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木:“赵家人”流行的背后

来源: Twinlight 2018-01-16 10:36:0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6939 bytes)

 

2016年11月25日 中国战略分析季刊, 时政评论 ⁄ 共 4837字 ⁄ 字号

“赵家人”流行的背后

 

乔  木

 

2015年末,网民在评论万科股权之争时,对于背后把持安邦保险的中共权贵阶层,为了规避网络审查,使用了“赵家人”的概念。很快被包括我在内的学者和专业评论员借用,涌现出大量文章和外媒报道,分析中国的政经社会,并派生出“赵国”、“赵学”等概念,成为影响巨大的研究当下中国的网络现象。

 

“赵家人”的缘起

 

“赵家人”源于鲁迅的作品,比如《狂人日记》中“赵家的狗”、《阿Q正传》中的“赵老爷”。最典型的是赵少爷中了秀才,认为自己也姓赵的阿Q跟着欢呼,赵老爷却一个嘴巴抽去:“呸!你也配姓赵?” 从此,赵姓成为鲁迅笔下乡土中国里,区分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标志。

 

赵姓容易让人想起百家姓里第一姓的显赫。历史上,开创宋朝的赵匡胤及其皇亲国戚,又凸显了赵姓的尊贵。巧合的是,中共革命时,也曾用赵姓指代其高层领导。杨奎松所著的《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中,张学良与中共约定通电代号,中共一方都姓赵:毛泽东为赵东,周恩来为赵来,张闻天为赵天,博古为赵古,潘汉年为赵年,苏联则为赵联(江苏人民出版,2006年, 456页)。

 

鲁迅的赵家人是文化意义上的,指地方乡绅或名门望族。发展到现在,旧词新用,已引申到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层面,特指垄断公共权力、席卷国民财富的中共权贵家族。

 

“赵家人”不仅指中央一级有全国影响的家族,“红二代”、“太子党”阶层,也有各个地方政商垄断、利益独享传承的“官二代”家族。北大社会学博士冯军旗在《中县“政治家族”现象调查》中,以其长期观察的河南新野县为例,发现全县副科级以上的政府各级、各部门领导,主要来自21个家族,既有公检法、工商财政税务部门的官员,也有金融、能源、电讯等国企的领导(《南方周末》,2011年9月2日)。

 

海外对中共权争胜利的元老及其后人,有八大家族的说法。具体是哪八家,版本不一,但共同点是父辈打江山位居高位,第二代要么继续掌权,要么做生意发财,通常是大型国企的领导。后来权贵家族太多,八大家族已成为泛指。有些如周永康,算不得根红苗正的红一代红二代,但由于本人权倾一时,儿子生意兴隆,自然也是赵家人。

 

很多人爱议论甚至夸大中共权贵的权力之争。其实他们内部或有争斗,但在对外维稳、闷声发财,不愿财产公示、权力民选、媒体监督方面是一致的。而且他们往往通过内部联姻,来维系这种利益共同体。以倒台的薄熙来为例,其岳父谷景生,担任过总政副主任、新疆第二书记等高职。作为佐证,在这几年的严厉反腐中,尚未有红二代落马,薄熙来是在胡温时意外落马。

 

赵家人天然有种身份优越感。比如大富豪徐明成天周旋效劳于薄家,以为和薄熙来关系密切,但后者即使在受审时也是全然不屑:“我什么身份?徐明什么身份?” 另一个红二代陈同海,2009年在中石化董事长任上因受贿两亿被查,其名言:“每月交际费一二百万算什么,公司一年上缴税款二百多亿,不会花钱,就不会赚钱”、“作为共和国长子,我们不垄断谁垄断?”其逻辑是作为赵家大少爷,就该垄断、该挥霍。

 

近年来,随着红二代执掌大权,红三代蓄势待发,官方重提共产主义理想、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红色基因的传承,赵家人的优越感、使命感得以强化。在经历了江、胡技术官员作为管家代政20多年后,红二代强势上台。海外独立学者李伟东称之为“少东家”亲政。体制内学者中国人民大学金灿荣,在最近“南国会”的演讲中,也用“少东家”的心态,形容最高领导的战略意图。名义上的人民共和国,有了东家。中国变成“赵家人”的国,从权力产生、个人崇拜和民众权利的漠视来看,和历史上的“赵国”也差不多。

 

“赵国”的构成

 

