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可以休矣
文章来源: 悟空孙2012-10-01 11:22:12

中国社会历来有崇尚权威的传统,而“大师”“泰斗”这样的桂冠,自然成了“权威”的代名词,谁拥有了它,谁就有了这个领域内绝对的话语权。

然而,“大师”,尤其是“国学大师”究竟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不敢贸然定义“国学”,只知道它和“博大精深”有关,自然谁能掌握“博大精深”的学问,“大师”的帽子也是当之无愧的。

可是虽然有人学富五车,却也是不敢妄然接受这顶桂冠的,比如季羡林。倒是一波接一波的崇拜者们,像是发奖状一样地把“大师”的帽子送来送去,把一个好端端的人,变成了神,捧上了神坛。当然,捧得越高,摔得越惨。

南怀瑾先生作为一个钻研传统文化的修行者,值得我们关注与尊重,他的辞世,也无疑是文化界的一个损失。

至于南先生的辞世引发的新一轮的“大师”崇拜风,叫人十分不解。

为什么我们不多关注一下南先生究竟有什么著作和思想?他说过什么,做过什么?他头上的那些光环和高帽子并不是我们顶礼膜拜的理由。

我自己是以一个批判者的眼光来质疑“国学”的,我甚至怀疑许多人是披着“国学”这件绚丽的外衣,自己把自己推上神坛的。 至于“国学”是不是皇帝的新装,我们不需要一个小孩子来告诉我们。

虽然“国学”不能说都是糟粕,但是我赞同王朔的话:“中国落到这个地步,百年积弱,传统文化功莫大焉。现在讲振兴,也不能靠这副药。把人活活吃死过的药,想治病想强身你还敢再吃它吗?……这是我从小就融在血液中的价值观,要什么不要什么,那是读了多少优美的古典诗歌也不改初衷的,要说信仰,这也是一种信仰吧。 “反智”、“反文化”反的都是中国式的装孙子,“粗鄙”正对中国式的假正经。平常,有时也许我会忘了自己姓什么,屁股扭来扭去,但传统文化一出来,立刻就有一个自觉的警惕:这孩子乔装打扮之后又来了,一定要站到它的对面。”

于是,有一种极端的说法就是:一切国学大师都是江湖骗子。

再严谨一些:一切自封的和自己欣然接受的国学大师都是江湖骗子。

在中国,真正的国学大师在我看来只有一个:鲁迅。讽刺的是,鲁迅却是为“国学”掘墓的人!

在中国,属于科学范畴的“学”是非常匮乏的,我们这个据说是最重视“心”学的民族却没有创立心理学,几千年的中医在心理医学上也是一片空白!

我们唯独不缺的是“国学”和一大批前赴后继,层出不穷的“国学大师”。这些“大师”的帽子一个比一个高,袍子一个比一个华丽,但鲜有人具备勇气去掀开袍子的一角去看个究竟。汤一介、翟鸿燊、文怀沙这些“国学大师”的名字近年来如雷贯耳,但是你只要仔细听一听他们说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你就不能不要一种说出“皇帝新装”的冲动,说他们是江湖骗子算是客气了,那个文怀沙简直就是一个流氓加无赖!

于丹?咱别浪费时间说她了。咱要感谢她对于这个热衷娱乐的社会所作的贡献。

不得不再说说南怀瑾,本人不敢对逝者不敬,只希望硬币的两个面都能呈现在阳光下,当一个人的肉体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之后,其灵魂应该是一个真实的being,而不是一个可以继续忽悠活着的人的幽灵。

纵观南先生一生,能如此孜孜不倦地研究古籍,儒释道无所不涉,实在令人敬佩。但是一旦有了“大师”的称号,自己的所作所为和一言一行就必须接受社会价值的检验。至少,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必须有高出一般标准的严谨的事实和逻辑推理。

这一点上,南先生的著作是有所缺失的,因此南先生也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人物。其中,张中行先生对于《论语别裁》的质疑和方舟子对于南怀瑾歪曲爱因斯坦的揭露,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更客观地看待“国学大师”的本质。至于擅长骂人的李敖更不客气:“南怀瑾在我看起来,根本就是个骗子!”  

无中生有的谩骂是不值得提倡的,但是对于事实的揭露和分析,却是评价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下面这些传说究竟是否有事实依据,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男女混居阴阳双修的问题、男人的精液有七种颜色的问题、奸污女学员的问题等等。

南先生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希望那里没有人时间的种种污杂,希望南先生能在那里继续静心修行。

对于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中国人来说,中国文化的振兴和发展,首先要扔掉“国学大师”这顶帽子,民众也要自我开启智慧的大门,多向前走去追求真理而不是老是回头翻腾老祖宗的百宝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