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選感想:這段分裂的歷史

来源: 薛中鼎 2020-01-13 18:38:2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521 bytes)

我常常想到南北朝這段歷史。

西晉滅亡,中原衣冠南渡。在南渡初期,流落在江南的北方士族與知識份子,多有故國之思與北伐之念。我們早年所熟悉的 聞鷄起舞(劉琨),擊楫渡江(祖逖), 陶侃搬磚,桓溫北伐,乃至於新亭對泣(丞相王導)故事,都發生在第一代南渡人物身上。

他們的下一代,再下一代,就沒有這樣的想法了。所謂的中原故國,離他們很遙遠,甚至不相干。他們的“故國”,已是杏花烟雨的江南、歌舞昇平的秦淮風月。

台灣何嘗不是如此。拿著中華民國國旗挺韓的群衆,主要都是“南渡衣冠” 的第一代或是第二代。“外省”第三代以下的,都少矣。

很多心懷故土的中華民國遺老,其實都已移居海外。他們的根苗,已經逐漸扎入了更爲遠離祖居故土的西方世界。兩岸之間的分合恩怨,與他們的日常生活,是漸行漸遠了。

南北朝(420年—589年),形成了中國歷時170年大分裂。在這一百多年間,莽莽北方,由分裂的五胡十六國,逐漸走向了統一;溫煦的南方,則是不斷的進行短命王朝的内鬥與篡權。

最後,北方的豪傑楊堅,完成了長江以北的統一,立國號為隋。在連年征戰的洗練之下,北朝兵强馬壯,銳不可當。楊堅自覺時機成熟,令名將韓擒虎與賀若弼,分兵南下,飲馬長江,會師於金陵,以武力結束了南北朝的大分裂。

 

簡單來説,台灣現在主流民意,無意於統一,很合理,也很正常。中國是他們父親、祖父、甚或是七八代前祖先的故國,不是他們心之所繫的鄉土家園。

 

隋文帝統一“中國”,也無需考慮到對南朝“讓利”,或是“爭取南朝民心”。一切都以實力説話,或是“順勢而行”,只要能跨越長江天險,問題就解決了。

南朝末代皇帝陳叔寳,文采飛揚,寫下了著名的《後庭花》,在宮廷中載歌載舞,歡樂無限。南朝的文化與藝術水平,高於北朝。但是文化與藝術水平的優勢,無助於轉化為國防力量的提高。

南北朝的大分裂,歷時 170年,是個長期的大分裂。但是今天我們讀歷史,似乎感覺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這分裂的170年,只是大河中的一個小小的迂迴灣道而已。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