“赵家人”、“赵国”等词的流行,是在近年来政治倒退、权力集中、网络严管的局势下,网民对官方话语的戏谑性解构,正如用“西朝鲜”指代中国一样。什么“人民共和国、当家作主、人民公仆、权为民所用”,如果不是“权为民所授”,没有选举和监督,中国其实就是“赵国”。

 

赵国首先是赵家人。他们或出身红墙大院,或靠政治联姻,出将入相,掌控党政军大权和经济命脉,垄断能源、金融、电讯等支柱产业,控制资本和对外贸易。从中央、部委领导的子嗣,到各级地方官员的家族,权力高度集中,利益盘根错节。许多人都直接或间接为赵家人打工,即使是新晋的富豪,也要仰仗赵家人的土地、金融,或在税收、司法方面的恩赐。

 

除了赵家人,还有赵“家人”,也可称为“家丁、家仆、家奴”。虽然叫人民军队,但归党绝对领导,遇上1989那样的事,不惜开枪也要维护“赵”家权力(不是赵紫阳,是赵老爷)。公检法现在重新使用文革时的概念“刀把子”,每有拆迁、上访等官民、商民纠纷,毫无例外地站在赵家和商家的权贵一边,打压民众。

 

赵的“家人”里面还有媒体,自己饱受压制,没有新闻自由,但把“喉舌”当大脑,以为自己也是赵家人,天天正能量、赵国梦。还有许多赵家豢养的“门客”文人,不断为赵家造势辩解圆梦,换得衣食住行。

 

除此之外,还有雇农和自耕农。现在是工业社会,怎么还有雇农?看看赵家的权力崇拜、土地独占、土豪流行,就知道还是赵国时的农业社会,不是真正的现代国家。

 

雇农主要是指官府的小吏、当差,赵家控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小知识分子。他们凭着自己的付出伺候着赵家,却总是被教训饭碗是赵家所赐,不能“吃饭砸锅”。自耕农则是外企、私企的雇员、中小企业主、自由职业者。他们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不需要吹捧赵家,但也不敢得罪赵家。不光政治上被排斥、经济上遭受不公平的竞争,而且自耕农不是自由民,税收、户籍、护照、个人隐私都由赵家掌握,专治各种不服。

 

“赵家人”为何流行

 

赵家人简单直接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日益紧张的朝野、官民、权贵和百姓、你们和我们、赵家人和非赵家人之间的对立关系。赵家人流行的原因,不仅是普通民众和权贵身份认同的差异,更有政治地位和经济权利的不同,反映了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巨大鸿沟。

 

共产党共产而不共权,由于权力独占,不受监督,国有制变成官有制,公有制成为“赵家”私有制,党天下变成家天下。改革开放方便了权贵赵家人,以人民和国有的名义,垄断权力和巨额财富。中国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更有世界上最有钱的政府,但国内腐败,对外撒币,民生福利,环境食品,万般心酸。除了既得利益的赵家人,以及分得残羹冷炙的赵家狗,没有几个人对现状满意。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2015年股市大跌,组织国家队救市。结果负责救市的证监会副主席、主席助理、局长、处长、监察队长纷纷被抓,赵家人把持的中信证券、国泰君安等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不断落马,十几家国有证券公司被查。所谓的救市,又是赵家人在发国难财。而赵家人和“门客”拍着脑门想出的股市“熔断”机制,来去仓皇,不仅是个笑话,更是对非赵家的又一次洗劫。

 

就是反腐,也是赵家人内部清理门户式的封闭式反腐,非赵家人既没有监督权、参与权,也没有知情权,只能等最后赵家日报或新赵社的通稿发布。而且反腐的动静再大,也没有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权力的产生是民选,还是赵家委派?权力是由百家监督,还是赵家人内部监督?

