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方
文章来源: 明亮2008-01-06 17:50:52


在家里收拾东西,发现了一个魔方。颜色早已经扭乱了,中间一个颜色贴面还掉了,象是被别人敲掉了一颗牙,黑洞洞的,咧着嘴。 

这个魔方,我记得小时候,有些天才儿童,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就把6个面都对全了。而我当时,把一面弄全,就已经很自豪了,往下我是怎么都不会了。我去请教那些天才儿童,他们不告诉我。后来,有一天,发现武林秘籍流传到江湖上了,那些魔方解法传抄在一些皱巴巴的纸上,上面左右划着箭头,顺时针逆时针的,还有一些方块的图案。我也抢过来看了看,觉得枯燥之极。但是我知道,只要按照这上面的步骤,不管怎样,最后都能把六个面都对出来。我于是很快就对这个玩具没有兴趣了。我一直对有特点解法的东西兴趣不大。我如果乐意,我自然会把这些都对出来,只要我把那些图案和步骤记得滚瓜烂熟就可以了。于是,在别的小朋友可以几分钟之内把魔方转出来的时候,我一次也没有把这玩意对全过。

与魔方相比,我更喜欢玩华容道。我那年暑假在舅舅家度假,大人们已经不停地在厕所外面敲门了问我到底怎么了,我才拖着麻木的双腿出来,手里拿着那个华容道,说是已经弄出来了。 不过也就弄出过一两回,我就又没兴趣了。

现在这个出现的家里的魔方是过去的一个朋友送的。因为有时,我会貌似很聪明,会算或者喜欢钻研一些智力问题。朋友理所当然地想,我这样的,应该喜欢玩魔方的。也加上当初到美国的生活实在无聊,接到这个魔方后,我不得不再仔细研究一下,到底如何转出六面了。当时那谁还曾经教过我,虽然他也早就对不出来了。不过他还依稀记得,应该对两层,对完两层以后再在底面对十字。“有口诀,知道口诀就一定可以了。” 我们就一起转这个魔方。

今天我又对着这个魔方,照了网上的口诀玩这个魔方。看口诀的时候,还是稍微研究了一下这其中的道理。后来发现,其实道理也不是很难。如果玩熟了,那些口诀不用记的,因为是有道理有逻辑的。比如,我觉得第一层对好后,第二层对的时候,后来可回旋的余地其实越来越小,此时就一定要记住怎样保护以前已经转好的图案,在另外的空间腾挪。所以越到最后越难,虽然只剩下最后一层,可要转好多圈,才能转对。 

好像我们的人生,开始你随便拧吧,稍微顺着走,就能拧出个比较整齐的面。等拧第二层就难了,不是那些方块不就范,也不是你不知道该怎么拧。而是你不能象拧头一面的时候那么随意了。那已经拧好的面,不能随便给打散了。要不,就会前功尽弃,白拧那么多年了。于是这日子也越过越难,这个不能碰,那个不能丢,剩下腾挪空间也窄了很多。那么多的东西压着,又没有足够的智慧,知道该怎样调配腾挪,于是到了后来,不敢动,不敢拧。于是我们人生的图案,仍旧是凌乱的散落着,不成型不成面。

据说魔方一共有4325亿亿种变化,这么多种变化,这么多种选择,要走多远转上多少圈,才可以六面整整齐齐闪亮的圆满呢。  可惜人生的魔方没有口诀。也许有口诀,一定写在哪个年代久远的地方,还加了密码。或者就是没有加密,但听上去那些口诀也会无比乏味,比如每天要吃饭,要生孩子,多睡觉等等。 

我后来好不容易在底面对出了十字,这时在去看口诀,上面列了8种可能。我看了,我的不是上面任何一种。这个解释是,如果你不是上面8种可能的图案,你的魔方一定被装拆过。嗯,聪明的可以接着转魔方,笨的呢,可以把这个烦人的东西拆了重新装一遍。这总可以了吧。


小知识:
魔方是匈牙利布达佩斯建筑学院鲁比克教授在1974年发明的。当初他发明魔方,仅仅是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增强空间思维能力的教学工具。但要使那些小方块可以随意转动而不散开,不仅是个机械难题,这牵涉到木制的轴心,座和榫头等。直到魔方在手时,他将魔方转了几下后,才发现如何把混乱的颜色方块复原竟是个有趣而且困难的问题。他灵机一动就想到要把这个作为玩具大量生产。果真,魔方发明后不久就风靡世界,人们发现这个小方块组成的玩意实在是奥妙无穷。       

目前世界上还原3阶魔方速度最快的是日本人Shotaro Makisumi,他被魔方界的人昵称为“Macky”,他在比赛中的平均速度一般是在13秒左右,最近几年的大赛冠军尽被他收入囊中。 

(我13秒也就刚刚能把魔方看清楚拿手里。他已经都纵观全局一步拧到位了。人和人不能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