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是没在国内混过的。国内的科研经费即使超过了美国也招不来优秀的人才作科研。

来源: Twinlight 2018-07-09 08:22:0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697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Twinlight ] 在 2018-07-09 08:49:02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国家科研经费早就已经成了仪器代理商、耗材供应商、少数官员捞利润、捞回扣的工具,他们之间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链条。培养科研人才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他们根本不在这上面动心思,也不会在培养人才上多花一分钱。

1. 国家经费重器材,轻人才。
简单的说就是科研经费只有很少部分能够用于雇佣博士后和博士。青年科学家普遍工资低,没有国际竞争力。以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经费而言,80万左右支持4年。按理来说可以支付一个博士后(10万)和两个博士生(5万)四年的工资。但实际上,可用于劳务费的只有15%,也就是12万。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老板忙于申请各种大项目,因为不如此无以支持团组的运行。

2.科研经费向资深倾斜过于严重。抑制了本土科研人员的成长。
由 于第一点,资深科学家必须用大量精力争取经费。而年轻科学家无力和资深科学家相争,只能依附于其团组。而资深科学家团组扩大后,增加了竞争力,但不得不再 次申请更多经费。这导致了一个后果,就是国内科研领域,集团作战倾向严重(包括本来无需集团作战的领域,比如天文)。青年科学家必须依附资深科学家的团 组。很难自己独立成长起来。

3.大型项目,国家项目采用资深科学家承包制
比如973这样的大型科研项目或者大型天文仪器,倾向于 将任务分配到各个大老板手中。青年科研人员很难独立参加项目,只能从资深科学家手中接包。久而久之,青年科学家也就不会自己主动去思考要参加什么项目,应 该如何发挥自己的力量。而大老板往往每人手中好几个大项目,他们自己却已经脱离了一线工作,作的东西脱离实际应用,只有象征意义。

4.海外归来学者和本土学者待遇,晋升路线差别太大
海 外学者如果获得人才项目,工资可以达到本土学者的3-4倍。优待海外优秀科学家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本土科学家即使成长起来,也无法获得人才项目。他们 根本没有和海外学者竞争的平台,只能通过老路晋升。也就是说要熬资历,比论文数。这样的结果是,海外归来的科学家的经历对本土科学家成长没有可借鉴性。这 样不论引进多少人才,对本土学者的成长,意义很小。

5,极左情怀让科研工作岗位没有吸引力。很多人选择了创业或者转行的道路,希望更多的人,把科研岁月里的正能量,带入全新的领域,毕竟,这里是我见过纯粹眼神最多的地方,他们或许没用,不产出价值,但他们让我们安心。穷,也不是穷。纵观每年投入在科教事业中的经费,其实在全球已经是数一数二了。但是科研人员穷啊,超高的行业门槛,超大的工作强度,换来的仅是勉强的收入,体面都是少数大牛才能企及的地步。所以个体的穷让这个领域留不住人。阻拦中国科研的不是穷,而是认为科学家应该甘于清贫的极左思想。不能让科研人员成为社会值得争取的岗位,凭什么让13亿中的翘楚为科研服务?看看每年削减脑袋去金融的,去互联网的,去公务员的,再看看留在科研圈的。人,才是决定因素;钱,决定了人才去哪里。讲情怀讲泛滥的恶果。无解。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