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那些经典港片,其实竟然如此不堪

来源: 都是国货 2018-06-27 06:28:4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9958 bytes)

曾经的那些经典港片,其实竟然如此不堪

文白

 

本文作者:文白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疑问:很多港片,哪怕是传说中的佳作,现在看来都“不好看”。

 

我还记得前些年天映重新发行邵氏修复版电影的事,一开始兴奋莫名,可看了几十部以后心里剩下的,只有失望。没想到,这个辉煌的帝国,居然完全经受不住时间的检验。

 

同样的道理,还发生在我们的儿时记忆上面,心里总惦记着当年看过的一部港片,等千辛万苦找到了一看,嗬,质量差得你会怀疑自己的品位。

 

那些六七十年代出品的大成本大卡司邵氏电影,如今看来都充满着塑料感。

 

所以我总是在想,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记忆?好像并不是,当年的影片在那个年代也是大受欢迎的。那么,是时代感?好像又不是,你看欧洲哪怕是好莱坞那些老片,也不见得有这样的状况发生。

 

或者,这是与港片所特有的气质有关吧。

 

港片的气质是什么?我想是一种急迫感,晚一步肉就被抢光了的那种感觉。

 

所以,在港片的关键词里,什么都要紧追猛赶,视听是第一要务,求新是第一生产力,你知道的,在我们近代的历史中,新就等于好,只要是新的,就一窝蜂地拥护,新人类,新新人类,恨不得在新字上打个N次方。

 

因为这急于求新求视觉的追求,也就导致了港片的不耐看,现在我们回头去看邵氏的那几百部电影,真正经得起检验的其实没有几部。李翰祥花重金建造宫殿,可到头来我们一看,还是假得不行,你说楚原是拍古龙拍得最好的人?有本事把他的电影重映试试?也绝对是“倾倒”一片。

 

这种求新的急迫感,的确造成了港片的进步,邵氏电影改变了老上海的电影模式,许冠文又改变了邵氏的电影模式,到了新艺城UFO,又变成了另一番光景。

 

集合了当时最新锐一批港台电影人的新艺城,拍出了《最佳拍档》等一系列融合了喜剧、动作、科幻元素的全明星卖座片。

 

但说到底这种求新是表面化的,这导致了香港电影往往是由碎片组成的,有时甚至不在意前因后果,更不用说剧作的精巧了,它不注重剧本,更习惯了偷师,于是1993年《侏罗纪公园》上映,全香港的电影人都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技巧可以模仿,但技术实在学习不来,即便是徐克找来了《星球大战》的团队拍魔幻片,那和别人差得也不是一点半点。

 

可以说,这是由盛转衰的标志,是港片崩塌的最后一根稻草。

 

它告诉人们,港人赖以为生的视听追求已经彻底落伍了。

 

徐克引领的武侠片浪潮,在《新龙门客栈》(上图)《东方不败》等之后,出现了一大批跟风之作,其结果是加速了这个类型的衰亡。

 

 

港片从来都是站在视听追求第一线的,甚至把它当作电影的唯一宗旨,你看香港电影人的回忆录,很少有人说拍一部电影想表达一个什么观点,而更多的是,我设计了一个什么动作比较新鲜,或者,我把什么和什么类型结合起来大卖了

 

很多人看不上港片,把香港当作文化沙漠,也大多基于这个原因,在这个城市里,你看到的永远是大红大绿大开大合的视觉刺激,只贪图身体本能的欲望。

 

即便是《玉蒲团》等情色电影,香港电影人也拍得精致讲究,可又同时不脱癫狂过火的底色。

 

所以你看香港电影,大多是一个词便可以概括的,那就是“奇技淫巧”,拍了一百多部功夫片,每部的动作都不重样,拍了一百多部情色片,床戏从水里演到了天上。

 

满足视听之欲,从来都是港人的第一宗旨,这你也可以从港九街头那些千奇百怪的门店招牌中看出端倪。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潮流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现象,1992年《东方不败》大爆卖了3000多万,1993年再来个《风云再起》就只能收1000多万了,等到1994年林青霞再拍一部《六指琴魔》,只有400多万,你完全能感受到香港人的“喜新厌旧”。

 

因为这新旧转换越来越快,经常是一部电影还没拍完就变成旧片了,从日本远渡重洋来香港拍片的贺兰山就曾回忆过,他拍的一部电影还没上映,抄袭的李鬼版就先上了,正宫变小三。

 

