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汉族确实是胡人的兄弟民族

来源: halfdummy 2014-07-12 12:11:51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2648 bytes)
回答: 北方落后是有原因的。mapell222014-07-12 11:53:24
芦笛:汉族确实是胡人的兄弟民族
2013年07月16日 21:46:29

第一篇:汉语语音的流变证明汉族确实是胡人的兄弟民族 


一、引言 


近年来,海内外中文网上出现了许多土法西斯主义者。这些人吹嘘所谓“大汉天威”,甚至把西汉的沙文主义口号“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当成了如今“大国崛起”的时代最强音。其中等而下之者,竟然肆意侮辱少数民族,为煽动民族仇恨作了充分铺垫。 

其 实粗知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所谓“汉族”不过是个神话。一部中国历史,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反复入侵中原的历史。无论从血缘上还是从文化上,“汉族”都是一个 大杂烩。官方宣传说少数民族是汉族的兄弟民族,确实是这么回事。如今的所谓“汉族”,恐怕没几个人血管里没有奔流着胡人的血液。胡人同样是汉族的祖先,辱 骂少数民族的“汉人”,完全是在辱骂自己的祖先。 

不仅如此,就连所谓“汉语”也打上了少数民族留下的印记,本文拟通过考查汉语语音流变,探索古代中国的人口流动,以及现代汉语中留下的民族融合印记。 


二、北中国汉语的均一性提示居民多是移民后代 


窃以为,基于以下事实和常识导出的结论是不可辩驳的: 

1、 方言的种类数量与彼此之间的差别程度,与人口的流动性成负相关。人口流动性越高,方言种类越少,口音区别也越不明显。拿中国和美国相比立刻就能看出这点 来。美国人之间当然有口音区别,以南方口音最明显也最难听,但毫不构成理解困难。不仅如此,他们就连与加拿大人,以及隔着大洋的澳洲、新西兰、英国、爱尔 兰等国人交流都毫无问题。但在中国南方,别说是不同省的汉人,就连不同县的人都可能有交流困难。 

2、直到近代,中国一直是农耕社会,这种社会最大的特点,是大多数居民都是给“种”在原地的“植物人”,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死于斯。这种缺乏人口流动的生活方式,必然导致“十里不同音”,形成无数种方言。 

3、 但这个现象只存在于南中国。江南、闽粤一代方言之多,甚至连邻县的人沟通都有困难。相比之下,北中国基本是一个语系,也就是所谓的“普通话语系”,不但本 省内没有交流障碍,出省也毫无问题,例如山东人和陕西人完全可以用本地方言交流,不需要普通话作媒介。东三省就更不用说了,我根本听不出沈阳话和哈尔滨话 有何区别。 

4、吊诡的是,直到近代前,南北中国都是农耕社会,并不是什么流动性比较大的工商社会,而且南方的工商业还从来都比北方发达。 

5、因此,唯一的解释,就是北方人基本是移民后代,由此导致了语音的均一。须知移民是消除方言区别、导致语言均一的最强有力的手段。遍布在辽阔的北美大陆(包括美国加拿大在内)的居民的口音差别,远远没有蕞尔岛国英国国内居民的口音区别大就最能说明这一点。 

证 之以中国也同样如此,东北话之所以均一,乃是因为多数居民是在满清垮台后才移民进去的。甘肃、宁夏以及蒙、藏、疆等民族地区汉话发音均一也是因为那儿的汉 人主要是“解放”后移民进去的。就连四川都如此。四川话的均一程度虽然比不上东北和西北地区,但不同地区的人交流毫无困难。这同样是移民造成的——谁都知 道张献忠几乎杀光了四川人,现在的四川人是满清入主中原后实行“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后代。 

由 以上事实还可以导出一个规律:语音的均一程度反映了移民发生的早晚。上述各例中,东三省移民最晚,是在民国初年才开始的,因此语音高度均一,民族地区汉人 也如此。而四川移民发生在清初,语音同一性就比东北低。华北的大规模移民发生更早,所以语音同一性更低。江南、福建、广东等地没有过大规模的移民涌入(战 乱时逃到江南者多是达官贵人缙绅巨贾,不可能构成大量外来移民),因此语音同一性最差。 

6、 证之以中国历史,北中国从来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地域,从东晋开始,胡人便在那儿建立国家,实行统治,此后消灭了南朝、一统天下的隋朝完全是个胡人的王 朝,唐朝也同样如此。胡人统治北中国甚至全国的历史,只被宋朝(还不包括南宋)和明朝短暂地打断过。因此,其实不需要什么人口统计资料,就连外行都能想 到,北中国乃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移民地域:游牧民族既然征服了中原,建立了国家,除了带进来的军队外,当然还要大规模移入忠诚子民,否则何以实行统治? 

