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和不回国---我的心情随笔
文章来源: tangxiaobaobao2006-11-02 18:14:42
 

     最近我在文学城看见一篇文章,写的是作者在移民加拿大以及后来回国的经历,我看了一下评论,大多数读者都在说作者因为自己在加国发展不好才回国的。我觉得对于这个问题,我特别赞同好朋友小馄钝大姐姐说的观点:国内好还是国外好呢,在哪儿都要享受和适应生活。我记得我特别想家的时候,小馄钝大姐姐和我聊好吃的东西,一开始我常常怀念家乡江南的美食,后来小馄钝说:不要老是想从前的美食,挖掘一下这里的美食吧。我写信给小馄钝,一口气写了好多澳洲的美食,小馄钝大姐姐说:真羡慕你呀,如果你能把这些告诉你的妈妈,她就会放心很多。那时候,我特别感谢她的开导,我觉得我常常会很感情用事,而且会把事情越想越复杂,其实有时候事情并非那么困难和复杂,关键是自己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对于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发展这个问题,我觉得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每个人也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关键是要用积极和努力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不管在国内也好,国外也好,只要你心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付出努力,一定会得到回报的,即使没有原先期待的结果,心里多少不会有很多的遗憾,毕竟曾经为自己的梦想努力过、付出过,这个过程已经很值得人珍惜了。那篇文章的作者在加国经历了风雨后,觉得自己还是适合回国发展,现在也是一家三口过着舒适幸福的生活。我想就算作者没有很好的适应加国的环境选择了回国,但是作为读者们我觉得理解和祝福远比不屑和批评好一些吧,如果我们可以说:“祝福你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那样作者心里肯定是感动的。
    
    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同理心,宽容和关怀才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情感纽带,尊重别人的选择也是尊重自己的一种方式,我觉得不管我们生活在何方,一定要做自己喜欢和想做的事情,这样人生才不会遗憾。我最记得我的朋友和我说的一个故事:朋友的一个姨妈非常富有,在美国
10多年来一直做房产生意,家住在美国富人区,自己却因长期操劳,衰老的比同龄人都要憔悴很多,后来这位女士学了绘画,她说:“人生真的很短,我人生前半部分一直为了钱而活,现在什么都有了,我却觉得我仿佛失去了一切,失去了10年的青春和梦想,知道吗?我特别讨厌做生意,特别厌恶,而我之前不知道人生应该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才会最幸福,而不是这些钱!我从小就喜欢绘画,我一直想实现这个梦想,可是我为了钱放弃了梦想,结果有了钱我才发现一点也不开心,失去了青春的时间和实现梦想的机会才让我那么痛苦和后悔!当我背起画板去绘画时,当我去画廊看画展时,我居然就像一个16岁的女学生一样兴奋和感动,我一定要为自己活一次,虽然迟了10几年,但是我现在就要实现梦想。”我当时听了这个故事特别感动,可能有人会说:“她有了钱才会这么说的”。是的,这位女士是非常富有后才说这些话的,但是我却相信她真实的情感,并且受到的启发是,一定要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和执着!

