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陈丹燕的欧洲《木已成舟》
文章来源: 明亮2007-04-23 17:43:34

春光中,在流水傍边,读了陈丹燕的欧洲《木已成舟》。

我以前没有读过她的其他作品,这部书,非常唯美。适合在这样一个春天洒满阳光的下午,春风徐徐吹来,抚摸着肌肤。阳光晒在头发上,热热的,摸上去如同缎子一般。自己就好像那些勤快的主妇洗干净晾晒在阳光下的洁白被单,清洁芬芳的舒展开来,吸收着太阳香。然后随着她的精美笔触,去浏览欧洲的艺术,那些雕像,那些音乐,那些图画,还有那些街道,那些咖啡馆,那些老屋。她随时随地的变换穿插进上海的弄堂,家乡的回忆,那些敏感的心绪,书中名画的照片,淡淡的,缓缓从书中流淌出来。欧洲,就这样变得触手可及,那些灵魂不知转落在何处的伟大的艺术家们,也一个个从时空里转到眼前,看见了他们的情愁与不羁。

我摘抄一些我喜欢的里面的句子和段落。

这节出自“你看 你看 从前的脸”

“ 菲利普。里皮在十五世纪画的圣母,脸上洋溢着清秀的处女气息。她象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子,那样安静,规矩,秀丽,可自己并不晓得,只是守着一颗干干静静的心,等待着命运。”

“一定也在家里学习绣这样的花纹,配上那时候流行的丝线,金色 的、酒红色的、浅绿色的、灰绿色的、银色的。她也许坐在长长的窗前,绣上整整一下午,像一粒干净的水滴。里皮也是一个安静的人,他生在翡冷翠,死在翡冷翠,像一棵橄榄树那样一动不动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如今,在翡冷翠的大街上看不到这样的脸了,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了这样的心,也没有了供这样的心长大的安静”。

看完这段话,我一个下午都非常非常安静。是心里非常安静。美丽的文字和画面就是有这样的效果,让人忘却了尘世,进入了一个艺术的纯粹的世界,那里时光都是静静的。

她写道:“那一次,我在咖啡座里好好地发了一阵呆,然后在明信片上写下一句话:

“我看到了从前最美丽的脸。”那些安静和清秀的脸、优雅和天真的脸、静穆和神秘的脸、甜蜜和诚挚的脸、温婉和安详的脸…… 带着一种我们不熟悉的神情,和乌菲齐时代那样沉着和古典的世界观。”

那些沉着和古典是在这个忙乱的唯物的世界里面,渐渐消逝了。“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了这样的心,也没有了供这样的心长大的安静”。

这节出自《葡萄酒瓶子里的智慧》

“现在到波罗尼亚去的人,要是参加过在老宅子里的晚会,总不容易忘记那里殷实温文,不像翡冷翠那样奢侈,也不像 罗马那样霸气的老宅子。把着一杯干邑酒,在春风沉醉的晚上,在老宅子细砖密密铺起来的楼梯上走下去,下面是长着柠檬树和柏树的庭院,那里有轻轻的笑声传 来,跟在撞在石头上的水声里,干邑酒在舌上涩涩地香醒了所有的味蕾,浮生之乐,醺醺拂面,这是在意大利常常能感到的醉意。 在波罗尼亚,可以这样清秀而且清洁地醉着生,梦着死。”

“那个画家,叫什么 ? 已经不记得。不是米开朗琪罗,不是达 · 芬奇,不是波提切利,不是卡拉瓦乔,不是提香,也不是拉斐尔,是在这么响的名字里让人总也记不住的意大利名字。这个人,他一生在波罗尼亚住,一生就画那么几个玻璃瓶子,装冰酒的,装果汁的,还有装葡萄酒的,那个最小的,也许是装番茄沙司的,还是过去的老式瓶子。安安静静的玻璃瓶子,在不同的光线下,在不同颜色的背景下,在一个人渐渐老去,渐渐平静下来的几十年里,表达着它们的安然,自爱,希望和欲望,小小的迷醉与克己的安分,以及在岁月流逝中不能言喻的欣喜与嗒然若失。不是上帝、圣母、耶稣、天使、最后的晚餐,和世界的末日,也不是从海里诞生的维纳斯,也不是圣家族,或者是欧罗巴的被劫,都不是,而是一些用过的瓶子,瓶子里装着一个波罗尼亚人微醺的生活,和一个心思清明的人对自己生活亲昵的爱恋。”

我于是又觉得自己变成了那些瓶子,装过冰酒,现在装着水,干净的纯水。

她是这样写莫扎特的,“他从来没有让生活战胜自己优美的曲子,他从来不肯被日常生活弄脏,于是他的音乐里从来不缺优雅和谐戏,也许也可以指摘他对待生活是如此的鸵鸟,其实,他比贝多芬对生活的大举控诉,要更坚忍,他的精神象钻石一样,是小小的,奢侈的,华丽而坚硬的一粒,让人不忍心迫他说出自己生活的真相。”

这样的钻石,有谁又可以不喜欢?

这本书是典型的小资书。有些古旧的泛黄的老照片的气息,可依旧很精致很美丽。如果有个好天气,又不用思考生命的哲学问题和柴米油盐,就可以翻开来,读一读,神游于那些名画,博物馆中。周日的下午,我就这样在阳光水影中蹉跎了。






照片是我去看书的美丽的小湖和我喜欢的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