这结论就是:北中国的所谓“汉人”,大概没哪个的血管里没有奔流着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胡人的血液:什么狄、匈奴、羯、氐、羌、鲜卑、回纥、吐蕃、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甚至中亚回回、吉卜赛、犹太人等等,等等。这不但留在历史记载中,而且由语音流变规律证实。三、普通话发音中的外来影响 


汉 语语音的流变,无非是在三方面发生:音调(四声)、声母和韵母。问题在于古人从来也就没有设计出个完善的语音记录系统来,导致今日难以考证古音的声母。所 幸这个问题不是太大,除了少数汉字外,汉语南北发音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声调和韵母上,检视这些区别并与古韵书相对照,不难查明何方更忠实地保留了古汉语的发 音。 

先看声调。如所周知,普通话丢失了古汉语中的入声,古代的入声字已经散入其他三声中(主要进入去声),但入声至今仍然保留在南方许多地区。所以,从声调来看,南方现代汉语更接近古汉语。 

其次看韵母,普通话与南方话之间在这方面最常见的区别如下: 

1、韵母“e” 

南方话许多发“o(或uo)”的音,都被北方人念成“e”。例如“歌,科,和”,但北方人可能不知道,南方人念的是“锅,阔,活”。其实南方发音更接近古汉语。 

以下考证以《广韵》为基础,部分参考《平水韵》,各例都只给出少量常见字: 

下平声“五歌”:歌、多、罗、河、戈、阿、和、波、科 

请注意,这儿的“歌”、“河”、“戈”、“阿(阿谀,阿罗汉)”、“和”、“科”等字,全都和“多”、“罗”、“波”押韵,说明这些字的韵母都是“o”或“uo”,并不是“e”。 

上声和去声也这样: 

“二十哿”:火、舸、瑳、哆、我、荷、可、坷、轲、左、果、裹、朵、锁、琐、妥、坐、麼、裸、跛、簸、颗、娑、峨 

“二十一个”:个、贺、佐、作、逻、坷、轲、驮、饿、过、和、挫、课、播、簸、磨、座、坐、破、卧 

可见“荷、可、坷、轲、麼、颗、峨、个、贺、课、饿、和”等字的韵母都是“o”或“uo”,并不是“e”,而南方人正是这么念的。 

那么,“克”,“刻”等字又该怎么读?莫非南方人念“阔”不成?否,他们也念“ke”,而这正和古韵书一样: 

入声“十三职”:德、色、墨、北、黑、侧、刻、则、塞、默、仄、克 

由此可见,在从宋/金到现代这段时间内,汉语韵母发生了显著“漂变”。它主要发生在北方,北方人把原来念“o/uo”的音念成了“e”,而南方基本保留了古代发音。 

不仅如此,请注意上例的“北,黑,墨,塞,默”,北方人念的是“bei,hei,mo,sai,mo”,全都偏离了古代发音。南方人的念法是“be,he,me,se,me”,正与古代韵母相符。 

2、韵母“ue” 

这条和上条一样,有两类,凡是南北方发音一致者,双方都符合古代发音,发音不一致者必然是北方偏离了古代发音。 

a)南北都念“ue”者: 

入声“九屑”:雪、穴、血、缺、决、悦、诀 

b)南方人念“io”,北方人念多种发音。这“io”乃是只存在于南方的复韵母。 

最典型的例子是入声“十药”中收集的古代同韵字。审视该部的字可以发现,若按普通话发音分类,该部其实收集了4类韵母不同的汉字。 

第一类字数最多,例如: 

作、落、弱、洛、壑、索、郭、博、错、酌、托、铎 

无论南北方,这些字的发音的末韵母统统是“o”(含uo)。如果填词用这些字,按南北方发音都押韵。 

第二类: 

恶、阁、鹤 

南方人念“wo,guo,huo”,仍然以“o”为末韵母,而普通话发音的韵母却全成了“e”,如果词中出现这些字,南方人念与第一类字押韵,北方人念就不押韵。 

第三类: 

