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博文
(2012-03-09 19:27:50)

葱花一:娇气大学一年级一进校就是军训,我们那时有个女班主任Q老师和一个男辅导员L老师,两位都是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Q是某师大毕业的,L则是本校毕业留校工作的。记得军训时每天都要早早出操,军训结束后,早操也是学校要求的,只不过比军训时的出操时间晚一点,也短一点。同宿舍一位Z同学有痛经的毛病,有两天疼痛难忍,就没去出早操。L老师那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9)
(2012-03-02 21:12:48)

儿子今天回家比平时晚,他说自己放学后去同学家玩了。我问:“去哪个同学家了?”“去Dara家了。”Dara让我想到“Dora”,那个学龄前小姑娘喜爱的卡通人物。“Dara不是女孩吧?”“当然不是,Dara是来自非洲尼日利亚的男孩。”“你们有几个小朋友一起玩呢?”“四个,还有Leo和Mohammad.”
儿子说的这两个朋友一个来自厄瓜多尔,一个来自埃及。我们住在大学附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6)
(2012-02-26 14:45:03)

我刚到美国时女儿还小,赋闲在家,曾照看一个和我女儿差不多大的美国孩子Alex。David和Kate是Alex的父母。他们第一次到我家“面试”我的时候,我以为David是拉丁裔,他个头不高,黑发,有点卷,肤色不像白人,Kate倒是非常典型的美国女性。我第一次去他们家,他家的布置有点让我意外:客厅里有两幅中国的花鸟画,还有一个中国风十足的屏风。Kate看出了我的不解,告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5)
(2012-02-23 22:20:47)
人生的春
----节选自池莉的散文《熬至滴水成珠》有一种春,是无法守候的。这就是人生的春。人生的春往往与年龄没有关系,却只是一种苏醒。这样的苏醒,如偏僻乡村篱笆上的野玫瑰,花朵开得烂漫,意象上却单单只有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不要以为意象上的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容易得到。更不要以为有了偏僻乡村,目的就八九不离十了。不是的。这种意象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9)
(2012-02-19 20:30:50)

君子日三省乎己。我达不到君子天天自省的要求,不过偶尔为之还是可以滴。今天是星期日,而且确实有三件事触动我,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日三省乎己”吧。其一:以身作则早上做好早中饭,自己端着饭碗就坐到电脑边,因为有个感兴趣的东西在做饭前没看完。没想到没过几分钟,女儿就来到我面前,义正词严地说:“妈妈,你连我们在用电脑时喝饮料都不允许,你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2)
(2012-02-18 00:27:04)

尼克斯队居然赢了湖人队,让人惊讶横空出世的林书豪。上周末儿子让我和他一起看Lin进球的精彩回放,JeremyLin怎么这样出色?这样优秀的球员怎么会被埋没了这么久?接着又看了一段他在湖人队比赛之后的采访,他的谦逊和平和更让人无法不喜欢这样一个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年轻人!儿子去年夏天竭力让我跟他看一个“如何上哈佛”的视频,好像他从那时就喜欢上了Jer[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2012-02-11 22:08:11)

女儿在她的房间做她的中文作业,问我什么是“改革开放”。因为她的中文课本里有一篇叫“逛外滩”的课文,提到上海外滩的历史,又提到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变化很大。我跟她解释:“中国一度闭关锁国,很封闭,外国人到中国和中国人到国外都不是一件容易事。后来改革开放了,中国才开始打开国门,中国人也开始走出国门,看到外面的世界。举个具体的例子吧,[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9)
(2012-02-06 07:40:52)

刚到美国时,女儿还小,“赋闲”在家,曾经Babysit一个美国孩子Alex。Alex的父亲David经营一个花圃,母亲Kate是在读博士生,每周我会去他们家三个半天照看Alex。Alex比我女儿小两个月,刚好女儿也可以有个玩伴。不久,自己怀了老二,就不再做Alex的babysitter了。不过因为这段经历和Alex的父母成了朋友,Kate之后也经常带Alex到我们家玩。Alex过两岁生日时,Kate特地到我家,给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0)
(2012-02-02 07:42:40)

昨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和其他实验室的几个学生闲聊。Wendy来自香港,她说起一些香港的过年习俗,旁边的Tracy也跟着侃侃而谈。Tracy是今年刚来的学生,我们第一次见面时,她介绍自己来自菲律宾。我问Tracy,她如何知道这么多关于中国的事情,Tracy笑着说:“我是在菲律宾出生的华人。”Wendy立刻跟了一句:“原来你是PBC!”“对,我是PBC(菲律宾出生的华人),不过PBC听起[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8)
(2012-01-30 22:25:49)

收到国内朋友的农历新年问候。朋友在电邮里写道:家里老人们体恤政府,早早从老家来到北京,没有给春运添堵,就在北京团圆了。有了老人在,品尝到了很多家乡美食,整天琢磨着这顿,念叨着下顿,饱食终日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朋友电邮的最后一句是:你那儿有年味儿吗?这一句“有年味儿吗?”让我感触良多,勾起了很多以前在国内过春节的回忆,从回忆中找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3)
[<<]
[76]
[77]
[78]
[79]
[8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