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的博客里搬来去年9/11写的旧文章 - 探春释疑 - 911之后为什么美国要打伊拉克

来源: Porcelana 2022-03-03 15:50:3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841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Porcelana ] 在 2022-03-03 15:52:19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911二十周年的今天我来解释为什么911之后美国要打伊拉克。

911的恐怖份子主要是沙特国籍,今天许多人疑惑为什么911之后美国要对伊拉克下手。今天我探春来给各位看官解答这问题。

我们得从萨达姆的野心谈起。萨达姆并不满足当伊拉克的独裁者,他要当逊尼派的共主,不止如此,他要当恢复逊尼派历史地位帝国的领袖。逊尼派曾在历史上很辉煌很强大,奥斯曼帝国差点征服了整个欧洲,如果不是在1683年9月11日在维也纳之战被基督教联军unexpectedly击败的话。萨达姆要恢复逊尼派历史地位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入侵产油丰富的科威特。在第一次海湾战争美国阻止了他。他的野心受挫自然是非常愤怒。他一方面以恢复逊尼派历史地位号召全球的逊尼派(包括在沙特的),一方面宣传美国阻挠了逊尼派回到历史地位的复兴。这种宣传制造了逊尼派恐怖份子那种四百年屈辱(从1683年9月11日维也纳之战算起)的扭曲意识形态。萨达姆不除,那种意识形态会继续发酵,制造更多同一类的恐怖份子。因此美国必须以WMD的借口把他灭了。

萨达姆作为一个独裁者有一个致命的软腭,就是他统治的伊拉克超过60%的人口是痛恨他的什叶派。美国进去,灭了萨达姆,把政权交给什叶派,基本上是成功的。这跟阿富汗的情形完全不同。在阿富汗,塔利班的Pashtun部落是最大的部落,美国缺乏在伊拉克的条件。美国在伊拉克冒的风险是什叶派掌权的伊拉克会跟同为什叶派的伊朗走得太近。不过什叶派在伊拉克掌权是早晚的事,在美国的眼目下完成比在伊朗的眼目下完成要来得好。

这就是911之后美国打伊拉克灭了萨达姆的原因。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我是反对的,我认为美国避开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斗争是比较明智的。 -Porcelana- 给 Porcelana 发送悄悄话 Porcelana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03/2022 postreply 15:54:51

错乌,破坏了中东的百年两伊平衡 -修车工- 给 修车工 发送悄悄话 修车工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03/2022 postreply 15:53:00

完全不对,伊拉克的萨达姆和利比亚的卡扎菲不想用美元交易石油,甚至提出了非洲共同货币的倡议,这是美国的底线,他们死定了 -通州河- 给 通州河 发送悄悄话 通州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03/2022 postreply 15:55:39

他们想用欧元结账。 -海云之南- 给 海云之南 发送悄悄话 海云之南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03/2022 postreply 15:58:37

他们想创非元。 -浅水鱼- 给 浅水鱼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3/03/2022 postreply 17:12:28

既然打伊拉克是错的,为什么不撤军?还在那里建基地。 -海云之南- 给 海云之南 发送悄悄话 海云之南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03/2022 postreply 15:57:32

探春,孩子出嫁 有空了?:) -香山- 给 香山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3/03/2022 postreply 16:06:39

这个真是瞎扯,有当宗主野心的多了,萨达姆恰恰反而是世俗派的,拿掉萨达姆,是小布什被沙特当枪使,给扶不起的沙特扫除了一个威 -tibuko- 给 tibuko 发送悄悄话 tibuko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03/2022 postreply 16:37:27

不是说美国因为WMD才推翻了萨达姆,和逊尼,以及什叶没什么P关系。 -chufang- 给 chufang 发送悄悄话 chufang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03/2022 postreply 16:50:1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