乐、略、爵、雀、削、鹊、掠、谑、噱 

南 方念:“yo,lio,jio,qio,xio,qio,lio,nio,xio”,仍然全是以“o”为末韵母(因为汉语拼音以北京话为制定基础,所以没 有列入“io”这个复韵母,但它确实存在于南方话中)。而普通话的所谓“标准念法”则是 “yue,lue,jue,que,xue,lue,nue,xue”,跟“o”一点关系都没有。若用普通话朗诵古诗词,这些字就和上列第一类、第二类都 无法押韵。 

第四类: 

药、钥、脚、烙 

南方人念是“yo,yo,jio,luo”,仍然全是以“o”为末韵母,普通话则念“yao,yao,jiao,lao”。用南方话填词,这些字与前三类押韵,而北方人就觉得八杆子打不着。 

由 此可见,在南方发音中,上述四类字都以“o”为末韵母,用来作诗填词必然押韵,理当收入同一韵部,但以普通话发音则四类字的韵母各不相同,根本就不该收在 同一韵部中。这说明宋代以来汉字的北方发音改变了很多,而南方发音则更接近古代汉语发音。这流变显著到了这地步:“十药”部中收集的同韵字,竟然被北京话 分解成了韵母毫不相同的四部分。 

这现象只可能用外来移民造成语音改变来解释:第一代 同化胡人发不出“io”的音,便用“iao”或“ue”去代替(正如某些中国人发不出英语的th,改用s代替一样),这种发音代代相传,最后逐渐变成了主 流,于是原来同韵的汉字就多出了几种念法。而韵母“io”就在北方逐渐消亡了,以致连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都没有收入。 

3、韵母“ie” 

这类字也分两类,南北一致时,双方都符合宋代韵书。南北不一时,则南方发音才符合韵书。 

a)双方一致者: 

上声“二十一马”:写、泻、冶、也、姐、且 

入声“十六叶”:叶、帖、贴、牒、接、猎、妾、蝶、叠、箧 

b)北方念“ie”,南方念“ai”: 

最典型的就是“解”字,此字有两种念法,区别只在于声母和声调,韵母都一样。前者如“解放”,后者如“学士解缙”。 

对此字,北方人念“姐放”,“明朝大才子谢缙”,而南方人念“改放”、“明朝大才子害缙”。不管在哪种情况下,南北方发音的声母韵母都不一样。 

查“解”字分别居于韵书两部: 

上声“九蟹”:蟹、解、骇、买、楷、獬、锴、摆、拐、矮 

去声“十卦”:懈、廨、隘、卖、派、债、怪、坏、诫、戒、界、介、芥、械、拜、快、迈、败、稗、晒、届、疥、解、寨 

从四声来判断,上声“九蟹”里的“解”就是“解放”的“解”,而去声“十卦”里的“解”则是“庖丁解牛”的“解”。两者的韵母都是“ai”,不是“ie”。因此,至少就韵母而言,南方发音比较接近于古音。 

请注意,在北方发音的类似流变在上列其他字中也表现得很明显:如“蟹”、“獬”、“廨”、“诫”、“戒”、“界”、“介”、“芥”、“械”、“届”、“疥”等字,南音都以“ai”作韵母,而北音都以“ie”为韵母。 

4、韵母“ü” 

含有该韵母的汉字同样可分两类: 

a)南北都念“ü”: 

上平声“六鱼”:鱼、渔、居、裾、车、渠、余、予、誉、舆、余、 

上平声“七虞”:虞、愚、娱、隅、于、盂、臞、衢、须、须、瑜、榆、谀、腴、区、驱、躯 

上声“六语”:语、御、龉、吕、侣、旅、膂、女、许、拒、距 

去声“六御”:御、去、虑、誉、据、驭、絮、豫、与、遽、诅、预、倨、语、踞、锯、狙、女、讵、欤、嘘 

b)北方念“ü”,南方念“iu”: 

这“iu”可不是汉语拼音方案中的“iou”,而是由iu拼成的复韵母,未被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收入,但存在于南方口音中。 

入声“一屋”:屋、木、竹、目、服、福、禄、榖、熟、谷、肉、族、鹿、腹、菊、陆、轴、逐、牧、伏、宿、读、犊、牍、渎、椟、复、粥、肃、育、六、哭、幅、畜、蓄、鞠、郁 

入声“二沃”:沃、俗、足、曲、粟、烛、属、录、辱、狱、绿、毒、局、欲、束、鹄、蜀、促、触、续、督、赎、笃、浴、旭、欲 

入声“五物”:物、佛、拂、屈、郁、掘、黻、弗、勿 

从这三部收入的大多数字来判断,它们的共同韵母应该是“u”,但其中的“菊、育、畜、蓄、鞠、郁、曲、狱、局、欲、浴、旭、欲、屈”等字,在普通话中,一律以“ü”为韵母,根本就不和其他字同韵,而在某些南方话中,这些字的韵母全都是“iu”,恰与其他字同韵。 

