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戈: 长江翻船救援有多困难ZT

来源: FL棉农 2015-06-06 07:20:0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5824 bytes)

吴戈: 长江翻船救援有多困难

 
 
来源:  于 2015-06-06 06:28:59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67 次 (11509 bytes)

直到2015年6月4日晚,中国媒体终于能够将整个长江翻船事故中政府救援的思路给大家一个阐述。此时,距事故发生已超72小时。
 
一般而言,涉及众多公众生命的重大事故救援,即使按照中国特色理论,排除往往“别有用心”、酷爱“说三道四”的西方社会,作为遇险者的同胞、亲人,中国社会公众应当有权关注并了解详细救援措施。官媒也开篇就提到“搜救工作和方案一直牵动人心”。
 
前方指挥部当然日理万机,但也有责任向社会通报险情、救援方案及成效进展。已高度发达的媒体也完全有能力在此通报基础上,邀请专业人士,向公众更通俗细致地解读。
 
事故所有第一手情况,当然只有指挥部掌握并“权威发布”,但救援也不是探索外星,了解一些基本信息后,一些逻辑上唯一的常识也就众所周知。比如:
 
1.救援的目标是最大限度挽救生命;
 
2.这些生命当前仍有可能生存,但其持续性是有限而且可以根据医学经验估计的;
 
3.将可能的幸存者救出大致有三种方法:潜水员帮助其从残存的气室内经水下游出;从船底开孔,救援人员进入,帮助其出来;将船整体扶正,配合支撑、抬、吊、浮、抽水等工程措施,使船体尽量多地浮出,从而使幸存者出水。
 
三种方法各自的难度和不足都显而易见:
 
第一种需要幸存者配合短时间有装具潜水;
 
第二种要求对船体内部结构和有人部位判断准确,而且船底开孔会使船体扶正后船底再次进水。
 
第三种需要一定规模的起重船等工程船只赶到。吊起这艘大部分已灌水的船体相当于吊起其大部分排水量加大部分自重,但有浮力帮助,而且只在一侧用力的扶正并不需要这么算。当然这个过程对幸存者会造成空间再次倒置,江水和残存空气反转,有一定风险,持续时间越短越好;
 
于是,救援必须在三种方法中权衡利弊,除方法一外,方法二、三相互有一定矛盾,方法三需要等待重型装备到达。出于幸存者存活时间有限计,当优先充分利用方法二。不过,这一方法如果只用来进入几个底舱,价值并不大,从底舱通过舱门或开孔进一步进入其它舱室也有难度,因为只要在当前水线以下的舱室,一打开就可能江水上涌或者使原有气室漏光,反而被水灌满。因而这种方法需要借助打捞气囊(韩国“岁月”号救援大量应用,每个起浮能力35吨,数十个使用能提供千吨左右浮力,中国若没有,可及时请求外援空运)和拖轮抬吊(现场有限采用,但只为防止其继续下沉,未扩大规模。实际上在即使足够多的起重船赶来,利用的也是浮力,而现场最有利的条件就是数公里的江面的浮力,大量使用就近的驳船等资源是可以部分利用的,4日下午到达的筑桥部队显然更能够提供充分的支撑点)等有限的工程措施,使船体稳定并部分上浮。另外,保持开孔尽可能小并利于密封,也可接上通气管道,由岸上压缩机向底舱注入空气,从而防止打开其它舱门时江水上灌或气室漏气。在水平面附近,水压不会太大。以该船仅3.1米的型深(主甲板到船底高度),且有部分船底露出水面看,救援人员只需深入船体一米多,辅以抬起船体少许,应当至少可以接近到第一层客舱。即使有失手风险,高12米的船体在15米左右的水中也不至于下沉到消失。
 
当然,这只是设想,按国内时下最流行的网络声浪“政府尽力了,你行你上啊”,完全是放屁。
 
可是,上述设想对各种方法的利弊的分析毕竟属于物理常识,如果将其作为一种理想状态,我们不妨还是能看看现实与它相距有多远。
 
在4日下午指挥部决定当晚实施扶正方案之前,除在救起活人方面收效有限的水下探摸外,扶正方案一直在等待足够的起重船到达,而且除2日、3日晚分别有到达消息,各路力量赶到的时间从未提前公布,至3日有报道称已到达力量总起重能力达到1700余吨,但这是否足够扶正,或者不求扶正,哪怕帮助抬升船体,均无消息公开。
 
