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传世名帖中的虚实相生

来源: 互联网 2017-08-06 01:22:25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5542 bytes)
 
2017-08-05  月雅书画

 

虚实处理,贯穿于书法的始终,没有虚实,没有矛盾,就如同没有矛盾冲突的戏剧一样,会让人感到乏味,让人提不起神来。字的结构需要虚实,章法,同样也要虚实。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尽量从古先贤经典作品中求得一些消息,以期对我们的书法创作有所帮助。

 

一般来说,字距疏松的地方、笔画轻的地方、笔画用墨比较淡的地方、比较枯的地方,容易产生“虚”的感觉;相反,字距紧密的地方、笔画重的地方、用墨浓的地方、用墨润的地方,在视觉上,会容易产生“实”的感觉。下面找一些作品,做一些尝试性、粗线条的分析。

 

1、王羲之的《行穰帖》,开始的“足下”笔画之间的空间比较大,笔画也比较轻,最后的“佳”也比较轻,是“虚”的部分,中间白线圈住的部分,笔画比较重,这样,整体上的虚实关系比较清晰。

 

 

2、王羲之的《妹至帖》,有三个地方笔画处理得比较轻巧、灵动,白线圈住的“之可言”、“夕”、“虑、三”,比起其他地方显得“虚”。

 

 

3、王羲之的《二谢帖》,白线圈住的“想邰儿、所送”,加上“静”与“羲”字距比较大形成了一块比较虚的地方。下面的“患者善”也比较轻,形成了一块比较虚的地方。

 

 

4、王慈的《一日无.申帖》,这个虚实比较清晰,中间一块比较集中的地方很重,感觉很“实”,其他地方比较“虚”。

 

 

5、王羲之的《得示帖》,下面的部分粗重笔画比较集中,空间比较密集,显得很实。

 

 

6、怀素的《苦笋贴》,下面一块粗重密集,形成了“实”的感觉。虚实的观察,要概括,从整体上去看、以块面来观察,这样比较容易发现其中的奥妙。

 

 

 

所有跟帖: 

古人书写时墨色从浓到浅是墨汁自然流干过程, 给人流畅自然的感觉。而非今人刻意而为的所谓干枯虚实。 -brokenprice- 给 brokenprice 发送悄悄话 brokenprice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08/2017 postreply 22:15:2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