技术人才。每年在sci上发表1篇论文。待遇方面是,每年年薪80万元人民币,另加25万元安家费,在校园区附近的一处240平方米的房子。


其二,人继续留在在美国,但负责研究所的管理和科研工作。带一名博士生,每年至少回国讲学两次,每次为期15个工作日,400个学时。在sci上发表一篇以上学术论文。待遇是报销全部回国期间的费用,包括食宿,旅差费。如果夫人和孩子回来,也一并报销。另外给康每年劳务费为12万元人民币。如果想买房子,按成本核算,可以买240平方米的校园区内的房子。回国期间吃住,包括随行人员一概由校方负责。

其实两种方案对康而言都具有一定的诱惑力。但如果问康心里的意思,他其实更属意于第一个方案。究其原因,多半是感觉和感情上的不同。前者是一心一意在在一个完全自主发挥的巨大空间里大展宏图,后者也能发挥能力,但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在海外多年,让他最难以启齿的苦衷就是没有归属感,无论生活上工作上多么得心应手,始终都是局外人,融不进美国去。当然这样的大事,他要和虹商量后才能决定,所以他和老同学说要考虑考虑。李斌说当然可以,什么时候考虑好了告诉他一声,再由他向主管校长汇报,就可以具体落实了。康问李,如果他回来是以什么身份,李回答说,如果他现在是绿卡,就负责给他重新落户口,办身分证,然后享受正式职工待遇,包括退休金,一视同仁。如果是美国公民就得向国家外专局申请外国专家证,最后在劳动局办就业证,合同制,可一次性签5年的合同。


康走出校办大楼时,浑身轻松自在,这幢日式的老楼,康不知道走出走进多少次,但只有这次他才真正感觉到自己像个主人。康精神抖擞的走在校园里,身旁不时有三三两两的学生擦肩而过,他们朝气蓬勃的脸上,泛着青春的光芒,像一缕缕阳光,把康的身心都给温暖和灿烂了。他突然有了种勇气,对,去见见自己的导师,曾经的岳父,他们又不是老虎会吃人。康一念至此,立即去学校附近的商场买了些保健品,冲动中伴着些忐忑,向那片被绿荫掩盖下的日式独门独户的小楼走去。这是文革后,学校为了照顾知识分子特意分给几个老教授的,洁父是解放后第一批教授,当然有份。


康笃笃笃敲了三声门,心里咚咚咚地直跳。开门的是洁父,老人一看是康,吃惊不小,手里的老花镜差点掉在地上。但他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马上恢复了平静,从容地把康让进屋子里。洁母正在厨房里择菜,听到动静出来,一看是康,心里甭提多别扭,但自己是长辈又不好太失礼,于是不冷不热地说了句:

"你来了,坐吧。"

就又转身进了厨房。康把东西放下,毕恭毕敬,直着身子坐在沙发上,一五一十的把自己要海归的事情,连同他在美国的现状到校方的意图,以及自己的设想,向导师简明扼要的叙述了一遍,然后又恭敬地说希望听听导师的意见和建议。洁父听得很认真,沉吟了一会说到:

"我老了,主意还是由你自己拿吧。如果是我,就先选择第二套方案。先把位置占下,然后一边做一边再观察观察,这么大的事还是稳妥点好。"

"谢谢老师,您和洁。。,啊,我也是这么打算的,就是在决定前还是想听听您的看法。那我就不打扰您了,过些日子我再来看您。"

康本想说老师和洁的看法一致,但发现老师的脸色严肃,甚至是有点难看,立即转了话题。他这会儿明白了,自己在这个家里已经成了不速之客,不受待见了,现在真到了从自己的幻想中,挤出那点一厢情愿的念相的时候了。想着再呆下去,连自己都会觉得无聊,于是给自己找个台阶,说不便过多打扰二老的休息,就赶忙起身告辞。康父没有送他,只是说让他有时间再来家里玩。康有些意兴阑珊。刚进门时的那股春风得意的劲头,此刻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在回宾馆的路上,他在心里反复骂自己是个小人。


回到宾馆,倦意上来了,刚想打个盹,就听到有人敲门,一看原来是李斌。李告诉康,他约了几个老同学一起吃个饭。饭店他已经定好了。康本来正因为去岳父家的事灰心失意,这会觉一阵温暖,眼眶有点发热。在电梯里,他问老同学能否给他订张明天回老家的火车票。李一口答应,让他放心,说明天一准让他走成,并且还会亲自送他去火车站。

约了的老同学几乎都来了,故人见面格外亲切,一番热闹寒暄完,康的心情好些了,但刚才在老师家的压抑感还隐约蛰伏在他的意念中,因此他没喝几杯就酩酊大醉。后来稀里糊涂被人送回宾馆。到第二天醒来,他觉得头很痛,连忙洗了个热水澡,衣服还没穿利索,李就来接他去火车站,还买了许多礼物。康想给李钱,李说你能回来就算还债了。康很感动,自己以前怎么就没注意到同学之间的友爱呢。也许过去他太想出人头地,只顾个人奋斗,完全忽视了与别人的正常交往。