 

这就回到政治改革的老问题。从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政治改革,到2012年两会上温家宝下台前还在说:“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可是现在政改提都不再提,甚至党内民主都不讲,内部权力进一步集中,外部抓网民、抓记者、抓律师、抓维权人士。媒体正能量,全国被做梦。

 

赵家人迅速流行与中国近年的政经变化有关。虽然网民在使用该词的时候心态各异,有抱怨,有调侃,但也借此表达不满,希望改变。政治上能参与国家的管理,经济上能公平地获得好处。通过这一极具冲击力的概念,警醒当局,除了反腐,到了政治改革、还政于民、还利于民的时候了。

 

“赵学”的贡献

 

自从“赵家人”流行网络,人们发现原来想不明白,想明白了又不便表达的许多事,顿时清楚易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人民日报”、“人民代表”、“人民法院”,一切都是以“人民”的名义,还有“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金正日、穆巴拉克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等等。现在只要把 “人民”替换为“赵家”,一切豁然开朗。

 

对“赵家人”的众多研究,正在产生网络时代的赵学(Zhaology),它不同于汉学(Sinology)和中国研究学(China studies)。汉学从早期的传教士到现在的学者、爱好者,只是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研究。中国研究学主要关注当代中国的政治、对外关系等,对中国(中共)的政治、外交关注太多,多从权力、政策和领导入手,而对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对中国亿万网民的诉求显得茫然。

 

赵学不是海外出版的“中共太子党”、“沈冰回忆录”之类政治八卦,也不是佶屈聱牙、望而生畏的学术典籍,它是网络时代基于信息传播、接力合作的兴趣研究。作为一门学问,需要学术品味,但也要适合大众口味,便于阅读、传播。

 

提到“赵学”会想起“红学”。《红楼梦》写尽了清朝权贵家族的荒淫乱象,看看现在赵家的骄奢淫逸、刚愎自用,别说和清朝比,就是和两千多年前赵国所处的诸子百家时代相比,除了物质丰富,也没看到思想文明有多少进步。毕竟,那时还知道“子产不毁乡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今天又如何呢?

 

“赵家人”概念的局限

 

“公知启蒙三十年,不如赵家一概念”,它把网络调侃、学术研究、社会现实和政治真相结合起来,简单直接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日益紧张的赵家人和非赵家人之间的对立关系。

 

但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简单认识,就像阶级斗争一样,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复杂的社会现实。这种划分虽然简单解气甚至解恨,但会产生新的问题。

 

正如杨恒均所说:“赵家人非常形象,一下子解决了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儿。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后来使用这个概念的人,同乔木的价值理念有很大的差异,重要的是,毛泽东就是利用赵家人的概念激起阶级仇恨,杀死了一波又一波的赵家人,最终取得政权,把自己变成赵家人”。

 

赵家人虽然部分揭示了政治真相,但强化了社会对立和身份差异,不利于和平转型和民主后的和解。一方面,容易把所有的政商人事简化成“赵家人”的标签化认识,对没有政治特权和政商勾结的人污名化。另一方面,“洪洞县里无好人”,排斥由于出身和职位决定的“赵家人”的“去赵”努力。比如《炎黄春秋》抗争的老人们,曾经属于赵家或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他们主张揭示真相、新闻自由、推动民主,何必冷嘲热讽。

 

再比如任志强,红二代、中共党员、 “没有道德血液的地产商”,算是标准的“赵家人”。但他的三条惹事微博分别质疑党媒姓党为什么要由纳税人负担、担忧官民对立和人民利益的被忽视、用公司股东和董事会关系举例,说明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党只是受托决策管理者。这不正是公民、公知这些年一直主张的主权在民、还利于民、权为民所授的理念吗?真正因权而富的赵家人要么另有说辞,要么闷声发大财,换身份、转资产,哪像他这么胳膊肘往外拐。

 

因此至少在这些言论上,任志强不像赵家人。即使是,也是赵家人中的反叛者、言论打压的受害者、呼吁改变的推动者。不管是赵家人还是非赵家人,如果都像他这样敢想敢说,中国早不是现在这个民怨沸腾、问题重重的样子。

 

“赵家人”的泛化和强化,还会使一些“非赵家人”放弃努力和改变的希望;或政商勾结,钻营成为“赵家人”,或至少成为赵的“家人”,分得一杯羹。

 

“赵家人”作为权贵的代名词,有两个关键标志:一是有权,而且权力是由于出身或联姻带来的,而不是通过民主社会选举或考试方式获得的;二是有钱,而且财富是以权谋私的手段,政商勾结迅速增加,而不是通过公平竞争和艰苦打拼获得的。

 

在我看来,提出“赵家人”的概念,研究“赵学”的最终目的,是揭示问题,寻求解决,让不管赵家还是非赵家,都以作中国人为荣,而不是祸害或想办法逃离这个国家。

 

乔木,北京外国语大学传媒学者

 

出处:《中国战略分析》第1期,2016年10月号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