这三部中还有其他的字,北京人虽然不念“ü”,但发音离古音更遥远,例如“肉、轴、粥、六、佛、掘”,分别念“rou,zhou,zhou,liu,fo,jue”,跟其他的字根本不押韵,而某些南方人念为“ru,zhu,zhu,lu,fu,qiu”,正与韵书相符。 

北方人把“iu”念成“ü”的原因,大概和上面说的“io”变成“ue”差不多:胡人移民发“iu”感到困难,就用“ü”来代替,最后“iu”就在北方消亡了,以致汉语拼音方案中竟然没有列入。 


四、汉族确实是胡人的兄弟民族 


本 文通过考查音韵流变,证明了北京话显著偏离古汉语,进而证明了与该语言属于同一家族的北方汉语也显著偏离古汉语。相比之下,倒是南方发音还比较忠实地保留 了古汉语的发音。这一现象只能用外来移民成了北中国的主要居民,在同化过程中改变了土著语言的发音来解释。换言之,以北京人为代表的北中国“汉人”基本是 胡人后代,现代汉语的发音方式打下了深刻的民族融合印记。 

有趣的是,至今没有多少人 发现民族融合对所谓“汉文化”发生的深刻影响,更没有认识到现代汉语其实有很大部分来自于胡人的贡献。胡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原有的华夏语言,甚至在今天 变成了“标准”汉语发音。相比之下,古汉语原有的“io”、“iu”等音素反倒被驱逐出文教领域,只能在民间苟延残喘,登不得大雅之堂。 

由此可见,无论是所谓“汉人”还是“汉文化”,都是多个民族、多种文化的融合体。那些胸无点墨、丝毫不懂华夏文明为何物的土法西斯分子们若要追随纳粹,鼓吹种族主义,实行“种族净化”,最后只会“净化”到自己头上去。第二篇:中华文明是被胡人败坏的么? 


最近赫然看见某网人的高论: 

“我越来越发现:日本才是中华文化的传人,而我们大陆人不过是蒙古、明、清这些野蛮落后僵化王朝的文化传人,早就不是以前那个生气勃勃的中华民族了。 

好在我们的血统总还不至于被野蛮人所完全同化吧,因此一次‘正宗中华文化复兴’也许就可以让我们这个被人强奸忘了本的民族复兴。” 

这谬论本是日本人在明亡后出自阿Q心理发明出来的,在现代被蓄意鄙视侮辱中国人的日本右派奉为圭臬。那些人乃是中华文盲兼白痴,丝毫不知道我中华上国历史,这才会发明出这种无知谬论来。 

奇 怪的是,这种旨在侮辱中华民族的无耻谬论,竟会在冒充爱国者的文盲中引起巨大呼应。那群胸无点墨、丝毫不懂华夏文明还要冒充卖国者的土法西斯分子,乃是中 文网上最讨厌的人。他们把日本右派的胡说八道奉为玉语纶音,跟着主子侮辱中国少数民族。前两天见到无知文盲们出来出丑,竟把迷信活动也赖在满人头上。这本 是文盲的绝活,不意相对来说有点文化的大儒们如今也出来加入这文盲阵营,倒让我跌破眼镜。 

请 问,文中所说的那个“生气勃勃的中华民族”在哪儿阿?我怎么不认识?给咱们介绍介绍好么?敢情是那仓惶南渡的东晋,“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文武百 官因此痛哭新亭的勃勃生气?还是写“臣构言”的宋高宗的簪花小楷?论文明,最灿烂的时代大概是我大唐吧?可那正好是中华民族的融合高峰之一。敦煌石窟里的 飞天,究竟是中华土产还是外国的私货?就连了不得、不得了的“唐宗”也是胡人后代。所以阿,看来日本人的遣唐使学去的也不是真货,而是*****文明,有什么可 得意的尼? 

真正的纯种文明,除了“苍天已死,黄天将立”之类,大概就只有东晋士人的“清谈”(还得“扪虱”才算风雅),还有什么“服药,行散”之类的花样,敢情你要复兴那些名堂? 

