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因为我爱 - <<不能讲的故事>> 自叙 (2)
文章来源: 虔谦2007-11-17 14:34:36


尽管后来我的思考和理解拓展了许多,  但是“不能讲的故事” 这个题目她最初是来自文学城原创坛的谈网恋活动. 当时我想, 网恋? 这个能谈吗这个? 因为网恋里包含许多个人美好的却可能是非常隐私的情感.  进而就想到了 “不能讲的故事” 这个词语.

我本来是喜欢写诗歌, 散文, 童话, 杂文什么的, 把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放在博客和别人分享.  自从脑海里有了 “不能讲的故事” 这个词语后,  很自然就想, 为什么不写部小说,  把自己的所爱, 所追求, 所理解, 所坚持融入小说里呢? 

有了这个念头后颇斗争了几下, 因为一但写了小说, 我便没有多少余力写诗和散文了; 另外, 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写得好
.
最后下定了决心,  我认为, 不论从形式, 从内容, 都值得去闯.   形式上, 从来没有写过中长篇小说; 内容上, 从来没有写过性以及三人关系.  “不能讲的”, 值得我去大胆的讲讲.

说到小说的内容, 她的胚胎源自我的一首没写完的叙事诗.  在那首叙事诗里,  女主角最终是拒绝了男主角的爱, 因为她不愿意另一个女人受到她受到过的苦痛: 和另一个女人分享同一个男人.  女主角最后是在风雪中躺下….

演绎成小说的过程中,  我在芦花身上注入了许多诗里所没有的力量和光彩.  这力量和光彩来自芦花一身的美德.

芦花这个人物, 她最基本的美德就是她的善良.  不论是对婆婆, 对桂花, 对秀月, 还是对美玲.
她的善良表现在她的处事上, 她所说的话,  她的自我克制, 表现在她更多的想到别人, 想到怎样才能不伤害到别人.  这样的美德出现在一个自己被命运如此蹂躏伤害的人身上, 就格外的具有撼动人心, 净化人性的力量.   细心的读者应该还记忆犹新, 芦花在昏迷之前特意对长河和阿牛说的一句话: “这辈子, 我很高兴.” 她对自己的生死有所预感, 她不愿意自己走了之后长河和阿牛为她心伤或者有遗憾之感.

芦花的另一个美德表现在她总是以柔和和温顺面对苦难和逆境.  这不是逆来顺受, 而是一种不怨天尤人的人生态度.  不论是桂花进门,  被贬石头村,  被石伯遣离, 还是与长河生离死别,  自己在艰难年代里独自承担起家庭重任, 还是文革中的各种折磨…. 态度反过来决定人生的轨迹.   不难想象, 假如芦花整天抱怨命运,  自暴自弃,  她的一生又会是怎样.   芦花的态度最后使柔弱的她实际上掐住了命运的咽喉,  从最悲哀消极的命运中活出最美丽动人的人生.

最后, 也是我最称许的, 是芦花对爱的坚贞, 这份坚贞说穿了就是一种信念.  有了这信念, 人才有脊梁, 才站得起来. 才能经受得起生活所给的各种绝望的挑战.  芦花这种对爱的坚贞, 表现在对阿牛的情感上,  更多的, 是表现在她对长河和对自己妈妈的爱以及对这爱的期盼和坚守上. 
长河之前, 芦花的爱是不成熟的,  她还只是个少女.  她嫁给阿牛是相对被动的.  这里头并没有有如她和长河间的那种激动, 交流和交融.  不成熟的, 相对软弱的她,  还怀揣着对命运的各种恐惧.  她对阿牛的等待,  还相对的停留在单纯的希望有个家, 有个归属, 有个庇护那样的层面上,  她对阿牛的情感, 也更多的是类似 “一日夫妻百日恩” 的情况.
和长河的相遇和感情互动使芦花真正的成熟,  她懂得了爱, 懂得了自己真正爱的谁, 懂得了爱的本性等等, 也使她最终能够经受得起42年漫漫等候.

母爱是人生之始, 芦花对母爱的渴望和坚信,  构成了她深厚坚实的人生根基.  这个根基的力量和影响, 以那只布鸟为形象代表,  贯穿了小说始终.  小说以芦花离母开始,  以芦花和妈妈重逢结束,  母女情深,  善和爱的力量终于将小说推向她感天动地的高潮.

我写, 因为我爱.  我写芦花, 因为我爱她,  她的身上, 寄托着我的许多理想, 情感和追求.  芦花以她最朴素无华的人生言语,  以她深重的苦难中仍然不变的金子般心灵,  向我展示了我所一直想要拥抱的那样一个童话世界.  我不去追逐时髦, 我坚信人间最永恒的, 最美好的一切, 其实也是最简单最朴素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