回到老家,把情况一说,康的父母也不懂什么时髦的名词“海归”,只听明白了,儿子这是要回国了。又听见“龟”,就联想到老家的村话“龟儿子王八蛋”,以为他是犯了什么事,不然好好的,怎么在外国呆不下去了。两位老人心里犯着嘀咕,爬满皱纹的脸就更紧缩地像核桃皮。老母亲低着头,佝偻着腰,到了外屋,忍不住轻轻叹了口气,抬起枯瘦的手,偷着在抹眼泪。康出来刚好看见了,赶忙过来搂住母亲的瘦削肩膀,笑着用老家话解释了半天,终于让母亲明白过来,他是衣锦还乡,而非漏脯充饥之举,她的儿子现在比出国的时候还风光,是被人八抬大轿请回来的。老人开头还半信半疑,看康春风得意,神采飞扬的样子,才终于相信了,旋即破涕为笑。


恰好康父的70 岁生日也要到了。常年不回来,错过了很多次为父亲祝寿的康,这次当然绝对不能潦草。他坚持要在家里大办了三天酒席,宴请了全村的父老相亲。在那些脸上带着尊敬、羡慕,口里不住夸赞他的乡亲面前,康显得越发谦卑有礼,将自己的荣耀都归功于父亲和母亲。大家就又都众星捧月一般,为康父敬酒,康父憨厚地笑着,高兴地嘴也合不拢,呵呵着只忙不迭请大家吃好喝好。康的兄妹也为康多年来的倾囊相助,对他感恩戴德,虽然因为不常聚首,略显生疏,但都对他充满了敬意和仰慕,正在读大学的妹妹更是暗暗发奋着要以哥哥为榜样,她那倔强的眼神,让康想起了当年的自己,虽然年纪渐长,心中平添了些沧桑感慨,但他还是觉得自己没白奋斗,这么多年的辛苦在这一刻都得到了回报。

筵席结束后,消停了几天,父母很自然地又问起康什么时候才能让他们抱到孙子的事,看到父母殷殷期待的目光,康不想扫他们的兴,只得隐瞒了虹不能生产的事实,对二老说,快了,快了。他知道这种瞒天过海的做法只是权宜之计,不能长久,以后海归了,父母一定会逼得更紧,看来领养孩子的事情还真的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康这次给父母的5000美元,都是临走时虹塞到他手里的。康交给父母时,心里还感到暖乎乎的。他现在越来越觉得虹是老天赐给他的宝贝了。虹的身上几乎没有许多来自大城市里的女人的那种肤浅、矫揉造作和不可一世的毛病。她对他甚至比他家乡的那些农民还实诚,这种女人对自己来说真是可遇不可求。


康在家了呆了十几天就回到了母校,他认为已经考虑成熟,就和校方按照第二方案签了5年聘用合同。回美国前的那天晚上,他犹豫了很久是否再见导师一面,最后决定不辞而别。但他还是发了封短信给导师,把自己签合同的事情告诉了他,算是有始有终吧。让康出乎他的意料的是,当天晚上就收到了洁父的回复,里面有许多鼓励他的话,还有些要他注意的问题,临了还特意说,随时欢迎他来家里做客。康看完很感动,压在他心头的一块巨石终于放了下来。将心比心,康现在完全能够理解导师和师母的心情。人家那么信任自己,并把自己唯一的独生女托付给当时一穷二白的他。又为了他的事业和前途,眼睁睁地看着他把她带去了一个遥远的地方,现在却变成和自己几乎没有什么关系,独自一人带着他的孩子,在异国他乡艰难的讨生活的单身女人。虽然这里面有许多复杂的因素和至今他也没弄明白的道理,但客观上就是如此,他也不能否认和推脱自己的责任。想到此,康感到很愧疚,是自己辜负了导师的信任和期待。


康在离开祖国的飞机上,透过一层灰云,望着那片植被少得可怜,并不赏心悦目的土地,心里却翻涌着贴心贴肺的亲切。种种不愉快的往事和他现在踌躇满志,又跃跃欲试的宏图伟志比起来算得了什么呢?


他将来不但要在科学上有所建树,更决心要在仕途方面也出人头地。而且后者对他而言似乎来得更强烈,更迫切,更有现实感。他早就意识到了,像他这种没有任何背景,全靠自己的才干打拚的人,要想扬名立万,就得同时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只有如此,他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理想,报效这块急需人才,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有些人浮于事,但养育了他的土地。头一次,他觉得自己很崇高,至少是志愿上。早晚有一天,他要彻彻底底的回到这片土地上来,并有所作为,而决非落叶归根的那一种。

-------------------------------------------------------------------------

在这辗转无眠的夜晚
只有风
和心还在流浪
月亮忘记了自己的责任
开小差似的溜走
只留下孤独和惆怅
和挂钟的铿锵
为了逃避
我只好紧闭双眼
让一切
不复存在
如果就此别过
人生的路还有多长
是否会继续
那些灯红酒绿的浮华
和醉生梦死的奢侈
无可奉告
就是这个声音
让我的思想
再次凋零在
被曙光灿烂的骄傲里
没有谁不被忘记
却有人
常被怀念
而最让我们满怀期待的
不是男欢女爱的现在
而是那些
尚未满足的心愿
不必自作多情
不必异想天开
更不要和彼此说再见

如果去了
就不必
再想起我来
停在时间的站台上
虽然有先有后
有长有短
但最后的结果
都是时空相悖的场景
物是人非的结局
让你记住我
是个多么沉重的枷锁
这个要求真的非常荒谬
即便是爱你的人
也过奢求
贪婪
去就去了
干净的轮回
岂不是对生命
最好的礼赞
乞求重生
不如过好
每一个今天
只要能让自己充实的活着
你就可以大声的吼出

真的活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