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墙的历史 (摘自Wikipedia)

来源: 2007-08-09 05:16:24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以下摘自Wikipedia,应该比较完整了。



  兴建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为1264年营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设计时曾参照《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记载,规模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完善。

  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明朝将军徐达攻陷元大都。由于元顺帝不战而逃,城市未受到破坏,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但是由于城池过大,不利于防守,于是徐达决定将北城墙向南移2.8公里,放弃城北的城市建设预留用地。同时用城砖将城墙外侧包砌起来,以提高其防守能力。

  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于1402年夺得帝位,于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1406年(永乐四年),开始筹划迁都北京,相继建成皇城、宫城,同时将南城墙南移0.8公里。

  1436年至1445年,明英宗对北京城墙进行了第二次增建,将城墙内侧用砖包砌;开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门城楼、瓮城和箭楼;城池四角建角楼;城门外各立牌坊一座;护城河上的木桥全部改为石桥,桥下设水闸,河岸用砖石建造驳岸。整修之后的京城周长45里,形成了极其坚固的城防体系。在京城远郊建设了皇陵以及昌平城、拱极城和内长城等防御设施。

  北京城建成后,曾多次面临蒙古瓦剌部的入侵,1476年(成化十二年)提出在京城外加筑外城的建议。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在内城南面加筑外城,形成北京城池的“凸”字形格局。由此形成的北京城布局此后一直延续了近400年。


  城墙的拆除

  在明朝和清朝时期,非常重视对北京城墙的保护和修葺工作。城墙上不得任意增开豁口,城楼、箭楼、雉堞、墙面砖体如果发生破损、塌陷和酥裂起鼓,都要及时进行维修。直至1900年,北京城池仍保持完整。1900年义和团之乱时,英国军队扒开永定门东侧的外城城墙和天坛坛墙,将京奉铁路(京沈铁路)的终点由城外马家堡延伸至天坛内(英军和美军司令部所在地)。这是北京城墙第一次被扒开豁口。1901年,英军又将铁路终点东延至正阳门东侧,即后来的正阳门东火车站(前门火车站),以便使馆人员在战乱时乘车撤至天津。此外英军还将东便门南的外城东城墙扒开,修建了东便门至通州的铁路支线。

  1912年至1949年期间,北洋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和华北维新政府都对北京城墙进行了小规模的拆除和改动。为方便交通,在城墙上开辟了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等通道。皇城城墙除南面和西南面保留一段外,也被陆续拆除。到1949年时,北京城池的总体布局依然保持完整,大部分城楼、箭楼也保持完好。

  1949年以后,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但此后中共政府认为北京城墙妨碍交通、不利于城市规划,因此决定将其彻底拆除。北京城墙的拆除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外城城墙被彻底拆除;内城城墙从1953年开始陆续拆除,至文化大革命期间修建北京地铁,内城城墙被彻底拆除。

  当时关于拆不拆城墙的问题双方争议十分激烈。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保留派认为保留城墙、开辟公园,可以美化环境,城内外交通问题只需多开几个豁口就可解决。此外北京城池的西段城墙在永定河泛滥时还可以起到防洪作用。主张保留城墙的人包括红学家俞平伯、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苏联专家团等。但迫于强大的政治压力,这派的声音被压制住。“大跃进”结束之后,全长39.75公里的北京城墙的外城已被全部拆除,内城拆除一半。

  进入60年代后,中苏交恶,战争一触即发。北京地铁的修建被提入日程。1965年7月1日,北京地铁开始建设。当时修建地铁采用开挖明渠然后加盖覆盖的方法,施工路线所经过的地区,地面建筑全部需要拆除。考虑到居民拆迁、占路施工等问题,因此地铁东段(城区之内)的路线大部分沿着北京内城的城墙基址。

  地铁一期工程拆除了内城南墙、宣武门、崇文门,全长23.6公里。二期工程由北京站经建国门、东直门、安定门、西直门、复兴门,沿线拆除城墙及城门,全长16.04公里。

  至1979年下令停止拆除残余城墙、并保护遗留城门时,北京城墙遗存的只有北京站南、内城东南角楼以北和西便门附近三处内城城墙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