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非矫情也,同探讨,不胜欢喜也----

来源: 江上一郎 2013-04-29 13:57:3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068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江上一郎 ] 在 2013-05-01 07:08:52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回答: 江上大哥,赎我矫情花房姑娘2013-04-29 13:12:06

道姑耶?尼姑耶?

推荐本文 
 
--------------------------------------------------------------------------------

□ 杨敬民
 

 

 

如果前面不介绍是观主与道姑们讲经,有谁会怀疑这是尼姑讲经?在十一出《闹会》中写女贞观办佛会,观主陪耿小姐看陈设的道场,观中佛殿,既有观音佛,又有释迦极乐西天界,还有十八尊罗汉归南海,甚至有地狱天堂刑械。这说明女贞观于道观之中供奉有佛教的神明。

《玉簪记》中的陈妙常以道姑的扮相出现,却又像一个佛徒。这一现象吕天成《曲品》有论述:“词多清俊。第以女贞观而扮尼讲佛,纰谬甚矣。” ⑦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宾白第四时防漏孔”,说:“一部传奇之宾白,自始至终,奚啻千言万语,多言多失,保无前是后非,有呼不应,自相矛盾之病乎?如《玉簪记》之陈妙常,道姑也,非尼僧也,其白曰:‘姑娘在禅堂打坐’,其曲云‘从今孽债染缁衣’,‘禅堂’‘缁衣’皆尼僧字面,而入道家,有是理乎?诸如此类,不能枚举。”
⑧而焦循《剧说》卷二指出《古今女史》中女贞观尼陈妙常故事“即所传玉簪也。此言陈为尼,而玉簪作道姑。盖以尼必削发,于当场为不雅,本元人郑彩鸾作道姑也。乃其曲云‘从今孽债染缁衣’,又云‘姑娘在禅堂打坐’,则隐寓其为尼。笠翁讥之,非是。”⑨自《玉簪记》之后,鼓词、京剧、地方戏等均有此故事上演,陈妙常以道姑或尼姑的身份出现在不同剧种,如弹词《白玉簪》中陈妙常就是白云庵带发修行的女尼。⑩

这也就出现了前面我所提不同文学史、戏曲史书籍中陈妙常有不同宗教身份这一事实。如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十五章“明代的戏剧”,谈高濂的《玉簪记》“内容写潘必正与陈妙常在女贞观恋爱故事,剧情很简单,但也反映了晚明的那种反礼教、反正统的思想,说明佛门的清规终究敌不过尘世的现实” [11]。很明显刘大杰把妙常作为尼姑来看待的。李修生、赵义山主编的《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谈到《玉簪记》,以“尼姑思凡,哀中见乐:《玉簪记》”[12]为题,内容不必多说,认为陈妙常为带发修行的女尼。此外还有类如:魏崇新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话》(明代卷)有“尼庵情缘《玉簪记》”一节[13]。红学研究者很愿意将妙常与妙玉进行比较。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谈到《玉簪记》时均称陈妙常为女贞观道姑,此类书籍种类多,我不一一列举,但陈妙常道姑、尼姑两种身份的事实却是铁证如山。专家学者们很少有人对此问题进行一下辨析或是交待。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对《玉簪记》佛道相混的情况进行了辨析,在吕天成《曲品》引文后,“按,此指第八出《谈经听月》。但佛道相混,本为民间传统,为了演员扮相之美,作者是可以不屑死守生活真实的,这正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奥秘所在。”[14]

《玉簪记》佛道观念相混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文学研究者不应无视这一事实。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将陈妙常简单的定位,是道姑或是尼姑。是戏曲的纰缪,还是不拘生活真实的艺术创造,应该让文学爱好者了解到这情况。这样一个问题在不同文学史教材中表述各异,足以说明此问题有辨析的必要。大学生思维活跃,更喜欢探究发现问题,而我们的教材似乎忽略了这一点,总是以不可置疑的姿态出现,束缚了学生的思想。陈妙常是道姑也好,是尼姑也好,并不影响人们对故事的理解,但却从一侧面反映出戏曲家高濂佛道相混的宗教观念。这一创作观念不仅在高濂这一个体身上有所呈现,事实上在明清之际的小说作品中亦有反映。三教合一的思想渗透于小说和戏曲作品之中,这与明清之际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三教互通、三教合一的思想观念是相一致的。就以《西游记》为例,我个人认为孙悟空的师父须菩提祖师就是非常特殊的人物形象。他真如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是一个道士吗?如此他又为何是佛教中人的“须菩提”法号?他居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讲经时既讲僧,也讲道,还讲儒。分明是一个三教混合型的艺术形象。又如《红楼梦》中也存在着佛道相混的现象。

空空道人可以因空见色,因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马道婆常常念几声“阿弥陀佛慈悲大菩萨”的佛语。诸如此类,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很多,《玉簪记》所表现出的佛道相混的特征,说明了作家以及观众佛道观念的混杂。反映出了民众对佛道的一种基本观念。道佛之间不是相互对立,泾渭分明。他们之间存在相互间的渗透与影响。如此就不难理解《玉簪记》中道姑与尼姑间的往来密切,女贞观中敬奉佛教神明的故事情节。高濂戏曲中所出现的佛道相混的纰缪是民间宗教信仰的熏染在作品中的反映。佛道不分的民俗宗教有助于我们对高濂佛道相混观念的理解。既然佛教外衣道教内容的民俗佛教在我国民间信仰中存在,那么高濂则是通过其戏曲创作,无意反映出晚明道教外衣,佛教内容的民俗道教。

民间俗信的肤浅,使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信众到道观中去烧香许愿,到佛教寺院朝拜问卜。他们往往怀功利之心,更多关心神明是否灵验,不去关心宗教徒的宗教修养。以至于在有些民俗佛教的主持是道士,有些民俗道教的主持是和尚。明代甚至出现以三教合一为宗旨的三一教。

陈妙常虽然于作品中以道姑的装扮出场,但在情节中却是佛徒的特征。道姑也好,尼姑也好,我认为民俗宗教信仰的影响是导致陈妙常的双重宗教身份的决定因素。高濂佛道相混的宗教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于作品的肌理。

文中我所举《投庵》《谈经》《闹会》诸出戏中的情节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同《张于湖误宿女贞观》《张于湖传》《白玉簪》等作品相比较,《玉簪记》所表现出的佛道相混的特征最为明显,这也就促成了诸多专家学者各执一端的事实。

 

 


文章来自:<a target='_blank' href='http://qkzz.net'>全刊杂志赏析网(qkzz.net)</a> 原文地址:http://qkzz.net/article/1c12bcf6-6e4e-42aa-b335-e20a2b784c45_2.htm

所有跟帖: 

回复:姑娘非矫情也,同探讨,不胜欢喜也---- -花房姑娘- 给 花房姑娘 发送悄悄话 花房姑娘 的博客首页 (297 bytes) () 04/29/2013 postreply 14:42:0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