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2015年旧文:中国学术论文为什么不靠谱?

来源: Twinlight 2017-04-24 12:00:5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2211 bytes)
 
腾讯文化李岩2015-11-18
 

[摘要]论文造假当然不对,但有时我们也要问问,我们国家真的需要那么多其实没什么水准的学士、硕士论文吗?

 

腾讯文化 李岩

 

11月16日,《光明日报》第五版刊登了名为《中国论文批量被撤藏何隐忧?》的文章,历数了近来的三次中国论文被撤稿事件,几十篇来源中国的论文被查出明显作假痕迹而被撤回。因证据确凿,大多数论文作者均对作假一事供认不讳。诸如此类丢人丢到外国去的事,我们不是第一次听闻了。在“中国制造”已经遍布全球的当下,中国制造的论文还是给人一种不靠谱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怎么来的?有没有办法把这些负面影响减小一点呢?

 

一、造假手段低劣,但国内高校并未察觉

 

《光明日报》披露的三起中国论文被撤事件分别是:

2015年3月,英国BMC出版社(BioMedCentral出版社)撤回43篇论文,其中有41篇出自中国学者之手。

2015年8月,全球著名的学术期刊出版集团斯普林格也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已发表的64篇论文,而这些文章也是全部来自中国。

2015年10月,世界著名学术出版集团爱思唯尔撤销旗下5种学术期刊中的9篇论文,这9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

 

中国学术论文为什么不靠谱?

网上类似的学术造假漫画非常多,也从侧面看出网友对这类问题的忧虑。

 

被老外查出论文造假,肯定是一件丢人的事,然而更丢人的是被查出的过程。国科协副主席黄伯云介绍:“这41篇中国论文,出现了不同作者、不同评审人使用相同电子邮箱的情况,这显然不合常理。”

不同作者、不同评审人用同一邮箱,简单讲就是张三、李四、王五三位作者写完论文后,分别发给赵六、陈七、朱八三位导师评审。但张三、李四、王五三个人用的是同一个邮箱,赵六、陈七、朱八三个人用的也是同一个邮箱。

不仅如此,据爱思唯尔集团全球总裁Philippe Terheggen所述,有些作者提供的审稿人邮箱IP地址竟和作者自己的IP地址一样。很明显,这些作者提供虚假审稿信息,违反了投递论文的惯例和科研规范,而论文的真实性和学术价值也随之丧失,撤稿成为必然结果。

这背后的故事不难推敲:三篇论文是同一个组织写出来的,三位评审老师也是同一组织编出来的,走这么一套程序,满足了“论文必须由同行评审人给出修改意见”这一规定,于是可以顺利发表。

 

中国学术论文为什么不靠谱?

在百度搜索“毕业论文”,前三条都是代投代写论文的,第四条才是百度百科内容。页面右侧显示“推广链接”,代表这几条搜索结果所对应的网站是向百度交过费的。可见国内论文买卖已经几乎摆在明面上了。

 

这造假手法low到爆啊有木有,等于明明白白告诉别人“其实没有评审人这回事啦,我们自己写自己评一条龙造假喽”,方法低劣到堪比“薅羊毛就搁一个薅”。外国机构也没有经过多么缜密的调查,直接对比一下几名作者和几名评审人的邮箱,一步得出结论。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这么低劣的造假手段,出自以造假手段高超闻名的我国?而拥有丰富查作弊经验的高校教师们,为何一直没察觉这些作假手段,而要等到外国人帮咱查出来呢?

二、唯论文取材的模式有待商榷

写论文,中国所有上过大学的人都不会陌生。本科毕业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这些是必备的,不写毕不了业;与此同时,读硕士期间还要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如果没有这篇论文,就连做毕业论文的资格都没有。而读博士期间的论文要求要比硕士更严格。正因为学生时代的论文发表需求较大,相对来说检查造假的成本较高,因此这阶段的论文造假也更为严重。

靠论文数的积累来获得毕业或升学资格的方式,不能说错,但并不严谨。因为各学科差别较大,有的基础学科比较适合发表论文,而大多数工科专业来讲,设计是要比论文更重要的,以同样的论文数来要求他们,并不很公平。

可以看下其他国家的例子。美国的硕士不都是需要写毕业论文的,他们将硕士分成两种:thesis(写论文)和Non-thesis(不写论文)。选thesis的学生需要跟教授,做研究项目,出成果写成论文形式。这样做的好处是更有利于未来博士阶段的研究学习。而且做项目的过程中会学到很多学术上的东西,得到教授的一对一指导。

选择Non-thesis模式的学生就是纯上课,之后考试,学分修够了就能毕业。

这两种模式最主要的区别是“读硕士为了什么”?如果为了继续读博士,那选择thesis,跟导师做学术研究就更有利于今后的深造;如果不打算读博,则选择Non-thesis,可以不用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分心,担心论文做不完没法顺利毕业等等。