所以说黄百鸣当初开除王家卫是没有眼光?才不是,没有邓光荣的耐心,你可能永远看不到王家卫的存在。

 

这样,大概你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七日鲜”电影会在香港出现了,因为他们的保质期其实是很短的,不早拿出来,就连成本都收不回来了。

 

港片没有什么复检机会,它不像现在的电影,说上映一个月,说不定还有逆袭,而香港电影在那个时候,三天没票房,你就不可能翻身了

 

“林青霞男装武侠宇宙”来得快,去得也快(图为《东方不败2:风云再起》),港片总是一茬茬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在这种情况下,港片做得更多的只能是投其所好,喜剧片段子化,功夫片奇观化,要在每一分钟里都抓住你的眼球。

 

所以,其实你没办法去责怪港片的不爱思考,因为他们首先得满足人们的视听之欲,然后才能夹带私货。而人们的欲求又是不断变化的,流行元素变得比小鲜肉还频繁,你现在再说“小拳拳锤你胸口”,别人会像看史前怪物一样看着你。

 

港片一直在追逐着自己创造的这种变化,直到精疲力竭。

 

 

 

港片不耐看,其实反映的是这个城市的特质,他们的一大属性就是:活在当下

 

香港电影也有过忧国忧民,不过那发生在五六十年代,是流亡的那些大陆文化人带来的。到了七十年代,香港出生的孩子们开始长大,接管了话语权,重视“我是香港人”的身份认同,与老一辈的悲情离愁相隔绝。

 

个体的意识让人们更注重声色犬马,于是报章上的文艺短章,与黄段子在同一个版面出现;电影院里,喜剧片、情色片、黑帮片也开始爆发,成为香港电影的主流。

 

脱胎于港漫的《古惑仔》,“带坏”了多少内地孩子?这是港片空前的荣光,也是其难以承受的重责。

 

很多人探讨为什么现在的港片不好看,而以前的好看,其实正与我们看待香港的态度有关,以往我们看香港是羡慕的,遍地有黄金;现在呢,香港辉煌尽失,稍微善意一点的,也觉得与北上广深没什么区别。

 

城市特质影响电影特质,这对于香港来说尤其明显。

 

但不耐看并不意味着差,我们回到历史语境里,照样会为《爱奴》的女同、《侠女》的奇巧而欢呼,即使是那些大红大绿庸俗不堪的票房电影,我们从中也能感受到香港那个时代的元气。

 

起起落落的香港电影,始终是世界电影史上极其独特又辉煌的一页(图为1970年名震戛纳的《侠女》)。

 

有人鄙视庸俗,其实是一种偏见,你看盛唐的各种笔记,其实描绘的也正是这种“庸俗”,满街的歌妓唱小曲儿,满城的无业青年开派对,就连我们觉得风雅的诗人——人人皆知的白居易故事,也是要把普通老太太能不能听懂当作一个重要标准呀。

 

转到香港电影里,就是那些热闹的生活场面,比如我尤其喜欢港片里的酒楼,极其铺张极其喧哗,让人感受到满满的世俗的元气

 

所以我们常说,跟着香港电影长大的一代影迷是幸福的,因为你可以同步感受着“当下”的生活特质,而且,这种感受几乎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如今回过头再来看,只会感受到这是一个粗糙的工业产品。

 

不过,即便某一天你对香港电影大失所望,也不要紧,毕竟,港片从来都是为了当下存在的,它不为几十年后的审美负责。

 

所有跟帖: 

这个真错了. 射雕英雄传永远是经典 -2017wx- 给 2017wx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6/27/2018 postreply 07:11:37

新龙门客栈中的张曼玉和东方不败林青霞,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都是经典。比我们同时期影视作品好看太多 -tuzhirong- 给 tuzhirong 发送悄悄话 (185 bytes) () 06/27/2018 postreply 07:27:10

谢晋,张艺谋导的就是同时代的,比港片段位高多了。 -团圆- 给 团圆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6/27/2018 postreply 08:10:45

风格不同 -tuzhirong- 给 tuzhirong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6/27/2018 postreply 08:43:17

旧上海拍的 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丽人行之类的今天看也是经典。港片只喜欢陈可辛导的。 -团圆- 给 团圆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6/27/2018 postreply 08:08:13

九十年代港片最好, 技术与情怀兼具。 -shamrock100- 给 shamrock100 发送悄悄话 shamrock100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28/2018 postreply 08:08:0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