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为人工智能大国,中国要投资更多教育

来源: misfit 2018-04-18 20:04:4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6213 bytes)

来源:鲸Media

 

近日,图灵奖得主约翰·郝普克若夫 (John E. Hopcroft)受教育部、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之邀,来到中国开班授课。

 

过去 10 年,约翰多次参与跟中国相关的教育项目,教授了超过千位的学生,他认为,中国高校教育的「质」与 「量」同等重要。

 

约翰十分关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发展与应用。他曾表示:「要想成为 AI 领域的全球性领导者,中国还需要在教育领域做出更多努力。」但他也说,「人才跟业界需求的时间差,不只是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正在发生,而且落差很大。」

 

  图灵奖得主 约翰·郝普克若夫

 

述:约翰·郝普克若夫

 

近日,图灵奖得主约翰·郝普克若夫 (John E. Hopcroft)受教育部、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之邀,来到中国开班授课。

 

我觉得脑科学跟现在所谓的深度网络几乎没有关联。我常常被问到人工智能是否就是真正的人类智能,我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所谓的深度学习实际上是在非常多维度的一个情境之下,去识别固定的系统,去识别这些模式。

 

如果你给一个深度学习的网络看一个自行车的图片,它所做的是去识别这个自行车的长相,而不是去理解自行车的功能。然而如果是一个人类,他会去想自行车到底能发挥什么作用,它能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创新工场的李开复与约翰探讨人工智能教育

 

所以如果你给深度学习看一辆自行车的图片,而不是一辆真正的自行车,它仍然会说这是一辆自行车,所以它只能达到人工智能,而不是真正的人类智能。

 

现在在脑科学领域也有非常多的研究,而且非常重要。脑科学的研究发现,在一个宝宝出生的头两年,他的脑神经发展对于他整个人生有巨大的影响。在此时他脑里面的这些所谓的神经其实已经成形,但是之间的链接还非常游离,而这些脑神经之间的链接对于他未来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所以在宝宝出生的头两年,他能够有一个稳定舒适的环境,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去滋养脑神经链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个目前在美国受到非常多人的关注。

 

年轻时候的约翰

 

以前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所花的时间都非常长,农业革命花了上万年,工业革命花了数百年。而现在我们所经历的信息化时代革命,是一个瞬时瞬间都在发生的,非常快速。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对于信息化时代会带来的冲击与改变,可能都还没有全然的理解。

 

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会需要各种各样的商品或是服务,未来这些真正需要去产生商品的服务或者人口,由于自动化的关系反而会缩减,或许只有 25% 的人需要劳动。有些国家甚至在考虑设置一种所谓的人均基本收入的制度,来保障人均收入。

 

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变化,对人类的冲击是非常基本面的,而且会有巨大的影响。如果人们没有工作了,他们能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呢,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与中国学生交流、探讨

 

人才跟业界需求的时间差,不只是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正在发生,而且落差很大。

 

在美国的工业界,企业几乎都有很大的人才短缺。有些美国企业甚至在中国、印度、其他国家都开始设置研发中心,而且在本地市场是以千级的人数做招聘。

 

在我的印象中,美国所有的高校毕业生中计算机科学的(毕业生)只占 10%。所有的计算机科学的高校都会给予资源,希望他们尽快提升学生的质量,顺应工业界的需求。

 

大概从十年前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高校计算机学院里都有 AI 相关的课程设计。在就业市场里,也有很多岗位都是跟 AI 相关的。在中国,就业市场的发展稍微有些滞后或不太一样,但我经常来中国,也相信中国的就业市场,特别是在 AI 人才方面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

 

中国在 AI 人才方面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

 

在美国,孩子们大概在小学的阶段就已经有机会来接触编程,大部分的教育体系里面都有相关的设置。有一些是在课堂内的,有一些也是发生在家庭的,很多家庭都有电脑或者是 iPad,家长们也意识到科学或者是编程的重要性。

 

现在的小孩对技术、对科技是非常自然的,像我一开始用 iPhone 非常不习惯,因为我从小并没有这种东西,但是现在的孩子们是随着科技而长大的。这是大环境,包含大家在文化上对科技的拥抱、热爱与接受,包含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家中有科技产品,现在的小孩很早就开始接触相关的科技内容。

 

中国已经有高校开始设置人工智能的相关科系,我绝对认同这是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对的举措,但接下来面临的挑战是:怎么样能够有足够好的老师来做教学。

 

中国的教育改革发展非常快速,在过去的 20 年,接受大学本科教育的学生人数整体的量级有了巨大的提升。为了让更多的大学涌现学生潮,我估计过每年中国应该增加 50 所大学,几乎是现在北京一座城市的大学数量。

 

在北京大学讲座

 

在中国这么多年的教学中,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理解到中美文化差异。我也有一些个人经验,觉得在美国推行起来或者做起来很容易的事,在这里却相当困难。我也逐步学习到中美文化的差异。

 

但是教育本身是一个极度复杂的事情,所以我并不觉得我能有一个纯然客观的指标来评价它。这也是我刚提到的文化差异,因为客观的平衡在教育上并不那么纯然适用,要让大众能够去接受,用一些主观的指标,这也需要时间。

 

但在我参与的这段时间,我看到中国强大的执行力。当中国政府想要做一件事情,有明确的目标,他们过往的表现都是绝对会成功。在大学的教育「质」上面的提升,过去几年我已经观察甚至参与到一些比较小规模的变化。我预见接下来的 5 年,中国的教育会有非常快速而且显著的改进。

 

我参与跟中国相关的教育项目已经有 10 年历史,但是过去这些年我通常是和单一的学校建立关系,参与他们单独的项目。

 

在北京理工大学开办计算机科学教师培训班

 

过去 10 年以来我也教授了超过千位的学生,但是因为中国市场规模太大,学生人数非常多,以这样单点的合作难以形成规模化,所以当听到教育部、创新工场和北京大学要合作做这个人才培训的计划时,我毫不犹豫地就决定投入了。因为我已经有 10 年的基础,知道要把一件事情做成真正有影响力,必须要有足够的数量,特别是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中。

 

目前学校的领导、校长他们关注的指标最主要是在科研的经费和发布的学术论文上,我希望通过这次合作,影响到更多高校,甚至跟教育部的高层能够有充分的沟通和理解,特别是在高校的「质」上,所谓的本科教育的「质」上面的提升,其实跟「量」是同样重要的,也希望能够获得重视。我相信国内的教育部也即将会对校长们,包含校领导的评量指标做一些调整。

 

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正式开班

 

关于校长和学校的评价机制,今年 7 月份在 9 所大学有一个计划正在推行,我们会有一个新的评价机制来做一个试验。昨天我跟来自 9 所学校的 45 位教职员设计新的评价制度。

 

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预计在秋季的时候会有 9 所学校的 5 个系来试点这样一个新的评价机制,如果整体按照进程推进,在下一个春季会有 52 所大学来参考新的评价机制。除了推行机制,更为重要的是传达给校长们新的信息。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