如 所周知,唐代乃是中国大规模民族融合高峰之一,许多胡人的发明就是那阵子引入中国的,咱们所谓“国乐”压阵的乐器如琵琶、笛子、二胡全来自西域,就连葡萄 酒也是西域引入的。更不用说唐代以后还从西域引入椅子(即所谓“胡床”,又称“交椅”)了。其实日本人来早了,唐代还未引入那外国发明,所以他们至今还跪 在席子上,一个个跪成了罗圈腿,走起路来两胯一分一合,如同夹了尿片蹒跚学步的幼儿一般,男女尽皆如此,其丑陋不堪言状。 

如 果真知道点历史,你就会知道,中华文明早到宋代就熟透了、烂透了,如果没有程朱理学,也就绝对不会惯出明朝那些昏君、暴君来,也大概不会有各种各样的色情 小说和淫具,更不会弄出一群废物清流,专门空谈误国。比起来,清代的朴学一扫这些下流名堂,民族也才获得了点生机。日本人现在骑在中国头上,也决不是因为 得了中华文明的真传,而是因为人家有学习能力,能把先进的西方文明学过去变成自己的东西而已。 

中华文明沉沦的根本原因我早就指出过了,那是一个封闭系统的必然归宿,根本也就赖不到种族上去。宣传这些谬论的人,必定是包藏祸心的种族主义者。这些滥调弹多了,只会为民族间大屠杀作铺垫。第三篇:中国人没有民族服装吗? 
—越混越糊涂 


真不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明朝的遗民,爱国爱到非要把满人开除出中国人的圈子去,逼着大夥儿跟着他们去作三百年的亡国奴,让中国历史上长达300年的最辉煌时期变成全民耻辱,让林则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全成了汉奸,似乎这才满足了他们的爱国激情。 

要这么办我看也没什么不可以。不过阿,恐怕汉人得统统撤出东三省,恢复明代“建州卫”的疆域。此外,八旗部队给咱们打下来的领土诸如内蒙、西藏、新疆也得统统放弃。某先生不久前就提出汉人应该退回明朝的18行省去,这倒是个好主意,建议国务院考虑这一问题。 

最让我错愕的,是某先生那根本就不通的什么竟然成了他人狂热的obsession(痴迷),从此成了网上服装专业户。我起码看见该同志在此坛贴了不下四五次那破帖子。有趣的是,不但某先生写那文字时没想到,后来的读者似乎也没想到这些最简单不过的问题: 

第一,什么是民族服装?为什么起源于满族的服装不是汉族服装?汉人不是穿了该服装300 年了么?这么长的时期还不能变成该民族的服装,那日本人是不是也没有了民族服装?他们的服装不是也是从异族那儿学去的么? 

第二,如何在一个多民族国家确定民族服装?莫非就是搞“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人海战术”,倚多为胜? 

顺 便说一句,我发现国人的对民主的理解就只可能到“少数服从多数”这个水平,我那系列完全是白写了。上次某先生和我争辩,就说是非标准须由多数决定,多数人 认为是的就是是,认为非的就是非。民主精神如此彻底,最充分不过地演示了“人民民主”的教义是怎么融进了我们的骨髓的。某网友说的“一个人加一个人并不大 于一个人”的真理,大概许多人到死也不会明白。“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其实是强加于人,只能在无法达成共识的具体决策中不得已而用之,本身就体现了“民 主”对“自由”的侵犯。如果拿来当成判别一切是非的方法,则定然造出比极左时代人民民主还可怕的暴民世界来。 

我 早在文里说过了,西方立国的原则,是先划定基本权利的圈子,圈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一切民主活动不得入内,圈外才是“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演武 台。这说的是政治,学术上就更不用说了,从来没听说过学术问题特别是对truth(真理)的追求可以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强暴手段来决定。 

第三,是不是一个民族非得有民族服装不可?如果一个民族没有民族服装,是否就是不配生于天地间的贱民?有谁能说出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民族服装是什么?英国连国徽、国庆都没有,只有国王生日,那到底还算不算国家阿? 

顺 便说一句,我个人认为,汉人原来的服装实在是难看之极,而且极度原始,不便劳作,那袖子宽大到让你露不出手来,穿上去就得瘫痪,丧失了行动、工作能力。倒 是满人的服装比较实用也比较好看,特别是旗袍,完全可以和西方的服装媲美,否认这一点,似乎只能证明这些人“爱国”爱到连理智都没有了。 

郑板桥胡说什么“难得糊涂”,其实,最不难得的就是糊涂,不糊涂已经成了珍稀物种,以致讲点最普通常识的玩意都成了“罕见奇谈”,唉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