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杨绛的《我们仨》……
文章来源: 瑞冬2013-09-05 07:15:13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写的是她和丈夫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小名圆圆)的人生回忆。书是圆圆去世,钱钟书也撒手人寰后,杨绛踽踽独步余生时写的。这是一位九秩老人的回首,文笔平实而朴素。作者写这本书,我想并不是为了留名,而是为了自己心灵的慰籍,所以写得随心随性,有些地方不免有点零碎。
 
读完这书,合卷最令我难忘的,不是作者杨绛,也不是国学家钱钟书,而是他们的女儿圆圆。圆圆自幼就是一个乖而聪慧的孩子。她幼时出麻疹后,又得痢疾,正好有人送来了白沙枇杷,杨绛不敢让她吃。她就一人在旁边默默地玩,最后终于忍不住过来拉拉妈妈的衣角,看着妈妈,眼边挂着一滴小泪珠,无语的恳求多么叫人心疼。圆圆非常懂事非常善良,长大后自动承担了照顾父母的责任。在文革浩劫中,父母遭到批斗,她没有像当时很多的年轻人,为了表示“革命”,就殴打老子,揭发妈妈,对爹妈动辄训话。她只是将一张遮人眼目的“划清界限”的打字报贴在门口,然后悄悄地坐在妈妈身边,为妈妈编结衣服。并偷偷买了钱钟书喜欢的糖果,带给父亲。她学校里有人要斗校长,她就力劝大家,说校长是好人,从而使校长逃过一难。住处有一位老太,被造反派勒令扫大街,圆圆多方给予关顾,老太极为感动,后来就敦促她儿子追求圆圆,终于使圆圆成了她的儿媳。
 
《我们仨》里最动人的文字,我甚至感到不是杨绛写的正文,而是附录里圆圆写给父母的信。那是她得了脊椎癌后,仰躺在床上,翻身都有困难时,由照顾她的阿姨拿一块板让她垫着写的。有些文字甚至是在医院下了病危通知后写的。信里没有怨言,没有绝望,没有痛苦的呼喊,而是处处用好言安慰二老,甚至调皮地画上自己的脸谱。当我看到她临终前一周,自己都不能进食时,还挂念妈妈,支撑着写信告诉杨绛几个又简单又有营养的菜谱。从这些平常的文字里,我感受到圆圆那最诚挚的爱,最真切的情,最美好的心。
 
杨绛早就有写《我们仨》的念头,但没有动笔。圆圆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突然请求妈妈,让她来写《我们仨》,并列了章目,共十二章。那时,她已因癌症晚期而极度衰竭,但仍然勉力写了五章,直写到临终前五天!杨绛书后附有圆圆写的《我们仨》的手稿,从那纤弱的笔迹上,可想见她支离的病体。而那一丝不苟的标点,认真的择词改句,又充分体现了她坚强的意志和一生认真为人为事的精神,多么令人敬佩!可惜天不怜人,圆圆未满六十就辞世了,真叫人悲哀不已。

(2013/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