同时,将采取和已开始切割船体的消息从一开始就不断被报道,还有总理指示多调集切割设备的报道,甚至有切割的照片公开,但官媒却又介绍“船体切割3日晚间即已正式开始”,原来此前48小时一直是想切不敢切。所谓正式切割选择的是通道比较集中的空气舱、污水井和首间舱,但请注意空气舱3日晚间21时切开,因未找到幸存者而重新封闭,剩下两舱的切割则是4日7:20和8:00完成,其间又流逝了10个小时。至今,切割救援一无所获,证明了笔者上述理想方案中抬升船体配合的必要性,但为何打捞气囊等抬升方法均无法应用,现有消息并未透露。
 
实际上,即使在正能量满满的官媒文中,也暗藏矛盾。比如,4日22时交通部发言人表示“由于船内存在生还者的可能性已越来越渺茫,将连夜准备整体扶正”,72小时后当然生还机会渺茫,问题是这72小时并非全部消耗在等待足够的起重船中。公开消息是3日上午现场初定了切割和扶正两种方案,但下午全国调集的专家讨论的结果是“暂时继续”水下搜救,切割和起吊两法显然陷入相互掣肘和犹豫。
 
前面提过,整体扶正的根本前提是足够的起重船,但陆续赶来的此类船只到底要达到什么整体指标才够,没有公布,而最终完成扶正的竟然只是用钢索借助北岸陆地固定住船体,两艘500吨级打捞船就完成了。除了要靠潜水员手工将钢索从船体下穿过,“难度非常大”,加上要在沉船水下部分焊接系缆柱,并不显得高不可攀。
 
于是,对为何不更早扶正,官媒找到的专家的理由竟然不是起重船没到,因为他们承认这需要250吨级以上起重船,航至现场最快也需24至48小时。可是现实是:扶正是72小时后开始,完成是约84小时后。于是,专家们又解释:前72小时应先千方百计确定有无生命,等确定没有生命了再扶正,“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可是,《解放日报》援引的一位专家来得更干脆,他一面承认要和时间赛跑,一面声称“黄金72小时”这样明确的时间段很可能对水上救援并不适用。
 
既然倒扣状态下部分舱室还有生存条件,几种方案中相对最有效的切割方案毫无收效,就更需要完美的理由来装点。可是更荒唐的是,官媒先提到一开始(2日)通过敲击得到回应证明船内有幸存者,又立刻引用大连海事大学救助与打捞专业教授之语表示“要判断哪有气穴并不容易”,还有专家也提到要准确判断哪里可能有人,可是从报道中看,一开始发现回应敲击的位置,难道不是哪里有气穴并有人的准确位置之一?从有回应到3日晚、4日晨试探性切开三处,这中间等了多久?这位回应者是在何等绝望的情况下等待,直到死亡的?
 
当然,切割到储油舱有爆炸危险,船底开洞会使舱内空气泄漏,都是困难,但全中国的专家和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科技力量,竟然无法解决吗?还真地很可能,因为连“船底甲板相对坚硬,需要性能较好的设备”也列入困难清单,却忘了李总理要求调集设备的指示是何时发出的。
 
最终,“目前来看,切割、扶正和潜水搜救三个方案已合而为一”,如何合并?简言之,这次救援,潜了,只找到个别人;要切,一直担心不利于后续扶正,因而切得很晚,而且切了也没人;切、抬结合有什么困难,不告诉你;潜和切都不行,起重船也来了,扶正吧,生还已经渺茫。虽还有“有利于在最短时间搜寻失踪人员”的措辞,但已和“保护逝者尊严”并列。
 
由此,唯一的亮点就是潜水员了。他们最早的事发14个小时到达,当天下午又派出150人馀名。然而官媒告诉我们一个惊人的事实,他们携带着水下电视、高频彩色成像声纳和水下切割装具等专业救援装备,然而仅仅因为流速快、水体浑浊、沉船内部变形、杂物多等情况,“许多用于地面搜救的高科技设备(声纳用于地面!!!)作用有限”,只能水下探摸。这可是集中了中国海军三大舰队和最高工程学府的精锐,中国水下高科技设备仅适用于水流舒缓、水质清澈、空间宽敞的环境,全靠手摸,如何在战争条件下完全侦察、救捞、扫雷等艰难任务?
 
