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间】第53期|华新民625
【编者按】
曾经有那么一个年代,同一个系同一个年级的同学,同时毕业离校,毕业文凭却产生了多种不同的版本。发证的年份跨度达三十年,签发文凭的校长跨度达几任。本文作者的讲述,为那个“艰辛探索”年代里的科大历史作了一个小小的注脚。
我的一张"假"文凭
华新民625
1968年7月是我们625(近代力学系62级)毕业[
阅读全文]
【科大瞬间】第52期|胡天华818【编者按】八十年代初期高考生对理工科趋之若鹜,而科大学生的录取分数往往雄踞各地榜首。合肥当年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吸引力欠佳。科大的招生老师为了能把最好的考生招到合肥,往往会在各地之间的招生专业上微调,尽量满足同学的要求。科大学生虽然是来自各地的顶尖学生,但并不都是传统上的"书呆子〃,而是生性活泼有时还会调[
阅读全文]
【科大瞬间】第51期|邵帅10华罗庚班
【编者按】即使是在那个百业凋敝的时代,中国还是有绝世奇才。他们的才智学识足以让他们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勤学善思的秉性本可让他们励精致远。遗憾的是,由于莫名其妙的原因,他们竟然为体制所不容,只好不时透过玻璃天花板,无奈地仰视那可望不可及的象牙塔顶。曾肯成教授就和那一代生不逢时的学者一样,生前或许从未[
阅读全文]
《科大瞬间》第50期|李尚志651
【编者按】
本文内容系作者李尚志接受《中国教师报》采访时,对记者提出的十个“考题”交出的答卷,如同十幅自画像。作者的答卷不像高考作文,而像数学建模竞赛论文,在考题之外做了答案。
我的自画像
李尚志651
乘飞机到外地讲学。飞机开始下降,机上广播让收起小桌板,调直座椅靠背,关闭笔记本电脑。我把手机设[
阅读全文]
【科大瞬间】49期:在合肥过年
蔡建文799
在科大生活了五年,只留在合肥过了一个年,那是八零年大学一年级时第一次离开家过春节。当时的寒假只有两周多一点的时间,从合肥到广州火车要绕道上海走三天两夜。而上海到广州那一程还很可能签不到座位,在硬座车过道上站二天一夜可不好玩,算下来不值得跑这一趟。那年头坐飞机是特权阶层的专利,平民百[
阅读全文]
原创:陶李8112,刘扬815
科大瞬间第48期
寒假之前
陶李8112
在上大学之前,我没离开过家。第一年经常想家,想家时就写信,有时候一周写两三封信。第一学期的后期,就一心盼着寒假回家。第一学期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当中,就要过元旦了。记得1982年的元旦晚会办得很热闹,班长张树新同学报幕的气势让我深感震惊!当时就觉得此人不是等闲之辈。后来她果然担任[
阅读全文]
【科大瞬间】47期|刘明8211
【编者按】
中国理工大学生的人文知识相对短板,是不少理工学生兴中的遗憾。但是有些理工才子才女早就意识到,可以通过博览群书来进行自我人文教育,从而提高人文素养。本文作者也是如此。他主动留校过春节,把宝贵的寒假时光利用起来,对自己进行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心灵洗礼。
离家过年是孤单的,但孤单并不意味着孤独。作者在白[
阅读全文]
【编者按】
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是与社会上各行各业精英人士接触和交流非常集中之地。精英人士也十分愿意去大学举办演讲、与大学生对话,一是因为向充满朝气的大学生传授成功的人生心得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二是因为代表着未来的大学生是社会上更容易接受并欣赏精英人士的一群人。这些精英在大学的一场演讲或对话,会给大学生播下一颗成长的种子[
阅读全文]
【科大瞬间】《人物专辑》第2期
|作者:李淑娴
1986年方励之在德克萨斯(Texas)作科学演讲。(李淑娴提供)
【编者按】方励之(1936年2月12日-2012年4月6日),天体物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方励之于1956年从北大物理系毕业后,旋即加入中国核反应堆研究项目,任实习研究员。1970年起,方励之先生率先开展相对论天体物理及宇宙学研究,创建了中国高校首[
阅读全文]
原创:潘荣华李尚志
第45期
【编者按】
如同职业球队十分倚重专业球探,教育界的伯乐也非常重要。在教育界,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两者之间,前者往往难度更大。培养人才毕竟有章可循,而发现人才却会受主观因素影响,而且因为需要在短时间内从众多的候选人中做出取舍,难免有遗漏偏差。
怎么样才能有效地发现人才呢?是考察关键的资质和能力,还是参考已[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