现在国内很多硕士是两年学制,在这两年中除了毕业论文外还至少要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硕士生通常在实验室里面的时间只有一年左右,而论文从撰写到外审,至少需要半年时间。这也就让学生不得不在一边找工作实习,一边赶论文的状态下过完硕士最后一年。其实在国内,很多学校也在事实上进行着Non-thesis和thesis两种模式的培养。但因为教育部的硬性要求,很多并不打算继续读博士的学生也要被迫发表足够数量的论文。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这些论文不会对他们今后的实习、工作产生什么益处,反而会耽误找工作等事。与此同时,论文代写、造假的成本不大,被发现并惩处的可能也不大。在这种气氛下,很多原本可能想自己写论文的人,可能也会从“图省事”的考虑出发,通过“枪手”等方式,对付一篇论文交差了事。

论文造假当然不对,但有时我们也要问问,我们国家真的需要那么多其实没什么水准的学士、硕士论文吗?

 

三、不能只强调学风,不强调法律约束

 

上文谈到论文造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造假成本不高。第一段留了一个扣子,即为什么那么低劣的造假手段能瞒过国内高校的眼睛。其实道理很简单,非不能也,实不愿也。老师何尝不知道很多学生的论文出自“枪手”,甚至看着这些论文都感觉“似曾相识”。但揪出学生的问题,对他有什么好处呢?学生会怨恨自己,校领导也会因为耽误学校就业率,家丑外扬等问题对他不满意。在国内很多高校,弥漫着一种“只要不被逮着,师生都会睁一眼闭一眼”的学术风气。

这里有一个要紧的问题:论文造假、学术不端,在我们这不是什么事儿,起码不会受到法律的处置。虽然有各项明文规定,但除非特别影响恶劣的事件,否则也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至于让涉事教授、学生太难做人。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学风不正。

《光明日报》那篇《中国论文批量被撤藏何隐忧?》文章中介绍到,今年9月,在中国科协对前两起撤稿事件调查取证之后,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曾在“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论坛上”公开痛斥:“今年以来发生的撤稿事件,在国际学术界,给我国学术界的声誉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再次表明我国学术界仍然面临着学风浮躁、学术失范的严峻挑战。”

然后怎么样呢?紧接着在10月,爱思唯尔撤销旗下5种学术期刊中的9篇中国论文的事件再次爆出,而且用的就是作者和评审人使用同一IP的低劣手法。

 

中国学术论文为什么不靠谱?

查出中国论文造假的爱思唯尔集团与中国大学关系密切,但即便如此,依然揪出了论文造假一事。图为爱思唯尔集团全球总裁Philippe Terheggen(左)与上海交大签署合作协议。

 

在我们这个千百年来崇尚道德的国度,喜欢以“德”、“风”来评价人和事。演员不耍大牌,被称赞“艺德好”;医生不收红包,被赞为“医德高”;一家出了三个教授,被誉为“家风好”;同样,学校师生不造假,也会被称为“学风正”。

看出问题了吗?“德”、“风”固然重要,但如果事事都靠这种形而上的意识来维持,要法律干嘛?要求每个人都德行高尚、每个群体都风气正直,这只能是一种追求,而不能当做常态。缺乏法律约束而妄谈德行、风气,是近乎迂腐的。

比如两个成绩差不多的学生,张三在毕业时一个人选择从头到尾独立完成论文,全身心投入,写完之后再找工作,然而那时大公司的抢手职位已都招满;李四选择找“枪手”代写论文,从毕业学年一开始就到处参加招聘会,最终在“枪手”把论文交上来的同时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顺利毕业。

两个人对比,当然张三的学风比李四正,品德比李四高尚,然而事实上却是李四占便宜张三吃亏。这时法律制度应该出来保护张三,与李四这样的人渣作斗争。然并卵,多数情况下,李四会如鱼得水,张三则会哑巴吃黄连。

这是一个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长此以往,会把好人逼坏。

 

中国学术论文为什么不靠谱?

论文代写网站常见样式:以某某期刊网为名,标明信誉第一、质量第一等诚信标志。以诚信的方法干不诚信的事,也算是个黑色幽默。

 

早在2007年,就有媒体曾估算我国买卖论文“产业”规模为1.8亿元至5.4亿元,2009年这一估算已近10亿元。近年的统计暂时查不到,但可以想见,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这个数字一定涨到了一个令人惊叹乃至惊吓的数字。尽管这一行业的隐蔽性致使这种估算非常不准确,但买卖论文在中国已成规模是不争的事实。这种情况下,法律依然缺失,论文造假被抓仍旧没有什么惩处的办法,显然是不正常的。

据媒体报道,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关于惩治学术腐败》建议,建议由教育部牵头,科技部、中科院、社科院协助,组成专门的工作班子,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共同研究起草惩治学术造假的政策法规。

上边这段话只说明一个问题:目前为止,学术造假的行为在我国仍旧在刑法量刑之外,用大白话说就是造假不判刑。在这种情况下,官居中国科协主席也只能开会时喊喊“我国学术界仍然面临着学风浮躁、学术失范的严峻挑战”,而不能真的把造假的人怎么办。

 

四、严惩学术造假之人国外早有先例

 

对于学术造假人士的惩处力度,国外有不少例子。不用看太远,我们的近邻日韩都行。

 

中国学术论文为什么不靠谱?