潜水员官东将潜水服让给被救船员,令人感动,但一片泪流满面中可能忽略了一点基本疑问:可能因为未料到此潜能找到幸存者,未带备份呼吸装置可以理解,也有报道称同伴又返回取装备,但官东为何不能等待?若自己没有无装备上浮能力,如何返回?或者同伴如何找到自己?无潜水经验的被救者独自上浮,中途发生卡住等故障怎么办?果然,这名被救者上浮过快,有减压症状,而官东自己上浮迷路,靠水面拍打船体引导方才出水。当国人每次为军人的勇敢和牺牲欢呼时,难道认为装备水平、专业程序、训练和组织的问题都会在勇气和表彰面前灰飞烟灭?
 
至于专家用“整体扶正打捞作业符合行业专业做法和国际惯例,技术较为成熟”来暗示其它方法均不符合专业做法和国际惯例,技术更不成熟,恐怕又忘记了比较一下国际上已有水下救援案例和现有水平了。多了解这些,包括中国其实拥有的技术能力,相信读者自能判断本文开头对理想救援方案的分析算不算“理想”。篇幅所限,这里不展开,只回顾一下近日中国报道中,中雨、离岸3公里两个因素都在困难清单中赫然在列就够了吧。 
 
本文连接: 
http://hk.on.cc/cn/bkn/cnt/commentary/20150606/bkncn-20150606000315840-0606_05411_001_cn.html

所有跟帖: 

这才是真正关心中国,指出不足的好文章 -FL棉农- 给 FL棉农 发送悄悄话 FL棉农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6/2015 postreply 07:27:58

这是突发事件,事后诸葛亮都很容易。就如炒股,说的头头是道的人多的很,真到股市上来真的,做的好的就很少了。 -相对强度- 给 相对强度 发送悄悄话 相对强度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6/2015 postreply 07:31:47

要有预案,要做好准备,这种事随着人民富足,出去旅游会越来越多,故怎样预防,出事后如何抢救,新闻发布等等。 -FL棉农- 给 FL棉农 发送悄悄话 FL棉农 的博客首页 (156 bytes) () 06/06/2015 postreply 08:03:07

我不记得上次长江翻船是哪一年?这种少量意外事故,很难有什么预防的。。 -相对强度- 给 相对强度 发送悄悄话 相对强度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6/2015 postreply 08:16:43

赫赫,昨天你TM还在讲(事故发生才4天)为什么不成立调查组,这时又讲 -FL棉农- 给 FL棉农 发送悄悄话 FL棉农 的博客首页 (296 bytes) () 06/06/2015 postreply 08:00:25

我问你意韩是事故后几天成立调查组,言外之意事故才4天救人第一,嗨,早知你国文老师是校工友教的,就该直话直讲,绕个弯,你和你那组人 -FL棉农- 给 FL棉农 发送悄悄话 FL棉农 的博客首页 (199 bytes) () 06/06/2015 postreply 08:09:04

你已经被开除出正常人范畴了, 再不悬崖勒马。。。 -Grouse山- 给 Grouse山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6/06/2015 postreply 09:19:50

从可可变嘎嘎了?朝正常人迈出了一步,可喜可贺。 -匆匆客- 给 匆匆客 发送悄悄话 匆匆客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6/2015 postreply 12:05:29

P话,才4天那里成立组啊 -FL棉农- 给 FL棉农 发送悄悄话 FL棉农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6/2015 postreply 08:09:56

四天是从你问为什么不成立调查组昨天算,谁教你的算数?飞鱼?你跟她学能学出好来?咔咔 -FL棉农- 给 FL棉农 发送悄悄话 FL棉农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6/2015 postreply 08:25:20

1。沉船后有多少人还在船里活着? 2。有多少人被救上来?3。 有多少人因为不能和潜水员配合死去? 4。如果立即扶正能有多少成活率 -好酒- 给 好酒 发送悄悄话 好酒 的博客首页 (168 bytes) () 06/06/2015 postreply 08:10:20

+1 -FL棉农- 给 FL棉农 发送悄悄话 FL棉农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6/2015 postreply 08:17:04

还是先研究下怎么减少车祸死人事故更为重要,这样的翻船几十年一次,车祸死人数一天就比这多(如果按20万人一年的话) -相对强度- 给 相对强度 发送悄悄话 相对强度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6/2015 postreply 08:19:38

大工程啊,从车,到人,到法制,到对生命的价值观。只有上帝可以帮中国,我们只能做有限的 -好酒- 给 好酒 发送悄悄话 好酒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6/2015 postreply 09:14:49

如果两艘500吨起重船可以马上扶正船体,为什么不马上做而要等72小时?在等人死万完吗? -wumiao- 给 wumiao 发送悄悄话 wumiao 的博客首页 (21 bytes) () 06/06/2015 postreply 18:32:1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