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能否成为“储备人才”

来源: 2012-03-27 12:22:4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375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 ] 在 2012-03-27 12:42:45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海归”能否成为“储备人才”

来源:羊城晚报 曾璇、文茜、黄楠 发表时间:2012-02-26 16:35

回顾中国百年留学史,留学生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相连。很多早期的留学生,都成为中国各领域的开拓者、奠基人,也不乏对国家和民族有卓越贡献的功勋人物。相比之下,如今的留学生素质则令人感觉“打了折”。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实社会环境的变化是留学生难以真正学有所成的关键原因。第一、第二轮的留学潮(清末以及民国期间),留学生学的大都是基础学科, 如胡适学的是哲学、钱学森学的是航空工程、钱钟书在剑桥读英国文学、竺可桢在哈佛学气象……这样的专业放在今天的中国,回国后变成“海带”的几率相当大。 因此,现在的留学生多是选择金融、管理类“实用型”学科,调查显示,有近六成的“海归”选择的是此类专业。

从1978年到2011年,中国用30年时间积累了200多万名留学(归国)人才;而下一个30年,这个数字可能累计超过5000万人,这个庞大的群体,能否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真正起到积极作用?

相当多的“海归”并不以“人才”自居。“海归”冯大树目前就职于一家“雅思”培训学校,谈到这一代“海归”的影响力时,他对记者表示,民国时期能出 去的都是国内的精英,如考取英国庚子赔款的公费留学生,是经过层层选拔、综合素质都是出类拔萃的。“现在不一样了,家里有个几十万元就可以送孩子去。而且很多孩子也确实是在国内读不上好大学,才选择出国的。” 冯大树说,留学生没有了筛选过程,更像是一种自发行为。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认为,这一轮留学潮的影响力以及“海归”的竞争力,将在约十年后显现。他认为,在全球化发展的当下,不一定非得“海归”才能成“储备人才”。但是,需要从体制上打破一些条条框框,才可能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回国,从而在自己的土壤里培养“大师”。举个简单的例子,胡适28 岁归国后就担任了北京大学英文系主任,这在今天恐怕难以想象。

有专家表示,“80后”“海归”身上集中了新一代留学生的特点———有想法,有主见。尽管他们可能仍需时间和过程以适应国内的职场生活,但这不是迈 不过去的槛。他们拥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有着国际化的视野和人脉,拥有和不同文化背景人士沟通的能力和更强的创新精神,这才是新一代中国“海归”的核心竞争力

学界普遍认同,今天的出国热和“海归”潮,在规模、范围和持续性等方面,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时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留学生群体,成为关涉 中国千家万户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不能因为目前“海归”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多元化的状况,就因此贬低留学的价值,更不能因此否定留学的必要性和 重要性。“走出去”对中国来说,现在和将来仍然十分必要。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战略背景下,国家已制定详细规划,将促进留学人员回国创业,鼓励海外人才以多种形式回国发展。如“千人计划”已吸引了超过 2000名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归。海归们将迎来一个属于他们的历史契机,以其留学深造所带来的高附加值和核心竞争优势,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的洪流中去。

所有跟帖: 

文中对新一代中国“海归”的核心竞争力的描述也是“60后”和“70后”“海归”的核心竞争力 -- 给 ┴ 发送悄悄话 ┴ 的博客首页 (257 bytes) () 03/27/2012 postreply 12:56:48

虽然无法跟上个世纪初的精英们比肩,走出国门开阔下视野长长见识,总是好的。 -赵飞燕- 给 赵飞燕 发送悄悄话 赵飞燕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27/2012 postreply 13:14:07

只要不是混日子,新一代海归同样可以创造出辉煌,无论是学术上还是经济上。 -- 给 ┴ 发送悄悄话 ┴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27/2012 postreply 13:49:20

同意。 -赵飞燕- 给 赵飞燕 发送悄悄话 赵飞燕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28/2012 postreply 05:13:5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