实验室中的日本科学家小保方晴子

 

上面这位笑靥如花的美女,在两年前曾是日本科学界的骄傲,然而如今她却已不能从事科学研究,博士学位也被取消。这一切都因为学术造假。

2014年1月29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发育生物学实验室的小保方晴子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两篇关于新型万能细胞STAP的论文。论文一发表就引起学界极大震动,一方面带来一片惊叹声,另一方面也引起部分人的怀疑。许多顶尖研究者表示他们无法重复出小保方的实验结果。

随后日本理化所和《自然》杂志分别开展了调查,小保方一度在严密监控状态下重新做实验,最终失败了,未能再现她论文中的数据。调查的最终结果是,小保方的研究确实存在篡改、捏造等造假行为,她的两篇论文被《自然》杂志撤稿,她的博士学位也被早稻田大学取消。

这件事情的真正的悲情人物是小保方晴子的导师,一直力挺她的笹井芳树。他是日本干细胞界顶尖专家,被认为有望获诺贝尔奖。在小保方晴子被调查的过程中,他选择了自杀。

 

中国学术论文为什么不靠谱?

小保方晴子在导师自杀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流泪谢罪

 

此事最后以学术带头人自杀,主要研究人员身败名裂,其他涉及到这一事件的科研人员都受到了相应处罚而告终。事实上,就连当初质疑过他们的其他科学家都对此很惋惜,因为无论是笹井芳树还是小保方晴子,都在以往的研究中证明了自己是一流的科学家。但显然他们对科学家的判断用的是“木桶理论”:无论学术能力的木板多么长,只要学术不端的行为被证实,其“诚信木板”就会骤然断裂,整个学术生涯也会就此暂停。笹井芳树之所以自杀,也是因为这种对于学术不端零容忍的舆论场造成的巨大压力。

无独有偶,韩国的例子也是在干细胞领域。曾任首尔大学兽医学院首席教授的黄禹锡曾被韩国视为民族英雄,与笹井芳树一样,也被视为诺贝尔奖的获奖热门。2005年12月,他被揭发伪造多项研究成果,韩国举国哗然。

 

中国学术论文为什么不靠谱?

韩国科学家黄禹锡

 

经调查,黄禹锡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干细胞研究成果均属子虚乌有。他本人因此在电视上对韩国人民谢罪多次。然而这些依旧没能免除他的牢狱之灾。2009年10月26日,韩国法院裁定,黄禹锡侵吞政府研究经费、非法买卖卵子罪成立,被判2年徒刑,缓刑3年。

当年黄禹锡事件爆发时,国内也有一起类似的事件——汉芯事件。此事恰可与日韩两件学术造假事件对照着看。

2003年,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的陈进教授带领团队“汉芯一号”芯片,填补了我国自主研发高性能芯片的空白,并因此申请了数十个科研项目,争取了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但真正的事实是:他是从美国一家公司买回芯片,雇人将芯片表面的原有标志用砂纸磨掉,然后加上“汉芯”标志。国产芯片就此“研制”成功。

事情败露后,陈进辞去了在上海交大的一切职务。然后……没有然后了,并没有进一步的行政或刑事处罚。

2010-2011年,国内一批MP3、MP4、游戏机等产品因其低廉的价格和与国外产品类似的性能而在市面上颇受欢迎,生产厂商因此赚了不少。经记者调查发现,这批产品所用的芯片正是当年汉芯的衍生品,而幕后老板正是当年裸辞之后转到生意场上“东山再起”的陈进。

陈进与小保方晴子、黄禹锡等人在身败名裂后的差异,可能就是中国论文在国际上不靠谱的真正原因。

 

结语:

 

行文至此,突然发现陈进当年被媒体揭穿后写过一篇感言,其中的一段话恰能反映中国学术造假问题的本质,在此摘录一下——

“我虽然恨那两个记者(写报道揭穿汉芯造假一事),但我依然佩服他们,他们能从蛛丝马迹查到我的历史,查到我的研究方向,查到我在国外的朋友;我鄙视那些“伯乐”,我夸大的简历他们竟然核对都不核对,就照单全收了。本来我还有点担心,但有伯乐的支持,我胆子才大起来。

我虽然恨那些调查组的成员,是他们毁了我的一切,但我依然佩服他们,他们并不像我想的那样无能,问出的问题很实在,我就知道不能再遮掩了;可我鄙视那些高高在上的院士、组长,事实上他们什么都不懂,只要签字费给够,他们什么都能鉴定出来!真正害我的,正是这些专家学者。”

所有跟帖: 

能不能把你的美国学校论文拿出来给大家检查检查? -tellmetruth- 给 tellmetruth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24/2017 postreply 18:06:17

Congress library in DC has one copy of Ph.D. dissertation -ZoyaWashington- 给 ZoyaWashington 发送悄悄话 (94 bytes) () 04/25/2017 postreply 14:17:07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