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路
文章来源: 落花飘零2006-06-02 21:16:13
我这次回国,最大的感受,就是复古。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旅游局,地方政府,突然发现自己土生土长,从来没有留意过的地方,原来都是宝藏,那长着青苔的石板,漏着雨的老屋,废弃的酒坊,都是资源,都是卖点,都应该好生发掘。于是乌镇,周庄,朱家角,西塘,一个个默默无闻的小镇霎那间声名远震,老百姓最平常不过的生活,就这样夸张地,做作地,过犹不及地曝光在全国旅游者的面前。现在又轮到了多伦路。

这条曾经是左联作家聚居的,弯曲狭窄的小弄堂,原本早就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突然之间红瓦灰墙地粉刷一新,各个作家的寓所被重新考证出来,挂上金匾,铸上纪念铜像。这本是件好事情,让后来的人,外来的人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走动过什么样的人。

但是问题是,这个只是一个途径,一种手段,真正期待的,是那炒作带来的升值,是那粉刷以后新店带来的利润。一路上都是或真或假的文物,将信将疑的游客和古玩店老板们的你来我往,让人远远看了就觉得反感,反而不愿意再走近去细细体会那建筑后面的故事。

我站在夕拾钟楼下,看着熙熙攘攘的游客们,一种文化的错乱,难以言表。

我很感谢设计者有这样的意图让我们领略了一幢幢无言见证了上海变迁的建筑群,但是真的如果是要保护文化,是要重掘历史,就静悄悄地展览这条街,而不是这样急不可待地投资回报。我们的城市,再怎样沉厚的底蕴,也经不起这样浅薄地掏澄。


一个浙江绅士在上海开阜的时候建造的小楼,现在被很多人家住着。

多伦路被确定为文化景点后,民居按照当时的风格进行粉刷。




以鲁迅的杂文集朝花夕拾为题而建造的夕拾钟楼,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因为这不是当初有的。


左联旧址,现在做了古玩店 ,昔日以文化出名,今日以文化作为卖点。

和鲁迅私交甚密的日本书店主,内山完造塑像

丁玲故居,还记得曾经几个网友激烈讨论过丁玲和木子美的区别,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