    在澳洲,我发现当地人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学科的,他们中很少有去念博士的,但是一旦念到博士的同学,大都是非常具有研究天赋并且是真正喜欢做研究工作的人,而且读书也非常的认真和勤奋,还特别具有创造性,生活中也不会放弃自己的爱好,游泳、游玩一样也不会失去,一点也像传说中的不认真和懒惰。在澳洲,你可以选择任何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的人喜欢每天晒太阳,不上学也不工作,拿着高福利享受生活;有的人喜欢做研究,读书;有的人喜欢读完初中就工作;有的人喜欢到处游学(到不同国家去上学和打工,为的是旅游和享受不同的文化生活);有的人居然爽快地辞去大公司的职务,为的是想休息一年,用赚来的钱来和妻子环球旅游
……..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到的新闻,这些新闻都是我在中国时从来没有听到过的,而且是大部分人也不敢尝试的事情,因为第一,中国目前还不具备澳洲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第二,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想过自己真正的梦想,很多人会很辛苦一生,也没有享受过让自己真正开心的心情,为了生活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或者事情。我最记得我做儿童发展观察员的时候,我们办公室主任是一个澳洲的白人詹妮弗女士,她自己是教育学硕士,可是她说她对儿子没有任何要求,她认为快乐是最重要的,只要孩子读书到14岁就可以了,如果他不想读书,想去工作,这也是一个好主意,一开始我听了她的观点大吃一惊。旁边部门主任来自香港的丽莎女士对我说,她的儿子至少也要名牌大学学士,之后的路他可以自己选择,从小生活在不同国家和区域的女士对待孩子今后的发展持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虽说香港是一个中西文化相结合的地方,但是在学历和学习方面,与中国大陆来的家长丝毫没有很大的差别,在澳洲华人家长给孩子学习各种乐器、绘画、舞蹈等等,还有给孩子们上各种精英补习班,澳洲各精英学校(相当于中国的重点中学)几乎都是华裔子女的身影,以至于澳洲当地人的极度不满,甚至提出对华裔进入精英中学需要有门槛或者限制,结果政府以会造成种族歧视的争端问题而结束。华裔家长牺牲自己的快乐去陪伴子女学习、补习;澳洲家长为了享受全家的快乐带着孩子们去海边或者森林里冲浪、游泳、骑单车、爬山、烧烤,野餐…….唉!现在的澳洲的华人家长依然和国内的家长一样辛苦,甚至有过之而不及,他们放弃了自己所有的快乐去培育孩子,大多数澳洲华裔的孩子们如同国内的孩子一样上着少年宫和奥林匹克数学、语文,非常辛苦而且大多数孩子非常优秀。华裔家长忽视自己和孩子的快乐,但是当他们看见子女优秀了也就是他们一辈子的快乐了;澳洲的家长觉得首先是自己应该快乐,而子女他们自己快乐了,他们也就随之快乐了。完全是不同的想法,虽然澳洲的家长也为子女的优秀感到骄傲,并且经济好的家庭也会送孩子上好学校,但是他们不会勉强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而且大多尊重孩子的想法。
   
     我有一次到朋友家玩,朋友叫孩子表演钢琴给我看,可是那个男孩子很抵触地说
;“我不喜欢弹钢琴,我不想表演。”朋友非常尴尬,无奈地对我说:“你看我花了那么多钱让他学钢琴,他还这样,没办法。”我说:“孩子喜欢什么呢?”朋友说:“他喜欢的无非是足球、游泳,这些有什么用,可以表演吗?每次我累得要命,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了,现在有条件的谁不学钢琴。”我看着这位朋友,不禁为她和她的孩子感到难受,孩子和妈妈的脸上都明显的表现出痛苦的表情,唉,如果这位妈妈能够带着孩子去参加学校的足球队,在场边为儿子加油,那么呈现出的画面一定是幸福而又激动人心的,本来朋友想让我劝孩子努力学习钢琴,甚至想换老师并且希望我来教她的孩子钢琴。可是,我不希望继续让母子俩人都痛苦,我和朋友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可是我也不能强迫朋友接受我的观点,只能慢慢和她交流了。

     我从很多事情中看到,澳洲第一代的华裔家庭还是和国内的教育方式没有很多的差别,我想这不能完全否定这些家长的价值观和美好希望,但是我认为一切教育和美好的希望都要符合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心理需要,否则会带来双方的压力和痛苦。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有什么比孩子的身心健康还要更重要的呢?但是我还是很体谅第一代的华裔家长的苦心,所以如果遇到他们的心中的困扰,我一定都会尽力疏导和建议可行的且适合孩子身心健康的教育方法。但是,究竟有多少家长会理解呢,我不知道,但是我会努力的。因为我相信,只要努力了,就算结果不是所期待的那样,但是我还有时间,时间和诚心会改变一切的。

    最后我要感谢文学城所有关心和鼓励过我的好朋友:田田、小豆沙、园子、
liu、鱼大叔、hy3,心远、美丽的秋天、馄钝姐姐、翩翩公子、如果爱、彩云满天飞、小猪妹、笑天朗、夏蝉歌………..(原谅我不能一一提及)谢谢大家!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欢迎大家畅谈国外的经历和想法,谢谢!最后祝福所有的朋友,不管大家身在何方都要拥有幸福和快乐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